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療法

現實主義療法(Reality Therapy),最初是由格拉瑟(William·Glasser)在1965年提出來的,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逐漸完善起來。該療法的精髓在於“要求個體接受自己的行為,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幫助他們獲得成功和快樂”。適用於任何有心理問題的人,包括輕微的情緒困擾到嚴重的精神退縮的人群,主要的治療技術有:角色扮演、制定計畫、承諾、拒絕藉口、運用幽默、提供榜樣、語言刺激、步步跟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實主義療法
  • 套用學科:心理學
起源,基本理論,人格理論,控制理論對行為的解釋,心理問題的實質,特點,強調責任,否認“心理疾病”概念,強調和人的潛能,重視行為,基本技術,角色扮演,制定計畫,承諾,拒絕藉口,運用幽默,提供榜樣,語言刺激,步步跟進,“反論”技術,適用對象,基本流程,諮詢環境,引導改變的歷程:“WDEP”系統,主要貢獻,主要局限,

起源

現實療法(RealityTherapy)最初是由格拉瑟(William·Glasser)在1965年提出來的,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逐漸完善起來。該療法的精髓在於“要求個體接受自己的行為,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幫助他們獲得成功和快樂”。格拉瑟認為,正是因為不負責任才導致了問題行為或是精神疾病的發生,而“病”不過是不負責任的藉口。現實治療正是幫助當事人在現實世界中認識自己的責任,選擇負責的行為,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努力去滿足自我的需求。

基本理論

人格理論

雖然格拉瑟創立現實療法不是得益於控制理論,但他對現實療法的解釋是控制論的。控制理論的理念是:人類行為是有目的的,且這些行為源自於個人的內在、而非外在環境的力量。格拉瑟指出,人有“歸屬”、“權力”、“自由”、“快樂”等四種心理需求及求“生存”的生理需求,這些需求正是驅動行為的強大力量。根據控制理論的觀點,大腦的功能如同一個控制系統,協助我們得到自己所要的。當心理需求受到阻礙時,我們會對選擇的行為感到痛苦,並對生活感到不滿。然而,當我們以負責的方式滿足這些需求時,便會培養出成功認同及自尊感,並對選擇的行為感到滿意。
雖然人人都有這些需求,但滿足的方式卻不盡相同。一個總是生活在一個“現實的”世界中,要滿足他(她)的基本需要,體驗到成功的統合感,就必須在現實環境中有合適的行為。只有他(她)做出合適的選擇,合適的行為,他才有可能從與環境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中獲得他需要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的命運取決於他(她)自己,必須由自己對自己負責。換一種說法,環境中總是存在社會評價、社會期望、獎勵和懲罰的力量,一個人要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必須依賴環境和他人,而他能控制的是他自己的行為,他能夠決定自己做或不做、怎樣做某些事情,使自己的行為既符合自己的需耍,同時又不剝奪他人滿足他們自己的需要的機會。這樣的行為才是現實的,負責的行為。
因此,控制理論反對決定論的人性哲學。此理論認為如果每個人願意努力為著某一目標而行動,他必能改變,並可過更好的生活。但當個人的選擇侵犯別人的自由時,其行為便是不負責任的。通過現實治療法的演練,一方面可學到如何獲得自由,另一方面又能避免傷害別人。

控制理論對行為的解釋

為了解釋“綜合行為”的概念,格拉瑟經常以汽車的動作來作比喻。如同汽車的四個輪子引導車子行駛一樣,人的綜合行為由四個要素決定生活的方向:“行動”(主動性行為,如起床、工作等)、“思考”(thinking)(如想法與自我告知)、“感覺”(feeling)(如生氣、快樂、痛苦、沮喪、焦慮等)及生理反應(physiology)(如流汗、產生心身症狀等)。其中又以“行動”和“思考”最為重要。
在闡釋綜合行為的觀念時,格拉瑟特別重視“兩個前輪”(指行動及思考)的作用,正如汽車的前兩個輪子引導著車子的方向一般。要直接將感覺與行動或思考分開是困難的,但不管如何,我們幾乎都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正進行的行動與思考。格拉瑟指出:在現實治療法裡,我們的工作重點放在協助當事人去選擇或改變他們所能改變的部分,即他們的行動與思考。這並不是說,我們忽視或否定感覺及生理反應,而是說我們無法強調任何人都無法直接改變的部分。
一個人從出生至辭世,一直進行著各種行為,每一綜合行為都是我們為獲得自己所要的東西之最佳嘗試。因此,行為具有目的性,是為了填補我們所想要的及知覺到我們正得到的之間的差距,故生活中各種特殊行為總是由上述差距所引起的。伍柏爾丁(Wubbolding)指出,如同我們努力改變外在世界來配合自己內心的欲望一樣,我們雕塑著自己的行為,因此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命運。格拉瑟說,“感到沮喪”(beingdepressed)、“感到頭痛”(havingaheadache)“感到生氣”(beingangry)或“感到焦慮”(beinganxious)等說法均意味著被動與缺乏個人責任感,是不正確的行為方式。較正確的說法是將這些困擾想成綜合行為的一部分,並以動詞形式來描述,譬如:”沮喪著”(depressing)、”頭痛著”(headaching)“生氣著”(angering)、及“焦慮著”(anxietying)等。格拉瑟認為,是人使自己沮喪、生氣,而不是因被逼而感到沮喪或生氣。人們選擇沮喪並表現出痛苦的行為,是因為在當時這些行為是他自認為最佳的行為,採取這些行為通常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為什麼會選擇沮喪呢?格拉瑟認為有以下四個理由:使生氣得到控制。控制住我們自己或別人。促使別人來幫忙我們。為自己不願意做更有效的事情找藉口。由此看來,沮喪可解釋為個體所做的主動性選擇。“我要表現沮喪”的過程是為了抑制怒氣及尋求別人的幫助。
格拉瑟認為,只要認為自己是沮喪的受害者及不幸已降臨在我們身上,我們就無意去尋求較佳的改善。當人們開始告訴自己說:“我正在選擇表現沮喪”時,他們便傾向於不再表現沮喪。

心理問題的實質

在現實治療者看來,不存在什麼心理疾病,所有的心理困難皆源於失敗的統合感。正如前面提到的,發展出了失敗的統合感的人感到孤獨,與他人疏離。他們的行為無益,無效,不能滿足基本需要。他們自責、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且認為自己無能力改變自己,不能承擔責任。他們傾向於讓步、放棄、投降,習慣於接受失敗。這些都是心理困難者在症狀後面的共同特點。
在《現實療法》一書中,格拉瑟認為人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其基本需要(生理和心理),撇開人的生理需要不談,格拉瑟認為人類兩個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1)愛與被愛的需求;(2)期望自己和他人都覺得自己都有價值的需求。因此,當一個人給予和接受愛,同時以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價值的方式行動時,則其行為必為正確或合乎道德的。但是如果一個人無法實現或滿足上述的心理需求,就可能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人就會感到焦慮、自責、抑鬱、憤怒,就有可能逃避社會,就會變得不負責任。而正是對自己或他人的不負責任,才產生了行為問題。後來,格拉瑟又將上述兩個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合二為一,稱之為“認同”。格拉瑟認為“認同”是人類的唯一的基本需求,這種需求足以解釋行為的動力,也是在各種文化中所普遍共存的現象。認為區別“成功的認同”和“失敗的認同”是非常必要的。在每個人認同形成的過程中,透過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透過自己對自己的看法,人們會產生成功或失敗的感覺,在此,他人對自己的愛與接納的程度會直接影響自己的認同。被愛和被接納與“成功的認同”有關,而缺乏愛與不被接納則與“失敗的認同”有關。現實療法就是要幫助來訪者滿足上述心理需要。

特點

強調責任

現實療法十分強調責任的概念。格拉瑟(1965)把這個概念定義為“以不傷害他人為前提來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這是現實療法的核心所在。格拉瑟認為學習負責任是人終生的任務,主張:“我們必須學會在我們做錯了時候能自我矯正,當我們做對了的時候能信賴我們自己。”現實療法的核心成分就包括道德、標準、價值判斷及分辨正確與錯誤的行為,因為這些和自我價值感的需求滿足有關。格拉瑟認為,教導負責任的行為是現實療法的重心。因此,在現實療法中強調諮詢員應有的教育功能,即探索來訪者日常生活的特性,毫不掩飾地建議解決問題更有效的方法,使來訪者學會面對現實,學會以較放和較有效的方法滿足自己的需要。

否認“心理疾病”概念

對異常和不適應行為,現實療法並不像其他療法那樣以精神病或心理疾病來稱呼它。現實療法否認“心理疾病”這一概念,認為那不過是人不負責任的表現,認為心理健康即負責的行為,反之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現實療法不心理診斷,認為診斷有可能給來訪者貼上標籤而傷害對方,以致有可能使來訪者永遠保存不負責任和不成功的行為;它不贊成在諮詢中使用藥物與醫療的方法,認為醫療往往會消除個人對行為的責任。

強調和人的潛能

現實療法強調現在而不注重過去。因為已經發生,人們無法改變,只有現在和未來方能把握。格拉瑟(1965)認為“與患者討論過去的錯誤是浪費時間”。認為在諮詢中討論過去,則過去永遠會與當前的行為糾纏不清。現實療法主張諮詢重點應放在來記者當今行為上。諮詢應弄清過去事件與當前行為和生活的關係何在。同時,格拉瑟反對過分集中於人的失敗、困惑和創傷性經驗,而主張強調來訪者的力量、潛能、成功和光明面,認為應把來訪者看成是“具有廣泛潛能的人,而非只是一位有問題的病人”諮詢師應廣泛地探索來訪者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來訪者的希望、恐懼與價值,從而促成來訪者成為一位負責任的人。

重視行為

現實療法重視人的行為,甚至對情感和態度的重視。雖然它並非認為情感和態度不重要,但它特彆強調對現時行為的覺察。格拉瑟認為,要影響一個人作出行動,遠較改善一個人的感受要容易。現實療法的一個大前提是人只能有限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比較而言,人們較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因此,諮詢師應集中於來訪者的行為上。一個人若有較好的行為,最終自然會帶來愉快滿足的感受。

基本技術

角色扮演

在現實療法中,角色扮演既不是對過去挫折的宣洩,也不是自慰,而是諮詢師與來訪者設計一個未來生活的情境,讓來訪者對未來成功行為進一次嘗試,體驗成功的感覺,形成成功的認同。或者是為來訪者即將要做的行為進行角色扮演。

制定計畫

來訪者一旦評價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後,他所要做的下一步驟就是制定計畫,這是諮詢中最有意義的工作。通過執行這個計畫,使來訪者將不負責任的行為變為負責任的行為。此時諮詢師所要做的就是幫助來訪者擬定一個合乎現實的計畫。諮詢師應幫助來訪者考慮自己的動機及能力的限制,建立較小而易達的目標,以免導致失敗。因為在那些來訪者的自我概念中,已有一部分是失敗認同,他們必須經由成功的經驗來獲得成功的認同。格拉瑟和朱寧曾說:“成功導致成功,失敗則導致消沉與失敗”。因此應讓來訪者由較容易改變的層次到較困難的層次都可得到成功的經驗。

承諾

承諾是現實療法的一個關鍵技術。一個再好的計畫,如果來訪者未作出堅定的承諾,則計畫仍會失敗。諮詢員應努力使來訪者承諾完成一定行為的契約。現實療法認為,當計畫被執行而且完成後,來訪者對諮詢師作出承諾,會慢慢地、自然而然地轉移到對自己做出的承諾。當來記者能維持對自我的承諾時,表示來訪者已經逐漸獲得了自我價值和成熟感。

拒絕藉口

不是所有的來訪者承諾完成的計畫都真的能被成功地執行。當來訪者回來報告其計畫未能完成或根本未去實施時,諮詢員應該拒絕接受來訪者的任何藉口,也不去探究來訪者為什麼失敗。諮詢師的任務是協助來訪者重新擬定並承諾完成一項新的計畫,這個計畫可能是將原計畫加以修改,或是一個較小且易達到的目標。

運用幽默

現實療法注重運用幽默,認為幽默在諮詢傳達著教育、正確的信息,它幫助來訪者更好地洞察自己的問題。

提供榜樣

現實療法強調諮詢員的榜樣作用。認為諮詢員在教來訪者以負責的行為來滿足自身的需要之前,自己必須以身作則。諮詢師自身必須是一個行為負責的人,以供來訪者學習。

語言刺激

使用語言震驚治療法,或以適當的譏諷來面對來訪者的不切現實的行為,這是現實療法運用的一個有效手段。

步步跟進

它是現實療法中諮詢師幫助來訪者最具體切實的技術,但在其他的心理療法中很少見。它是指諮詢師緊盯著來訪者制訂的計畫中的那些行為目標細節。如果對來訪者可能改變的一些行為細節,諮詢師問得越清楚,“跟進”得越迫切,來記者成功地掌握情況的可能性就越大。

“反論”技術

“反論”技術是現實療法的一個重要技術,即諮詢師鼓勵來訪者誇大甚至強化他們的問題行為。譬如,那些失眠的來訪者被要求努力使自己不睡覺;對那些非常害怕犯錯誤的來訪者,諮詢師要求他們償試著犯錯誤,等等。這樣,那些通過接受諮詢師的指導和保持問題行為的來訪者,感受到自己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並不再感到無助。而那些抵制諮詢師給予指導的來訪者,則會自發地對自己的問題行為產生牴觸,從而不僅能夠控制該行為,而且還會消除該行為。反論過程是一種有效的干預手段,但它通常在其他技術都宣告無效的情況下使用。

適用對象

現實治療法適用於個別諮詢、婚姻與家庭治療、團體諮詢、社會工作、教育、危機干預、矯正與康復、機構管理以及社區發展等方面的短期輔導。此理論受到學校、矯正機構、一般醫院、精神病院、以及戒毒治療中心等的歡迎。大多數的國防部診所在處理藥物濫用與酗酒者時,也都採用現實治療法。
現實療法適於“任何有心理問題的人,包括輕微的情緒困擾到嚴重的精神退縮”;對象不分男女老幼,而唯一的限制是治療者的技術水準。包括:處理離婚的問題、治療沮喪的當事人、協助酗酒者找尋新生活、幫助自殺過的青少年發展生活目標、協助嚴重殘障者、協助智慧型不足者學習擔負責任、提供校長協助老教師、提供學校老師與諮詢員幫助學生的各種方法等等。大都能有效地幫助當事人檢查其生活,並協助其設計出各種建設性的行為方式。
現實療法還可套用於各種不同族群的人們身上,包括:兒童、青少年、亂倫受害者、受虐兒童、服過刑期之人,以及飲食異常者(例如,肥胖症、厭食症者)等等。

基本流程

諮詢環境

(1)建立治療關係
一開始,諮詢師應創造一種支持性的環境,使當事人在此環境下開始做生活上的改變。為創造這一治療氣氛,諮詢師必須要融入當事人的生活中,並建立融洽的關係。經由傾聽對方的故事及有技巧地發問可培養此種關係。營造融洽的關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探索當事人內心中的"影像",及其個體的需求與知覺。
(2)諮詢師促進當事人改變原有的態度與行為
諮詢師的注意力會一直放在當事人現在正在做些什麼上面,並避免去討論當事人的感覺與生理反應,仿佛這兩者與其總合行為是分開的。諮詢師應幫助當事人了解現在的感覺與其行為及想法之間的系統關聯性。雖然現實治療法的重心放在當事人的行為與想法上(車子的前二輪),但不排斥談論感覺著是否已滿足需求。
諮詢師會去引導當事人重視為其綜合行為負責的價值觀,因此,他們拒絕當事人不負責行為的任何藉口。假如當事人未執行已商定的行為改變計畫,諮詢師可能再協助當事人重新的檢查計畫,但卻堅持拒絕接受當事人的各種藉口。諮詢師會讓當事人了解到藉口只是一種自我欺騙的方式,雖然暫時安逸,但最終將導致失敗,並形成失敗認同。借著拒絕接受藉口,諮詢師所灌輸的信念是當事人有能力重新控制其生活。
現實治療法認為,懲罰並不是改變行為的有效方法。此原則特別適用於親子關係及管理上。諮詢師會避免進行懲罰對方,包括避免對其失敗施以懲戒及負面的批評。在未受到懲罰的情況下,當事人會學會接受自己行為的"合理後果"。借著不批評對方、拒絕接受藉口、不做判斷等,諮詢員的立場是詢問當事人是否真正有意改變。
即使在整個歷程中,當事人根本不遵守諾言去改變行為,諮詢師仍不可輕言放棄,也即要堅持相信對方有能力去過更負責任的生活。如果諮詢師放棄,就會強化當事人原先認為沒有人會真正關心他的信念。持有失敗認同的人們"期望"著別人放棄他。對於這一類的當事人,如果諮詢師再認為他們是無法改變、沒有希望的人,那么就很少能再獲得幫助他們的機會。

引導改變的歷程:“WDEP”系統

根據格拉瑟的說法,導致人們改變的歷程有兩個條件:其一,知道自己當前的行為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其二,認定自己可以做其他行為的選擇,而這些行為較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格拉瑟以“WDEP”來說明現實治療實踐中的主要作法,其中各個英文字母各代表一組作法W=欲望;D=方向與目前的行為;E=評估;P=規劃與承諾。分別說明如下:
(1)欲望(探索當事人的欲望、需求與知覺)
“你想要得到什麼?”治療者會通過有技巧的詢問,鼓勵當事人確認、界定及重新檢查自己希望如何滿足其需求。諮詢員會探索其內在的“影像”,以及探討各種可促使其對外在世界的知覺能接近其內在世界的行為方式。
現實治療法的技巧包括在諮詢中只有接納、沒有批評,當事人在此特殊環境下願意袒露其心聲。諮詢員會協助當事人探索生活中的各個層面,並了解自己希望從家庭、朋友、工作中以及諮詢員與自己那裡得到些什麼。探索當事人的欲望、需求及知覺情形,是整個諮詢歷程持續不斷的工作,因為當事人內心世界的欲望影像會有所變化。
(2)方向與行為
現實治療法強調當事人目前的行為,也會探討其對當前行為具有影響力的過去事件。這種對於現在的重視,可從治療者經常發問"你現在正在做什麼?"而看出。即使問題可能源於過去,當事人也必須在學習更好的方法去處理,以便得到自己想要的。格拉瑟認為,不論當事人過去如何挫敗,當事人與治療者均已無法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協助當事人去做一些能滿足其需求的選擇。
如果探索過去有助於當事人規劃出更好的明天,那么就可以加以討論。例如,如果有一位成年當事人小時候曾遭受過性虐待,諮詢員仍會強調目前問題的解決。唯有在有助於解決目前的問題時,才可探索孩提時的虐待事件。格拉瑟對於深入探索幼年時期事件的作法持懷疑態度,他認為,諮詢員的工作在於引導當事人處理目前的情況,當事人必須學習如何過目前的生活,而不要管幼年時期發生些什麼。
傾聽當事人談論感覺是有益的,但這些感覺必須與對方正做些什麼有關。噹噹事人談到相關問題的感覺時,諮詢員不應專注在其感覺上,而必須鼓勵當事人改變正在做與在想的事。格拉瑟認為,我們較容易看見我們正在做什麼,也不可能否認它,這使治療歷程有明確的焦點。如果只討論感覺,而又未與對方當時正在做的事聯結起來,將得到相反的效果,總之,現實治療法的焦點在於協助當事人察覺其目前的綜合行為,因為此治療歷程能協助當事人得到他們所要的,及發展出正面的自我形象。
(3)評估
現實療法的重點是要當事人做如下評估:"你當前的行為對於你現在想要的會有合理的機會達到嗎?這些行為能引導你走向你想去的地方嗎?",諮詢員通過有技巧的發問可協助當事人評估其行為
諮詢員借著詢問當事人的欲望、知覺情形及其綜合行為,可以鼓勵他做價值判斷。諮詢員的責任在於協助當事人檢討其行為的後果及督促"他們"對自己行為的品質做判斷。如果沒有這些自我評價,當事人將不會改變。
要求當事人對其綜合行為的各項要素做評價是現實治療法的主要任務。當諮詢員詢問一位沮喪的當事人,這種長期的沮喪行為對自己是否有幫助時,就是在告訴對方他可以做其他的選擇。當事人應對其綜合行為中的行動、思考、感覺以及生理反應做評價。
從此治療法的觀點來說,治療的初期可以採取一些指導的方式來引導當事人體察自己的某些行為是無效的。譬如,對於身處危機的當事人,有時候諮詢員必須直接提供建議,告訴他可以做什麼及不可以做什麼;另外對於酗酒者及犯有酒癮的青少年,在諮詢初期,必須給予指導,因為他們的大腦往往無法思考,無法評價其生活,已嚴重失控。他們內心中的欲望影像可能模糊不清,有時候甚至無法準確知覺自己想要什麼,或這些欲望是否合乎實際。隨著他們不斷地與諮詢員互動並獲得成長,他們將在較少的協助下,學會進行自我評估。
(4)規劃與承諾
一旦當事人確定想要改變時,他們通常已準備要去探索各種可能的行為方式,並能撰寫一個行動計畫。在諮詢員與當事人共同努力下擬定該計畫後,當事人必須承諾執行此計畫。
諮詢中的許多重點工作包括由諮詢員協助當事人澄清哪些特定的途徑能滿足對方的欲望。行動計畫的擬定與執行,正象徵著當事人會如何重新控制其生活。這很顯然是諮詢中的教導階段,也即提供給對方各種新信息,協助他找出更有效的方法去滿足欲望。計畫的目的在於使當事人體驗到成功的經驗。在整個規划過程中,諮詢員要不斷地讓當事人為自己的選擇與行動負責任,並提醒他說世界上沒有人會替他做事或替他過生活。

主要貢獻

1、現實療法受到多種心理治療理論和技術的影響,是具有一定程度整合的治療模式。它注重行為、強調現在、重視責任感和人的“成長的力量”,包括了行為、情感、認知、生理等各面的考慮,使各種方法和諧地融合,在定程度上避免了單一理論與方法的不足,是一種有特色的治療理論。
2、現實療法強調了許多學派所忽視的責任問題,對心理治療作出了寶貴的貢獻。它適合套用於危機諮詢,也適用於處理矯治機構中青少年的罪犯行為,適用於因缺乏責任感、缺乏行動而帶來適應不良的來訪者。廣泛地講,藉助於現實療法的思想,通過增強責任感和更多的行動可發展人的方方面面。
3、現實療法主張諮詢重點應放在來訪者當前的行為上,強調人的力量、價值、潛能,強調人的自主性,主張人們應積極地生活、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使生命更有意義。
4、現實療法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它的治療和諮詢過程用時較短,可以在短時間內教給個體在正常成長中他本該學會的東西。它對時空要求不高,既可以在諮詢室內進行,也可以在其他場合進行;既可做正式的50分鐘面談,也可以利用教室或其他場所作簡短交往。

主要局限

1、現實療法否認心理疾病的存在,把心理疾病一概視為是不負責任,在理論上站不住腳,在實踐中是有害的,會害傷心理疾患者,也不利於針對性的治療。並不否認,確有些心理疾病與不負責任有關,但也有許多則是其他生理、心理、社會的複雜原因造成的。
2、現實療法在治療中不重視潛意識,不強調過去的經歷,只重視眼前的行為,對某些心理問題難產以產生良好的治療效果,容易使治療表面化。
3、現實療法提出諮詢員不應接受、不應聽取來訪者的任何藉口的觀點,有其閃光之處。因為缺乏責任的人往往習慣於找藉口,而藉口又使他們推卸了自己的責任。因此,阻斷這一循環,促其多負責任、多作改變等,是有效的。但也有可能損害諮詢關係,反而使來訪者產生不愉快,甚至中斷諮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