理心和會——李退溪的道德世界

理心和會——李退溪的道德世界

《理心和會——李退溪的道德世界》是2018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香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心和會——李退溪的道德世界
  • 作者:金香花
  •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0226927
  • 定價:68 元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李退溪是朝鮮朝最為重要的儒學家之一。本書以朝鮮儒學的一段公案—“四七之辯”開始談起,以文獻考據和哲學分析為基本方法,重點分析了李退溪的“理氣互發”說和心學思想的理論淵源與後學影響。李退溪受《周易》和周敦頤《太極圖說》中動靜說的啟發,推發了“理”之能“發四端”的可能性,由此建立了人性之善與天理之間牢不可破的聯繫。退溪心學的形成與宋、元、明時期儒學的多元化發展有關,是以朱子思想為根基對《心經附註》、《延平答問》的繼承,強調“十六字心傳”—道心對人心的統帥。 另外,本書還從文獻流傳的角度揭示了朱子學東傳之路徑及李退溪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在東亞倫理思想史上,朝鮮儒者以“四七之辯”為道德的形上學證明做了很重要的理論工作。其中以李退溪為標誌性人物,他不僅以“四端理髮”說影響朝鮮儒學的邏輯進程,而且其心學思想在朝鮮朝朱子學發展中有難以取代的作用,並且深刻影響了日本朱子學的形成。圍繞著這一問題,本書以筆者親赴韓、日所收集的第一手資料為文獻基礎,著重探究退溪倫理思想形成的淵源,重點剖析其理論的內部構造,同時梳理傳播過程與研究歷史,在比較視野下展現退溪倫理思想之於東亞哲學的意義。
本書從朝鮮儒學的一段公案——“四七之辯”說起。它是理解朝鮮朱子學的鑰匙,也是其最大的理論特色。持續近500年的“四七之辯”,是中國儒學在朝鮮半島的新發展,其由來有自。朝鮮朝官方正式引進與刊印“四書五經”和《性理大全》,確立朱子學的正統地位,這是理解退溪理論的思想基礎。故而,退溪倫理思想展開的哲學語境是東亞儒學,更具體地說是朱子學的框架。退溪的思考路徑與最基本的命題圍繞著心、性、情、理、氣而展開,心性問題的邏輯推演是其主要思考對象。
在與高峰的“四七之辯”中,退溪闡明了自己最重要的道德論說,其核心命題為“四端理髮而氣隨之,七情氣發而理乘之”,將四端、七情分而言之。這一“理氣互發”的創造性命題突破了朱子“(理)無動靜、無造作”的圉限。退溪雖平生以繼“晦庵之道”為己任,但他將朱子關於“理”的思想發展到了極致,他的理氣二分與理動、理髮、理尊等思想,已“歧出”了朱子學框架,確立了理的絕對性,從而建立了人性之善與天理之間牢不可破的聯繫。本書認為,退溪對理動的思考是受《周易》和周敦頤《太極圖說》的啟發,以對動靜的哲學考察來證明理之能“發四端”,論證了內在於人性的理有自我推發的可能性。通過對道德形上證明邏輯環節的縝密論證,退溪構築了道德本體論。
與將退溪簡單歸為朱子學的朝鮮代言人不同,本書發現退溪思想中有被他自己稱為心學的重要部分。退溪的心學,與清代對陸王心學的界定不同,並不以心為本體,所強調的是“十六字心傳”——道心對人心的統率。如果追溯心學概念的來源,可以發現它最早被用於翻譯佛教用語,借鑑了禪學,但其使用是比較寬泛的,並非專指陸王心學。 退溪之所以有此心學架構,乃因其認為性不直接是理,須以“心統性情”來把握和推發理。在研究中,筆者發現,退溪心學來自中國宋、元、明哲學多元發展中的一條隱秘線索,即《心經附註》《延平答問》的傳承。退溪推崇延平體驗未發之中的心學方法。在此意義上,退溪秉持心性之學便是成德之教的觀點,極其注重向內求索之路,即敬的心學方法。對退溪而言,心從構造上說“兼理氣”,從形式上說“有體用”,從功能上說“統性情”。
以上述道德形上學為基礎,退溪提出了聖學理想。《戊辰六條疏》和《聖學十圖》分別代表他思想成熟期的聖君論與聖人論。這種聖學思想主要聚焦於“內聖”,與其“四端理髮”說及心學論在理論上的關注是一以貫之的。本書通過對退溪致仕書、《言行錄》、山林詩的探察得出結論:退溪固然主張開闢內在形上空間,體認天理之行健,但又認為成聖者須以“類萬物之情”而天人合一,即在“與物無隔”中成聖。退溪聖學理想的提出,除了是自身理論的邏輯發展之外,還是對當時士禍頻仍、殘酷政治現實的應對,同時還帶有依山林而育後生、培養完美人格、醇化社會風氣的教化目的。在倫理實踐上,為培育此完美人格,退溪提出“下學上達”和“敬貫始末”的工夫論。二者相通而不可分,居敬、窮理互進為法。聖人之學有為學次第,但在“下學上達”的過程中要“敬貫始末”。
退溪“四端理髮而氣隨之,七情氣發而理乘之”的命題,成為退溪以後朝鮮儒學展開的核心,幾乎所有的朝鮮儒學者均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四七之辯”中。本書對從17世紀中葉開始、延續到18世紀的“四七之辯”的學術譜系進行了歸納,對19世紀以來實學興起與四七問題的“終結”進行了深入討論。本書還對當代韓國學界在現代語境下對該問題的新研究做了述評。退溪思想除了為朝鮮儒學確立了思想框架外,還影響了日本儒學,蔚然成為日本朱子學之淵藪。本書考察日本朱子學的代表人物藤原惺窩、林羅山、山崎暗齋等對退溪著作的閱讀狀況與思想繼承關係,在中國與日本還沒有直接建交的情況下,日本通過朝鮮尤其朝鮮朱子學者退溪的《朱子書節要》和《自省錄》來學習朱子學。日本朱子學在對退溪思想的理解中形成另類的解讀路徑,獲得了適合其社會形式的發展。
總體上說,無論是基於對退溪所處的16世紀之思想史情境的考察,還是基於對退溪所接觸並推崇的宋元文獻的梳理,抑或基於對退溪哲學內在理路的研究,均能說明退溪思想是“四端理髮”說與“心學”主張的和會。傳統學說以退溪為朝鮮朱子學代表,本書突破舊說,認為退溪雖宗朱子學、主張理氣心性論,但卻格外突出“心學”方法。此心學方法表現為敬之心法,與陸王心學有異。退溪稱:“蓋聖門之學,不求諸心,則昏而無得,故必思以通其微。”因此,本書將退溪倫理思想的特點歸納為“理心和會”“以心著理”。

圖書目錄

緒論
一、知人論世
二、學術史回顧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退溪道德哲學的東亞儒學語境
一、朝鮮儒學的一段公案——“四七之辯”
二、退溪的理氣論與哲學立場
第二章“四端理髮”——退溪道德哲學的核心命題
一、四七之淵——孟子“四端”說流衍考辨
二、“四端理髮”——退溪倫理世界的建構
三、作為道德能力的“四端”
第三章退溪“心學”辯證(一)
一、退溪心學之理論來源
二、道學與心學的版圖界限——退溪心學的正體性
第四章退溪“心學”辯證(二)
一、心之圖式
二、心何以統性情
三、德欲之際
第五章退溪的聖學理想
一、聖人之學為心學
二、退溪對世界圖式的認識與倫理責任
三、退溪自然觀的旨趣——從道德哲學立場來看
第六章入道之序
一、“下學上達”即“立誠主敬”
二、立誠主敬
三、下學上達
第七章退溪後學譜系的展開
一、“四七之辯”的系譜化與“終結”
二、退溪思想東漸——日本儒學與退溪思想的關聯
三、當代韓國對退溪思想的新書寫
結論以心著理的倫理精神
參考文獻
附一退溪的重要著述和門人記述
附二《退溪集》版本考釋
附三《聖學十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