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威懾戰略

現實威懾戰略是尼克森上台後制定的軍事戰略。根據美國實力的削弱和世界格局的變化,尼克森提出建立充足的核力量,維持美國的相對核優勢,放棄“兩個半戰爭”的戰略思想,改為“一個半戰爭”戰略。即在歐洲打一場大戰的同時,在其他地區打一場小規模的戰爭。為此,調整海外軍事部署,收縮亞洲兵力,加強歐洲力量。尼克森強調,仍然參與保衛盟國或友邦的任務,但必須由“受侵略的國家自己承擔責任”,美國著重在武器和經濟上加以支持,“幫助它們進行戰爭而不是為它們進行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實威懾戰略
  • 時間:1969~1980年
  • 屬於尼克森福特卡特政府軍事戰略
  • 主張:在保持核威懾的同時與蘇聯爭奪
簡介,內容,

簡介

其基本主張是,美國“不放棄領導世界的責任”,但要“以最低的生命和物質代價”來實現軍事戰略的目標;在保持核威懾的同時,仍以常規力量為“劍”,與蘇聯進行爭奪;適當收縮亞洲兵力,著重加強歐洲戰略重點;一旦進行戰爭,由盟國打頭陣,本國置於二線,必要時以海軍、空軍力量進行支援。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在侵越戰爭中泥足深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國內出現了全面的政治、經濟危機。蘇聯則趁機大力擴充軍備,並向全球擴張,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
1972年,美國國防部長M.萊爾德在《國防報告》中指出了尼克森政府面臨的4個“現實”:“戰略現實”是蘇聯戰略核力量的數量已經超過美國;“政治現實”是美國政府在國內不得人心,與盟國的政治、經濟摩擦日益增多;“財政現實”是美國經濟不景氣,赤字增大;“人力資源現實”是兵員短缺,不得不改徵兵制為募兵制。尼克森政府被迫調整戰略,實力、夥伴關係、談判和現實威懾構成了美國大戰略的新結構。

內容

在戰爭準備上,強調做好打各種戰爭的準備,但是降低作戰指標,改“兩個半戰爭”為“一個半戰爭”,即準備在歐洲或亞洲打一場大戰,同時支持盟國和僕從國進行一場鎮壓民族解放運動的小戰;在作戰構想上,將戰爭區分為4種,即戰略核戰爭、戰區核戰爭、戰區常規戰爭和小於戰區規模的局部戰爭,認為爆發核大戰的可能性很小,但為抵消蘇軍常規兵力優勢,在歐洲北約可以首先使用戰區核力量,使常規戰爭升級為戰區核戰爭;在與盟國的防務關係上,強調“戰略分工”,美國不能“單獨承擔責任”,對小於戰區規模的局部戰爭,“所在國應負主要責任”,必要時美國“給予適當的幫助”;在軍事部署上,強調“必須縮小攤子”,部署重點轉向歐洲,其次是東北亞的朝鮮半島,為支持聯盟防務,美國繼續保持“前沿部署”。由於美國的力量相對削弱,其戰略總目標不再是“遏制侵略”,而是“維護力量的平衡”。
福特和卡特政府繼承了尼克森的“現實威懾”戰略,但分別作了若干重要的補充和修正。主要是:強調美國應保持足以抗衡蘇聯的強大軍事力量;提出打擊軍事目標的核戰略;堅持前沿部署和靈活反應戰略等。由於蘇聯推行攻勢戰略,大舉入侵阿富汗,美國被迫對該戰略進行調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