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與在場

現場與在場

《現場與在場》,是2023年現代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三聯生活周刊》編輯部編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場與在場》
  • 作者:《三聯生活周刊》編輯部
  •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 出版社:現代出版社
  • ISBN:9787514398816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三聯生活周刊》2021年和2022年報導內容的精選集的合集二冊。可以說是對中國與世界,年度精彩而濃縮的記錄。
涉及中國產業形態變化的解讀、流量時代中的人物命運的體察,科學與理性主義的思辨,對文化和文學價值的思考,以及當下熱的“元宇宙”概念的解讀,將女性從話語場中挖掘出來,展現女性偶像不一樣的人生經歷和可能,記錄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探索人物背後的故事,等等。
《三聯生活周刊》堅持新聞長期主義,重返現場的理念,記者在信息喧囂的時代,感受到自己內心安靜的強大力量,感受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的變化,大眾的社會心理和情緒的變化,觀察社會的百態,關心人的性情、情感。同時,他們也借用歷史學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當下做的每一篇具體稿子的意義,使之成為這個時代具有史料價值的內容。如此,《三聯生活周刊》有雄心逐漸構築一部視角獨特的當代史。
本系列書的另外一個亮點,在於每篇文章後面的“記者手記”及“主編點評”,解讀相關文章的成功之處,體現了《三聯生活周刊》新聞寫作的標準。因而這也是廣大傳媒從業者和寫作愛好者值得借鑑的寫作秘笈。

圖書目錄

部|現場與在場 : 2021《三聯生活周刊》年度精選集
序:寫作是孤獨的
篇 發現現在
第一章 變化中的中國產業
疫情後,重新認識中國外貿
新冠肺炎疫情使來自海外的訂單陡增,對於企業來說也可能像洪水,不是所有企業都有能力接得住。必須擁有強大的產能、高效的供應鏈,上下游合作無間,甚至調動國際物流資源才能穩妥有序地疏導海外需求,變成營業收入的增長。數位化也不只是一個銷售渠道的改變,背後還有科技含量和國際化。
誰來當工人
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中國製造業正處於技術升級與勞動力結構轉型的過程中。當老一代工人老去,誰是操控新機器的新工人?
新國貨還有哪些路要走
所謂的新消費領域泡沫,到底說明它是一個虛假概念,還是說 只是消費升級路上的調整?除去“民族自信的濾鏡”,跟國際國內成熟 品牌放在一個坐標系裡,這些新國貨到底處於什麼樣的位置,能走多遠呢?
泡沫的根源:中國新消費的特殊性
中國的特殊性在於爆發更強。一個創業公司從零到在資本市場有幾十億美元的市值,在中國可能 3 年就實現,在日本可能要花 10 年到 15 年的時間完成。這種差異來自資本的介入,第二來自中國跟新消費相關的基礎設施極其發達。
第二章 時代下的個人
范雨素的真實與不真實
故鄉的貧窮不真實,母親的不幸福不真實,自己經歷過的苦難不真實,像浮萍一樣, 和親人的被迫疏離不真實。所有弱者的被輕視、被欺凌都不應該“真實”,她背井離鄉走了那么遠的路,就是想離開這種“不真實”。
王志文:大陸熒幕上的個男性“偶像”
一個人,能跳出自身的秩序,就是魅力。
第三章 回不了家的孩子
重慶兩幼童墜亡事件:親密的殺害
在一段以金錢為誘餌和目的的情感關係中,瘋狂的占有與屈服都似乎理所當然,永無止境。
蒲公英紀事
筆者原以為,筆者將講述的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如何調動社會資源,讓流動兒童實現命運逆轉的故事。但當進入這所學校的肌理,筆者突然意識到,那些打動筆者的教育日常中的點滴,它們並不特殊。它們的力量在於蘊藏其中的價值。
第二篇 思想的力量
第四章 《理性》誕生:回顧 300 年前一場革命的可能性
理性的力量
300 多年時間, 對人類的歷史來說只是一個多么短暫的間隔。此時我們回顧當年,會發現人類曾經擁有那么純粹的勇氣和自信。
1687 年,一個全新宇宙的誕生
人類可能再也不會有牛頓時代那種認為自己已經理解宇宙全部奧秘的青澀自信,卻也對自身的理性有了更加成熟和樂觀的認識。
附 文 科學不是在一夜之間改變的——專訪英國科學史學家帕特里夏·法拉
牛頓的科學遺產就是任何事物都可以被量化,可以通過數學來處理的想法。
第五章 探索地球後的邊疆:深海誘惑
海的下面,是一個陌生的世界。那裡幽暗神秘,似乎很容易去,卻又非常難以到達。正是這個看似矛盾的特點,使深海充滿了誘惑,讓無數探險家心醉神迷。
第三篇 歷史的關隘
第六章 故宮的清單
他們理解的傳統與中國
一座博物館收藏的本質是什麼?如果用義大利學者翁貝托·艾柯 (Umberto Eco)的思路來回答,它的本質是一張清單。
天子的清單:如何看懂故宮的宮廷收藏
故宮是在明清兩代皇家收藏的基礎上,繼續生長擴充而成的一座現代博物館。以皇家的權力將珍品資源匯聚一堂並非難事,但讓人好奇的是,帝王進行收藏的邏輯,以及企圖通過藏品來建構怎樣的世界。
故宮藏品清點,那些曾經被忽略的文物
故宮不僅是“中國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而且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的博物院和文化遺產。這樣的定位,就決定了故宮的文物收藏中,除了傳統的銅瓷書畫和供賞玩的工藝品,還應該包括更多。
第七章 命運時刻:捲入歷史的關隘
在李鴻章這樣的時代傑出人物內心中,對“忠義”精神的對象和價值也發生過猶疑。到了清末,表面還占據主導地位的儒家意識形態實際已抽空了“忠義”精神,這個時候,政治的面相也就發生了改變。
第八章 一切都將從記憶的繁複之網中重現
通過《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使整個世界隨著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一同衰老,並將這個生命過程表現為一個永恆的瞬間。
後記Ⅰ:記者的質樸野心
後記Ⅱ:用行走打開閱讀——從 2021 年的考古封面說起
第二部|現場與在場.Ⅱ : 2022《三聯生活周刊》年度精選集
第一章 谷愛凌:正常生長3
在北京冬奧會的雪坡上,18歲的谷愛凌完成了成為超級巨星的華麗轉身。與中國體育曾經擁有的那些巨星相比,谷愛凌是特殊的:她的成功限度地脫離了競技體育傳統的艱苦敘事;她作為運動員、模特、史丹福大學“預備生”的多重身份突破了一般體育明星的界限和圈層;而作為一名歸化運動員,一口流利的京腔也讓人們在她身上投注了別樣的情感。所有這一切,都滿足了某種時代情緒,使得谷愛凌得以超越一般意義上的體育巨星,成為現象級的超級偶像。
谷愛凌曾說,她是在一個充滿偶像的環境中長大的,希望自己也能夠成為偶像,激勵女性參與運動,突破界限。如果說,偶像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相信人生的某種可能性,並為之付諸行動,那么,谷愛凌的弱點,可能就在於她過於“完美”。從無與倫比的個人成就,到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當人們慨嘆她的一切,並試圖用天賦、熱愛、教育、金錢等簡單標籤來解釋這種完美時,對偶像的欽佩容易墮入兩條歧路:或是“遙不可及”的虛妄,或是盲目複製的瘋狂。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決定訪問舊金山的海崖社區,踏上太浩湖的雪場,我們試圖揭開簡單的偶像標籤,儘可能真實地還原一個“普通女孩兒”(谷愛凌的自稱)的巨星之路。它並不是“神話”,而是複雜的、真實的成長故事。
“一定能完成” 4
太浩湖常客 8
滑雪隊的“異類” 13
樂土 21
優等生 24
十年之約 29
機遇與夢想 35
衝刺 41
第二章 張偉麗:重回54
在重新奪回UFC金腰帶那場比賽開賽前,張偉麗站在酒店落地窗旁俯瞰時代廣場,大螢幕上正滾動出現自己的大照片。那一刻她已醞釀好了獲勝感言:“之前我覺得我是中國的偉麗。現在來到紐約拿到腰帶,我覺得我是世界的偉麗了。”
再一次見證 54
重站 58
“補課” 61
相識 66
從“假小子”到“世界的偉麗” 72
第三章 她們講述的世界82
由這七位作家,當然無法概括當今女作家寫作的全貌,甚至無法總結出可靠的結論,但是作為閱讀文學、了解女性和講述世界的入口,她們一定都是精彩的。
在我的印象里,女性作家其實大都不喜歡被別人稱為“女作家”,認為應去掉性別,只稱“作家”。理由很簡單——他們為什麼是“作家”,而不被說是“男作家”?性別前綴雖然不是作家單獨面對的問題,但相比其他領域,女作家反對的聲音往往更響亮。強調性別是否意味著理解的窄化?
後來有一天,編輯問起我某位詩人是否稱得上“翻譯家”。我想了半天,這該怎么衡量?後來又想,甭管怎么衡量、什麼標準,我基本都不會用“翻譯家”這樣的前綴,會從簡,哪怕是給人降了格,我也會寫成“譯者”,“文豪”會寫成“作家”。處理的原則很簡單,就是去掉形容,留下乾巴的事實。
同樣是前綴的問題,使我又回到了“女作家”這三個字上——要不要使用或接受,恐怕要看是將“女”作為一種形容,還是僅代表事實,是貼標籤,還是僅作為一種利於聚焦的分類方式,語境是什麼。
當我們認為不應該以“女性主義”作為的入口去看待女性書寫的作品時,反過來,是否所有女性作家的筆下都可以找到所謂女性獨有的敘述經驗?
女性視角不等同於女性主義 83
文學的普遍價值不在於避免“一地雞毛” 86
把“女人”從話語場挖掘出來 88
第二篇 個體的命運
第四章 對話網暴者:我是“巨魔”97
躲在“匿名”的面具之後,網暴者不全是生活不如意的“失敗者”。他們大都年齡尚輕,但都有著不小的“網齡”,他們涉世未深,也經歷著各不相同的人生處境,有的想通過網際網路“主持公道”,實現抱負,有的只是出於發泄、無聊、玩笑或者焦慮。他們是現實中的普通人,但在網路上,他們可能會表現出極度的冷酷、漠然和固執。
“蕩婦”“殺豬盤” 97
攻城略地 100
天降正義 104
“我上頭了” 108
“注意安全” 112
第五章 劉學州的想像與死亡118
想像危險的時候,就是它接近實現的時候。
2021年12月7日,一段不到一分鐘的尋親視頻發布在“寶貝回家一滴水”的抖音賬號上。這是中國的公益反拐尋親網站——寶貝回家尋子網的視頻賬號。網站創立近15年來,發布了超過14萬條尋親信息,幫助了至少7000個家庭團聚。劉學州這條視頻看起來和以往的尋親視頻差不多,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引人注意的地方,大概是這個男孩的外形。他穿著白色圓領毛衣,短髮偏分,皮膚白淨。雖然還有點嬰兒肥,但聲音已經在變聲期,筆挺地面對鏡頭,說一口字正腔圓、帶點播音氣的國語。朱珠是熱心公益的志願者,10年來見過不少尋親者發布的視頻,劉學州給她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覺得這個男孩兒很清秀,外形很乾淨,和別的(尋親者)有點不一樣”。
一則視頻 118
北孟村 121
死亡教育 124
好孩子 126
次自殺 130
父親 133
房子 136
大海 139
第六章 高考十三年149
2009年至今,唐尚珺讀了13年高三。拍攝《高十》那年,他27歲,說自己想走出農村的圈子,但這幾年,他報考大學的專業都是農學。
高十六 149
清華夢 152
怪病 155
謊言 157
誘惑 160
泥潭 162
第七章 “殺馬特教主”,榮光與黯淡171
羅福興是一個多向度的人。現實中,他早早輟學,混跡於工廠和美髮店;網路上,他命名了一個叫“殺馬特”的家族,並將其發展壯大成為非主流青年中著名的一支,以至於現在再去復盤非主流,只能想起“殺馬特”這個響亮的名頭。輝煌時,他經歷了全網反殺馬特行動,殺馬特成為“低幼”“腦殘”“土嗨”的代名詞。在一片群嘲中,他退出網路,回歸現實。多年之後,誰承想早已落幕的殺馬特被重新定義為青年亞文化,這位昔日的“教主”似乎重新找回了新時代的流量密碼。
鳳舞九天 171
殺馬特,我愛你 175
重入網路江湖 179
第三篇 人間世
第八章 “八條一號”:雲南老北京187
紮根在胡同,開的店就是現實版的茶館。
張金亞在北京主要講兩種語言:遇見生人的時候能講標準的國語;遇見熟人,特別是那些京籍老饕的時候,他會講滇京話。這是張金亞在胡同里苦練了30年北京話的成果,吞字兒,愛用歇後語,但鼻化音還發得不夠響亮,卻婉約中帶著輕快和利落。在北京,能講這種話的人不多,張金亞自成一派。就像他開的館子一樣。
張金亞開的飯館叫“八條一號”,因路得名——西城區西四北八條1號。遠遠看去,它就像是一家平平無奇的胡同小館子,如果不走進去翻看選單,也定然會以為這裡主營炸醬麵和焦圈兒、豆汁,不過,只要走進那個台階上的小窄門,就會發現裡面別有洞天。綠植幾乎覆蓋了半個餐廳,空氣中瀰漫著植物的氣息,選單也遠不止傳統京菜,創意北方菜、魯菜、雲南菜,以及傣族風味小吃撐滿了整本選單。一面牆上掛著各國媒體的報導簡報,另一側則掛著美食家蔡瀾的題字,張金亞說他來過三次,覺得還不錯就題了一幅字,回到香港後,左思右想覺得寫得不妥當,又題了一幅,落了款,郵了過來。
第九章 一隻雞蛋的歷險記199
中國是全球的雞蛋消費國,每年要吃掉超4000億枚雞蛋,約等於全球總量的40%。因為其剛需、高頻的特性,雞蛋成了中國市場化程度的畜產品。蛋雞養殖是特別精細的工程,但與已開發國家不同,中國絕大部分雞蛋都是由中小散戶生產的,銷售要通過層層中間商,價格忽高忽低,質量參差不齊。
這種情況下,規模化養殖或許是不多的出路之一。但在原材料等成本大幅上漲之際,雞蛋的規模化生產也面臨一定挑戰。
保供 199
蛋價的傳導 202
小規模,大群體 206
規模化“不經濟”? 211
第十章 安寧的價值:一位滄州醫生的嘗試221
當惡性腫瘤進入中晚期,患者也走到了醫療的真空,從大城市的大醫院返回家鄉,這些被認定“沒有治療價值”的患者不僅要忍受劇烈的疼痛,還要面對被反覆驅逐的現實,對於兒童腫瘤患者來說尤其如此。
在河北省滄州市的一家公立醫院裡,醫生郭艷汝想建一個科室,專門接收那些遭遇過無數次拒絕、飽受病痛折磨的癌症終末期患者,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她想盡己所能,讓他們在生命後的日子裡獲得尊嚴與平靜。
一支舞 221
死亡 223
疼痛 226
治療 229
生者 233
告別 235
安寧 237
第四篇 真實與想像
第十一章 元宇宙的夢想與現實247
網際網路產業的先行者所要創造的元宇宙不僅是一個全新的網際網路,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更是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
但是,無論元宇宙發展到何種程度,這些問題都值得被反覆探討:人類的感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被替代或欺騙?全面數位化究竟是不是人類前進的方向?如果生活中的一切皆可以被數位化,那么生活本身的意義又在哪裡?
元宇宙從何而來 247
“虛擬現實”的前世今生 251
屬於誰的元宇宙? 258
更多的問題而非答案 263
第十二章 “山光滿幾”:中國書房的空間哲學273
2022年8月29日,“照見天地心——中國書房的意與象”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幕,近100套文物展品按“委懷琴書”“正誼明道”和“結契霜雪”三個單元陳列,講述中國書房的物質性與精神性,展覽將持續到10月23日。
在中國的歷史上,從帝王到文人,但凡讀書人都需要自己的書齋,或在宅邸,或在山野,陳設有奢華,有簡樸,但閱讀與雅趣帶給他們的精神滿足感是一致的,他們坐在小小的案幾前,俯仰宇宙與天地,內觀自己,便是倪瓚說的“山光滿幾”之意。而以今人看來,書房在其內部陳設形成一套秩序和標準的過程中,又被附上了更多對應社會結構衍變的觀看方式。
故宮大展:物的觀想 274
理想與束縛 278
獨處的精神居所 281
品位、門檻與愉悅感 28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