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苑蓓蕾:醫學與高新技術

現代醫苑蓓蕾:醫學與高新技術

劉聲遠主編的《現代醫苑蓓蕾——醫學與高新技術(修訂版)》力圖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把握當代醫學的最新成就和特點,通過精選、咀嚼、消化了的高新科技知識,使讀者在了解新知識的同時,認識世界醫學科技發展的趨勢,激發全民的科技熱情,以及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和使命感。還特別注重於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介紹,企望以此引導人們改變傳統的、陳舊的思想觀念,確立新的科學理念,運用科學方法,啟迪科學思維,激發創新活力。 《現代醫苑蓓蕾——醫學與高新技術(修訂版)》文字表述力求通俗易懂、生動活潑,插圖力求準確逼真,這一切都基本保持來了原書科學性、通俗性、趣味性的傳統風格。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醫苑蓓蕾:醫學與高新技術
  • 出版社: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139頁
  • 開本:32
  • 作者:劉聲遠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22101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劉聲遠主編的《現代醫苑蓓蕾——醫學與高新技術(修訂版)》從有關現代醫學和現代醫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入門,著重介紹了當前世界醫學上最新成果、最新動態、最新發展趨勢。內容包括:探索大腦之謎、人體防禦的現代化、探測人體奧秘的工具與微創治療、器官移植獲新生等十一部分。

圖書目錄

一、緒論
二、探索大腦之謎
1.揭示人腦的奧秘
2.腦與電腦的“世紀之戰”
3.智慧型的探索與延緩衰老之路
4.調節機體功能和抵禦疾病的聯合司令部
5.攻克神經系統疾病的新途徑
三、人體防禦的現代化
1.抵禦外侵,清除內患
2.從擠奶工的牛痘到分子疫苗
3.最小最準的飛彈——生物飛彈
4.奇妙的細胞因子
5.靈敏的特異性檢測
四、探測人體奧秘的工具與微創治療
1.奇妙的磁共振成像
2.計算機體層攝影一瞥
3.人體“航行”成像仿真技術
4.巧摘間盤治腰痛
5.彩超好比彩電嗎
6.超聲可“透視”肝臟腫瘤良惡
五、器官移植獲新生
1.從扁鵲換心術談起
2.跨越器官移植存活的障礙
3.器官移植新世紀的到來
4.動物器官用於人類移植的希望和困難
六、叩開“分子醫學”的大門
1.從基因的角度認識疾病
2.更早、更快、更準——基因診斷技高—籌
3.治標又治本的“分子療法”——基因療法前景燦爛
4.高科技之碩果——基因疫苗悄然問世
七、神奇的生物醫學探測技術
1.生物醫學探測技術的昨天和今天
2.生物醫學感測技術
3.生物醫學感測技術的明天
八、人體內的道具和替身——生物醫學材料
1.從義牙說起
2.古老而新興的陶瓷
3.機體與材料之間“和平相處”問題
4.從經驗到分子設計
5.人工器官
九、打開藥物寶庫的金鑰匙
1.真正的“靈丹妙藥”是如何獲得的
2.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藥物與受體
3.讓藥物“長眼睛”——靶向藥物的浪潮
4.細胞內的製藥廠——基因工程製藥
十、電腦開闢醫學新領域
1.網際網路看世界
2.五彩繽紛多媒體
3.虛擬現實創奇蹟
4.遠程會診解疑難
十一、健康長壽靠自己
1.攀登生命的珠穆朗瑪峰
2.璀璨的祖國醫學寶庫
3.綠色食品與微量元素
4.不容忽視的行為、心理因素
5.21世紀人們活得更好

文摘

攻克神經系統疾病的新途徑
當外周神經受到損傷後,與神經細胞斷離、失去聯繫的遠端神經纖維發生不可逆的損傷、破壞,醫學上稱為“饋變”。,而與神經細胞相連的那段神經纖維則不同,它像春天的柳枝那樣,竟能生出新芽並長出新枝,最終可以再去支配原來的器官。但在大腦內的神經纖維遭受損傷後則不同,受損的纖維即使“發芽”也會很快夭折、饋變。中樞與外周神經損傷後的不同歸宿主要與包裹神經纖維的細胞不同有關,外周神經纖維是由“施旺細胞”包繞,這種細胞可以產生多種神經細胞營養因子,如神經生長因子等,具有促進神經纖維再生、維持神經細胞功能、引導神經纖維走向所支配的器官等功能,以保證受損神經的修復。中樞神經主要由寡突膠質細胞包繞,中樞神經受損時,這些膠質細胞卻能產生“神經生長抑制因子”,它不利於中樞神經纖維的修復和生長。基於上述原因,無論中樞還是外周神經受到損傷,都可以局部供給神經營養因子以促進其修復和再生。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套用於臨床治療之中,如脊髓損傷可造成患者的肢體癱瘓,終生殘疾。若在受損的早期於損傷部位移植神經纖維、供給神經營養因子就能促進神經的功能恢復,使癱瘓的患者站起來。有人將一小段外周神經移植於受損的大腦內,也可作為橋樑引導受損的神經纖維走向應該支配的區域。近年發現,除神經營養因子外,一些含有糖蛋白成分的膜結構也是神經生長、修復的必需條件,如含有層粘連蛋白的一些“基膜”結構,像胚胎的羊毛膜、視網膜的基膜等都可以作為中樞受損部位的橋樑,有利於中樞神經纖維的再生,並沿著基膜生長到應該支配的部位。
另一個使人感興趣的問題是,大腦能像腎臟、肝臟、骨髓那樣進行移植嗎?這裡說的不是像《聊齋志異》所描述的那種換頭術,而是在腦損傷的局部移植一定數量的具有某種功能的神經細胞。大家知道器官移植最大的難題就是機體免疫排斥反應造成移植物的死亡,但從理論上講,腦組織的特殊結構使其成為免疫排斥反應最小的部位,能夠讓移植物具有長期成活的可能性。但在實際操作中,腦內移植過程往往會損傷部分腦血管,造成“血腦屏障”的破壞。血腦屏障是由腦毛細血管壁等特殊結構組成的,它可以阻擋血液中對大腦不利的成分進入腦內,保護腦組織。腦移植時血腦屏障的損傷容易造成腦內免疫功能的改變,增強腦的免疫排斥反應。此外,在腦內移植物攜帶的某些抗原的作用下,最終還是可能引起免疫排斥反應,造成移植神經細胞的損傷,甚至死亡,這是科學家們目前所要攻克的難關。
腦內局部移植神經細胞或神經組織具有什麼意義呢?各種腦損傷所造成神經細胞的饋變和死亡,最終都會導致神經遞質、神經營養因子的減少,由於神經遞質是神經細胞間傳遞信息的必需物質,種種神經營養因子又是維持細胞生存的重要條件,它們的缺失必定會造成腦功能的障礙,像我們熟知的“帕金森病”又稱震顫性麻痹,其發病機制涉及多種中樞遞質,但關鍵因素在於基底神經節(特別是紋狀體)合成、釋放多巴胺的功能減弱,而對乙醯膽鹼和腦啡肽等遞質系統失去制約並使其功能增強,最終導致運動功能的調節失控。老年性痴呆症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又一個嚴重疾病,與腦內的乙醯膽鹼、腎上腺素等遞質缺少等病理因素有關,患者表現為記憶力和定向力喪失、失語、癲癇甚至完全痴呆。如果將能夠合成釋放這些神經遞質的細胞移植到腦內特定的部位,能否減輕改善這些患者的症狀呢?回答是肯定的。這已在動物實驗和人體治療上獲得證實,現舉一例以饗讀者。將大白鼠一側的黑質損壞,使其多巴胺類遞質釋放量減少,動物則出現原地轉圈運動,此即“帕金森病”的動物模型,當將其他同種胎鼠或新生鼠的腎上腺髓質(具有釋放多巴胺能力的細胞)切成小塊或製備成細胞懸液,移植到有病的大腦局部,則能戲劇性地使大鼠停止轉動。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將胎兒的腎上腺髓質移植到帕金森患者的黑質區域,也能明顯減輕病情。也有人套用腦內移植技術治療先天性智慧型低下患兒或其他痴呆患者,收到了一定的療效。
由於當前腦內移植的免疫排斥反應還未能完全解決,這種治療效果還不能長期維持,需要醫務工作者長期不懈地努力。但從上述實驗及實驗性治療已經顯示移植的神經細胞在腦內能夠成活,可以釋放神經遞質,甚至可以發出神經纖維與其他神經細胞形成聯繫,這已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成果,使我們看到了大腦的某些所謂“不治之症”有了新的治療希望。現在,一些科學家正致力於提高腦內神經移植成活率的研究,已經發現,移植的神經細胞越年輕成活率則越高,認為早期胚胎的神經細胞是最為理想的移植材料。其次,移植的部位也很有講究,要儘量避開大血管較多的部位,以免損傷腦血管而破壞“血腦屏障”並引起免疫排斥反應的增強。移植區補充適當的細胞因子,如神經生長因子等,對移植細胞的成活和生長、分化,以及建立細胞間的聯繫等都有相當大的幫助。在科學家的努力下,有關腦內移植的研究及臨床套用,近期內可能會有令人驚喜的成果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P15-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