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環境藝術設計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

“環境藝術”是一個大的範疇,綜合性很強,是指環境藝術工程的空間規劃,藝術構想方案的綜合計畫,其中包括了環境與設施計畫、空間與裝飾計畫、造型與構造計畫、材料與色彩計畫、採光與布光計畫、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計畫等其表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
  • 外文名:Environment ART
  • 天然環境:三種
  • 綜合性:很強
概述,內含,天然環境,歷史,建築是主要載體和體現者,發展方向,對環境藝術設計師的要求,

概述

著名的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Richard P·Dober)解釋道:環境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築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這是一種愛管閒事的藝術,無所不包的藝術,早已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環境藝術的實踐與影響環境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裝飾人存在領域的能力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

內含

環境藝術(Environment ART)有著寬廣的內涵,除了包括為美化環境而設計的“藝術品”外,還應包括“偶發藝術(Happening ART)”、“地景藝術(Land ART)”以及建築界所稱的“景觀藝術(Landscape)”等。也就是說人們所耳聞目睹的一切事物都是環境構成的要素。如:自然界的山、水、草、木,人工創造的建築、市政設施、招貼廣告,甚至人們自身的日常行為,如服飾、購物、休閒、運動等都是環境中的景致。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是二戰後在歐美逐漸受到重視的,它是二十世紀工業與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中,科學、經濟和藝術結合的產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作為有機的整體統一起來。
設計師們認為藝術設計是藝術和技術完美結合的創造性活動。正因為這一特性,使設計師在長期的設計工作中,培養了對技術發展前沿的關注,以及對探索和創造的興趣。無論是建築設計師、工程師、雕塑家、畫家、音樂家、燈光師、園藝家、工藝匠師等,都可把環境藝術視為己任,並且基於各自的專長,從不同角度理解“環境藝術”,共識之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天然環境

大自然是天然環境,即第一環境;城鄉建築及其建築的室內空間是人造環境,即第二環境;園林、農場、水庫之類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環境。一般意義上的環境藝術是指人造環境。
以美術為骨架的
造型、光色、尺度、比例、體重、質地等形式美,是環境藝術的基本語彙。功能、空氣、聲音、溫度、氣味等因素,也須綜合考慮。因而所謂“藝術”既有視覺的,也有聽覺的和嗅覺的,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它是一項非合作不可的綜合創造。

歷史

環境藝術設計的叫法,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設計係為仿效日本,而將院系名稱由“室內設計”改成“環境藝術設計”。一時間,全國眾多設計院校步其後塵、紛紛效法。改名稱成了時髦,一陣風似的,很少有人冷靜思考。幾個認為改名不妥的專家出來呼籲也沒人聽,幾年後,連那些當年積極帶頭的人也覺得改的不妥當。
在中國,所謂的“環境藝術設計”就是指室內裝飾、室內外設計、裝修設計、景觀園林、景觀小品(場景雕塑、綠化、道路)建築裝飾和裝飾裝潢等等,此外,還包括城市規劃。儘管叫法很多,但其內涵相同,都是指圍繞建築所進行的設計和裝飾活動。要說有區別的話,那就是室內裝修和室外裝修的區別,學科上分為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
另一方面,環境藝術設計就其狹義(圍繞建築的室內外設計)上講,叫法也算貼切。但其廣義的概念和範圍就不得了,環境藝術幾乎涵蓋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環境和與美化裝飾有關的所有設計領域。整的空間與尺度概念,具備合理運用材料與工藝的能力。

建築是主要載體和體現者


對環境而言,建築側重處理自身與第一環境的關係。(切不可理解為藝術只是建築完成後的添加和補綴)這一特性決定了建築師和藝術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築師側重的功能和藝術家側重的審美完整地、有機地統一起來,環境藝術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環境藝術人才,應具有綜合才智,避免建築師多注重單體,規劃師不顧及細節,藝術家漠視實用與技術的通病。
“景”與“情”的統一
“景”是指自然景觀的選擇和人文景觀的營造,使環境融入風物,成為民族傳統的縮影或現代文明的集錦。鑒於環境藝術的巨大體量,包涵的豐富信息,存在時限的相對長久性,它不啻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最直觀的表征。在環境藝術的設計與創造中,設計師們總會不失時機地輸入情感,體現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環境中的情調,烘托民族的風格,抑或也體現設計者的個性。
人與自然的和諧融處
“人是自然之子”這句話,揭示了人與自然須臾不可分離的關係。另方面,一切建築又都是以使人與自然相對分離和隔絕來保護人,避免人“風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環境,都意味著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和破壞。環境藝術正是要在這種改善與破壞中,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以人為主、物以人用”。建築造址更益於人的身心健康。型、色、聲、光、氣的處理均為使人愉悅;道路、樓梯、門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場、車庫、垃圾站等配套設施,也得考慮人的行為習慣。

發展方向

環境藝術設計(Environment Design)可以分為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兩個方面。物質形態主要是指構成環境景觀的物質要素,而這些物質要素按不同的材質又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意識形態主要是指影響指導人們行為的精神因素,如:宗教信仰、民俗習慣、審美觀念、社會制度、倫理道德等。環境設計各要素間的關係猶如生物學上生物群落的共生鏈,維繫著自然萬物的萌發,並處於動態平衡狀態。這種狀態恰恰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應追求的目標,其任務在於設計出最最佳化的“人類——環境系統”,這個系統將展現人類與環境的共存,人類與環境在新的高層次的平衡和發展。
環境藝術設計具體有還空間形象設計,裝修設計,室內物理環境設計和陳設設計等四個方面。
(1)空間形象設計是一種空間結構的總體設計,解決空間的尺度、比例、協調等結構問題;
(2)裝修設計的總體設計的具體實施。按照空間結構的整體設計,進行牆面、地面、天花板、間隔等處理;
(3)室內物理環境設計,解決室內通風、保暖、溫度調節等方面的工程性設計。這是保證室內環境質量的重要方面;
(4)室內陳設設計包括家具、燈具、織物、藝術陳設品,綠化植物等。

對環境藝術設計師的要求

具有空間想像力;思維清晰;具有創新意識和較強的溝通能力;動手能力強;富有團隊協作精神。具有較系統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良好的環境整體意識和綜合的審美素質,掌握系統設計的方法與技能,具有創造性思維和綜合表達的能力。對傳統、現代風格的設計典型融會貫通,掌握室內空間造型、界面裝修設計、陳設藝術設計的基本方法。確立完整的空間與尺度概念,具備合理運用材料與工藝的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