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語用數”範疇初探

現代漢語“語用數”範疇初探

《現代漢語“語用數”範疇初探》是2010年2月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承峰。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漢語“語用數”範疇初探
  • 作者:劉承峰
  • ISBN:9787807309185
  • 頁數:240頁
  • 定價:24元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從範疇角度進行研究已經成為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中的一個熱點,《現代漢語語用數範疇初探》的主要內容就是提出一個新的範疇:“語用數”,並在專題研究中運用“語用數”這一概念,對以往沒有觸及或者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進行考察,以求做出新的解釋,並作為對“語用數”坑鍵洪理論解釋力的一種反證。
第一章,緒論。主要論述了研究對象與研究意義、研究方法棗禁拜說與研究範圍以及語料來源等問題。
第二章,“數”研究綜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介紹已有“數”研究的成果,包括“數詞”的類別歸屬、“數詞”用法的歸納和“數”系統的構建、“數”範疇的類型學對比研究、“數”的文化意義探討等。此外,鑒於“數”、“量”兩個範疇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往對於兩者的研究內容互相交叉,我們也梳理了和“數”研究密切相關的“量”範疇的部分研究成果,也包括了“量”研牛促櫃究中包括“數”研究的內容。
在綜合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現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數”和“量”沒有明確區分,造成研究內容多有交叉,影響了對各自問題的研究;二是現有的“數”系統不能很好地解釋相關語言現象。
第三章,“事件”及單一事件的語言槳匪煉學解讀。“事件”(event)這一概念和“語用數”具有密切關係,是判斷句中名詞性成分語用數值的基礎,對於其內涵,不同的學者理解各異,研究中的所指也很不相同。
本章從四個方面梳理了“事件”研究的已有成果:Davidson(1967)的“戴維森主義”Hecto-Neri Castaneds(1967)的“新戴維森主義”和現代題元理論;Jackencloff(1972、1983、1987、1990、1992)提出、發展的“概念語義學”(conceptual semantics)中的“事件”理論;Vendler(1967)、Verkuyl(1972、1993)、Dowty(1979、1982)、Smith(1977、1991)及戴耀晶(1997)等情狀類型研究中的“事件”研究;史有為(1997、2001、2006)等的“事件”研究。

圖書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對象與研究意義
1.2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1.3 語料來源
2 “數”研究綜朵慨紙朵述
2.1 “數”研究簡述
2.1.1 “數詞”類別歸屬——語法事實描寫階段
2.1.2 “數詞”用法的歸納和“數”系統的構建
2.1.3 多語言對比研究——類型學、範疇化角度
2.1.4 “數”的文化意義研究
2.2 以往研究中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
2.2.1 有關“數”的語言事實和數系統構建的成熟
2.2.2 “數、量”作為兩個範疇沒有明確區分
2.2.3 現有“數”理論的缺陷
3 “事件”及單一事件的語言學解讀
3.1 引言
3.2 “事件”相關研究
3.2.1 題元研究中的“事件”
3.2.1.1 戴維森主義(Davidsonian)
3.2.1.2 新戴維森主義(Neodavidsonian)
3.2.1.3 題元角色(thematicrole)
3.2.2 Jackendoff概念結構理論中的“事件”
3.2.3 事、事類、事例研究中的“事件”
3.2.4 情狀類型研究中的“事件”
3.2.5 本書的“事件”概念
3.3 兩個個體構建單一事件
3.3.1 名詞“加合”現象
3.3.2 互動動詞
3.4 “事件”角度解釋
3.5 小結
4 “語用數”
4.1 “語用數”定義
4.2 “語用數”考察的起點:事件
4.2.1 謂詞性成分
4.2.2 名詞性成分
4.2.3 事件結構
4.3 確定“語用數”的參照點:臨界量
4.3.1 “數”、“量”辯證
4.3.2 參照點類型
4.3.3 “語用數”的參照點:臨界量
4.4 “語用數”和“語義數”的對比
4.4.1 語義數和語用數等值
4.4.2 語義數和語用數不等值
4.4.2.1 語義分數·語用複數
4.4.2.2 語義單數·語用複數
4.4.2.3 語義複數·語用單數
4.5 小結
5 語用數的種類
5.1 不同層面的語用數分類
5.1.1 不同的“臨界量”區分角度:必要數和充分數
5.1.2 參淋晚棄與事件、凸顯實體側面的角度
5.1.2.1 空間分割
5.1.2.2 時間分割
5.1.2.2.1 只涉及實體存在時間
5.1.2.2.2 同時涉及實體存在的時間和芝采該實體被關注的時間
5.1.2.3 功能分割
5.1.2.4 特徵分割
5.2 語用數的類別判定
5.3 不同語用數之間的關係
5.4 小結
6 現代漢語總括副詞“都”研究
6.1 研究綜述
6.1.1 “都”的歷時、共時對比研究
6.1.2 句法方面對“都”的研究
6.1.3 語義方面對“都”的研究
6.1.3.1 “都”的“總括”義
6.1.3.2 “都”的不同語義
6.1.3.3 “都”的語義指向
6.1.4 本章研究目標
6.2 “都”的限定對象及其語義指向
6.2.1 “都”的限定對象
6.2.2 “都”的“語義指向”方向
6.2.3 “都”語義下位分類
6.2.3.1 “都”的語義:總括
6.2.3.2 “都”的語義:列舉
6.3 疑問代詞的不同解讀
6.4 “都”多種語義之間的關係
6.5 小結
7 動詞重疊式“VV”研究
7.1 引言
7.2 研究綜述
7.2.1 動詞重疊式形式對比研究
7.2.2 動詞重疊式語義研究
7.2.3 動詞重疊式範圍的界定
7.2.4 動詞重疊式語法功能的考察
7.2.5 動詞重疊式的性質歸屬、定位
7.2.5.1 動詞重疊式屬於詞法範疇
7.2.5.2 動詞重疊式屬於句法範疇
7.3 動詞重疊式VV的語義屬性
……
8 現代漢語“全量否定”研究
9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3.2.1 題元研究中的“事件”
3.2.1.1 戴維森主義(Davidsonian)
3.2.1.2 新戴維森主義(Neodavidsonian)
3.2.1.3 題元角色(thematicrole)
3.2.2 Jackendoff概念結構理論中的“事件”
3.2.3 事、事類、事例研究中的“事件”
3.2.4 情狀類型研究中的“事件”
3.2.5 本書的“事件”概念
3.3 兩個個體構建單一事件
3.3.1 名詞“加合”現象
3.3.2 互動動詞
3.4 “事件”角度解釋
3.5 小結
4 “語用數”
4.1 “語用數”定義
4.2 “語用數”考察的起點:事件
4.2.1 謂詞性成分
4.2.2 名詞性成分
4.2.3 事件結構
4.3 確定“語用數”的參照點:臨界量
4.3.1 “數”、“量”辯證
4.3.2 參照點類型
4.3.3 “語用數”的參照點:臨界量
4.4 “語用數”和“語義數”的對比
4.4.1 語義數和語用數等值
4.4.2 語義數和語用數不等值
4.4.2.1 語義分數·語用複數
4.4.2.2 語義單數·語用複數
4.4.2.3 語義複數·語用單數
4.5 小結
5 語用數的種類
5.1 不同層面的語用數分類
5.1.1 不同的“臨界量”區分角度:必要數和充分數
5.1.2 參與事件、凸顯實體側面的角度
5.1.2.1 空間分割
5.1.2.2 時間分割
5.1.2.2.1 只涉及實體存在時間
5.1.2.2.2 同時涉及實體存在的時間和該實體被關注的時間
5.1.2.3 功能分割
5.1.2.4 特徵分割
5.2 語用數的類別判定
5.3 不同語用數之間的關係
5.4 小結
6 現代漢語總括副詞“都”研究
6.1 研究綜述
6.1.1 “都”的歷時、共時對比研究
6.1.2 句法方面對“都”的研究
6.1.3 語義方面對“都”的研究
6.1.3.1 “都”的“總括”義
6.1.3.2 “都”的不同語義
6.1.3.3 “都”的語義指向
6.1.4 本章研究目標
6.2 “都”的限定對象及其語義指向
6.2.1 “都”的限定對象
6.2.2 “都”的“語義指向”方向
6.2.3 “都”語義下位分類
6.2.3.1 “都”的語義:總括
6.2.3.2 “都”的語義:列舉
6.3 疑問代詞的不同解讀
6.4 “都”多種語義之間的關係
6.5 小結
7 動詞重疊式“VV”研究
7.1 引言
7.2 研究綜述
7.2.1 動詞重疊式形式對比研究
7.2.2 動詞重疊式語義研究
7.2.3 動詞重疊式範圍的界定
7.2.4 動詞重疊式語法功能的考察
7.2.5 動詞重疊式的性質歸屬、定位
7.2.5.1 動詞重疊式屬於詞法範疇
7.2.5.2 動詞重疊式屬於句法範疇
7.3 動詞重疊式VV的語義屬性
……
8 現代漢語“全量否定”研究
9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