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既從公共性的理論譜系去研究了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道德的價值訴求及社會結構基礎,又從公共性的實踐譜系去探究了現代社會道德實踐的新模式;把握住了倫理學理論範式、中心視域和它的生活基礎三者的內在關聯,特別提倡和推崇尊重、寬容、信任和積極參與等體現公共精神的道德價值,並分析論證了人們的價值系統和行為模式因此而調整的哲學基礎和價值基礎;提出應從政治維度和社會維度去把握公共生活中公民道德的觀點,也釐清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同時使用的“公德”與“社會公德”這兩概念的區別和聯繫,並從一種德性的生成論視角論證了現代人從正當到崇高的道德追求的可行性。
作品目錄
導論 公共道德的研究視域 一 現代性問題域中的公德心問題 二 公共道德研究的理論範式與視域轉換 三 本書的基本思路與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公共道德觀念的歷史源流與理論維度 第一節 公私觀念與公共道德觀念的歷史源流 第二節 公共領域及其倫理意義 第三節 公共道德的理論維度 |
第二章 公共道德的價值基礎與價值訴求 第一節 公共道德的哲學基礎——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 第二節 公共道德的價值基礎——自由與平等 第三節 公共道德的價值訴求——尊重、寬容、信任和參與 | 第三章 市場經濟:公共道德的經濟基礎 第一節 社會結構的變遷及其道德影響 第二節 公共道德的人倫關係結構基礎 第三節 市場經濟的公共道德維度 |
第四章 民主政治:公共道德的政治基礎 第一節 民主政治的道德意蘊 第二節 公共道德的政治權力基礎 第三節 公民責任與政治參與的道德影響 | 第五章 公民社會:公共道德的社會基礎 第一節 公民社會與公民身份 第二節 市場、政府和公民社會的有效互動 第三節 公民社會與公共道德的培育 |
第六章 志願者行為:社會維度的公共道德行為模式 第一節 中國傳統道德人格的理論缺陷與實踐困境 第二節 現代社會公共道德人格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志願者行為模式的公共性道德特質 | |
創作背景
道德觀念不僅存在於社會生活方式中,而且是社會生活方式的構成元素。社會的變化不僅使曾經被社會所接受的一定類型的行為成了問題,而且也使得那種在特定社會結構中得到清晰界定的道德觀念發生變化。人們對現代社會道德觀念的理解不僅需要從思想史及道德觀念的歷史流變中去把握,而且更需要對社會的基本結構和生活方式有透徹的了解。廖加林的《現代視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礎的研究》就是對這一問題的積極回應。
作品思想
該書借重現代社會哲學研究的新成果,主要吸收了公民社會理論研究的積極成果,特別是借鑑了
哈貝馬斯、
阿倫特、托馬斯·雅諾斯基等人的觀點,將現代社會從結構上分為政治公共領域、社會公共領域、市場領域和私人領域等四個領域,並認為社會秩序的形成有賴於各相對獨立領域的秩序整合及領域之間的良性互動。這種對道德的生活基礎的新理解,與以往學界將社會劃分為婚姻家庭生活、職業生活和社會公共生活三大領域的見解不完全相同。除私人領域外,前三者均因具有公共性特徵成為一廣義的公共領域而與私人領域相區別。作者認為人們對現代社會公共道德的理解不僅要從公私觀念的歷史流變中,從與公共領域、私人領域等概念的相互關聯中去理解,而且要從現代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中去把握。市場經濟使道德的生活基礎和人倫關係結構發生了公共性轉型,倫理學理論範式從德性倫理學轉向了規範倫理學,其中心視域也從注重個人的內在生活和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向社會公共生活轉移,從而尊重、寬容、信任和參與等道德價值,成為時代凸顯的基本道德訴求,這就把握住了倫理學理論範式、中心視域和它的生活基礎三者的內在關聯,並以此為基礎探索現代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訴求,並特別提倡和推崇公共參與和公共精神以及世界志願組織的活動——一種社會維度的公共道德行為模式也就更有說服力。
該書明確地區分了公共生活的政治維度和社會維度。對公共生活政治維度和社會維度的區分,使得該書研究的思路清晰。從
霍布斯和
洛克對自上而下的縱向的政治公共性的闡述,到
亞當·斯密對橫向的社會公共性的思考,到
黑格爾“市民社會”概念的成熟,西方文化中從縱向的政治維度和橫向的社會維度思考公共性問題的路徑就比較清晰,這也是日本明治維新以後道德建設過程中區分國家倫理和社會倫理的依據,是日本在現代化過程中創設代表新的道德訴求的“公德”概念中政治內涵和社會內涵區分的依據。該書首次提出應從政治維度和社會維度去把握公共生活及其道德訴求的觀點,也就釐清了自
梁啓超等從日本引入“公德”觀念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同時使用“公德”與“社會公德”這兩概念的區別和聯繫。
雖然作者認為公共道德的研究有制度倫理和公民道德兩個理論維度,但該書主要是從公民這一道德主體的維度來研究公共道德。與第一章中對公民道德的政治維度和社會維度區分的內容相聯繫,接下來第三章中市場經濟催生的社會自主空間,第四章中政治生活中公民的積極參與,即
托克維爾的“社會制約權力”思想以及第五章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思想、政治哲學中的公民社會理論,特別是最後一章,對“志願者行為:社會維度的公共道德模式”的思考,其社會維度的思考一以貫之,從而使該書研究的主題集中和清晰,論證邏輯性較強。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廖加林(1966—),男,湖南湘鄉人,教授,哲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1986年本科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政治系,獲哲學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倫理研究所,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湖南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主要從事倫理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