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果傘房桉

球果傘房桉

球果傘房桉(學名:Corymbia sphaerica K.D.Hill & L.A.S.Johnson)是桃金孃科、傘房桉屬植物。樹高達10米。形成一個木質塊莖。很容易通過其鑲嵌的粗糙樹皮、對生光滑(非粗糙)葉片的樹冠、稀疏剛毛到光滑的花蕾、圓形的帽狀體和大的球形果實(2-3.1厘米寬)進行識別。原產於澳大利亞(北領地),生長於紅色沙質高地上。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栽培技術,主要價值,保護現狀,生態問題,

植物學史

1995年,肯尼斯·希爾(Kenneth Hill)和勞倫斯·亞歷山大·西德尼·詹森(Lawrence Alexander Sidney Johnson)在《Telopea》雜誌上首次正式描述了該物種,這是彼得·拉茨(Peter Latz)1988年在驚奇湖附近採集的標本。特定的種加詞sphaerica,來自拉丁文希臘語sphaericus,意思是“球形”,指花蕾和果實。

形態特徵

  • 自然形態
樹高達10米。形成一個木質塊莖。樹皮粗糙到最小的枝條,呈棋盤狀,棕色至黃棕色。小枝在髓中缺乏油腺;較年輕的小枝和有花蕾的小枝可能有稀疏的剛毛。幼苗生長(灌木或田間幼苗至50厘米):莖的橫截面圓形,通常具剛毛;幼葉無柄,對生,心形至近圓形,長約8厘米,寬5厘米,灰綠色,稀疏剛毛(略砂紙狀)至光滑。幼葉的冠,對生,無柄或非常短的葉柄(葉柄只有0.1厘米長);葉片心形至近披針形,長3-7(10)厘米,寬1.5-4.5厘米,基部抱莖,邊緣全緣,先端尖或圓形,具細尖,同色,暗綠色,淺綠色到灰綠色或藍綠色,側脈與中脈成寬角度(短劃線),網狀非常密集,存在邊緣內脈,明顯無油腺。
花序頂生複合,花序梗圓形或有角,長0.4-1.5(3)厘米,每一傘形花序有花3(7)朵,花梗長0.2-1.2厘米。成熟花蕾球狀,長1-1.2厘米,寬0.9-1厘米,疏生,短剛毛至光滑,無疤痕(開花時兩帽狀體一起脫落),帽狀體圓形,雄蕊內折,全部可育,花葯多能,背部著生,長圓形,縱縫開裂,花柱長而直,柱頭鈍,具一邊緣具乳突,子房(3)4,胎座上的垂直胚珠排不明顯。花色不詳。蒴果有花梗(花梗長0.3-1.4厘米),截形球狀,無頸,但頂部可能稍窄,長2.1-3.1厘米,寬2-3.1厘米,表面光滑,花盤垂直下降,果瓣(3)4,封閉。種子棕色,長9-16毫米,橢圓形,具頂生翅,種臍腹面。
  • 培育的幼苗
子葉大,腎形;莖圓形橫截面,通常具剛毛腺體,很少無毛,具節10;葉無柄或具葉柄至0.1厘米,全部對生,卵形或心形,長1.5-6.5厘米,寬0.7-3.4厘米,葉基部圓形,但在莖上形成抱莖,先端尖,幾乎不變色,無光澤,綠色,稀疏剛毛或在節10處無毛。

產地生境

原產於澳大利亞(北領地),僅限於塔納米沙漠的東部邊緣和巴羅溪地區。生長於紅色沙質高地上。
球果傘房桉
球果傘房桉原產地

生長習性

該物種會長出木質塊莖,在幼苗基部附近開始發育。該物種擁有嵌入的營養芽,在樹冠被破壞後再生(例如火災)。該物種沒有採取落葉習性並繼續生長,直到天氣太冷而無法繼續生長。這使它們更容易受到突然來襲的寒流傷害。如果有溫度波動,生長更加緩慢,例如在林地中,該物種就有機會停止生長,並進入休眠狀態,從而使它們更耐寒。

栽培技術

在中國種植應嚴格按照《桉樹豐產林經營技術規程》《桉樹中大徑材培育技術規程》等多項行業標準要求執行。其中,明確要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預留一定的野生動物、鳥類遷徙走廊,保留林地邊緣的鄉土樹種和利用河流水系作為保護性走廊和珍稀瀕危動物、植物及其棲息地。造林面積大於1000公頃,應保留2-3%面積的次生林或灌叢、草地作為生物小區,“非桉”樹種應大於造林面積的20%。山頂、山脊、集水區(含水源庫區)和溝壑兩旁應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濕地、沖積溝、農耕地、省級以上交通要道和鄉村居民區周邊,以及受保護的廊道等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段,應保留10米以上的緩衝帶(區)。同時,要求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禁止以“燒荒”清理林地,提倡“測土測葉”科學配方,平衡施肥。

主要價值

在文化上對澳大利亞原住民具有多種意義和用途。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截止2019年,該物種已知有2000多顆。

生態問題

經過科學論證,桉樹“有毒”的說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桉樹人工林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主要取決於經營者採取的種植方式和經營管理水平。世界各國長期實踐證明,桉樹無毒無害。儘管桉樹速生快長,吸水吸肥力強,但不是所謂的“抽水機”、“抽肥機”、“綠色沙漠”。
雖然桉樹具有生長快、產材多、經濟效益好、固碳能力強等優點,但由於一些地方大面積發展桉樹純林,未能做到科學培育,導致產生了一系列生態問題。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一是區域布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在緯度過高、海拔過高、坡度過陡的區域種植桉樹,導致桉樹生長不良或受災嚴重。
  2. 二是造林地選擇不正確。有的在江河源頭、重要水庫、自然保護區、城市功能區等生態重要區域連片種植短輪伐期桉樹速豐林,對水土保持等產生不利影響。有的在交通幹線兩旁連片種植桉樹純林,林相單調,影響景觀。
  3. 三是培育模式不科學。以短輪伐期經營模式為主,3-5年即採伐利用。只種植生長量較高的單一品種。有的採取煉山整地、全墾整地,過量施化肥、除草劑導致地力快速衰退。
但客觀來看,這些問題不是桉樹樹種自身的問題,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學引起的。通過合理布局、科學培育,完全可以將種植桉樹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