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油藏地質學:理論技術篇》是2010年9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熊琦華、王志章、吳勝和、徐樟有、侯加根。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油藏地質學:理論技術篇
- 作者:熊琦華、王志章、吳勝和、徐樟有、侯加根
- ISBN:9787030288936
- 類別:自然科學 > 地球科學 > 地質學
- 頁數:588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 年9月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二十餘年來在油氣藏地質研究方面研究成果的總結與升華,是結合中國典型油氣藏特徵對油藏地質學理論的豐富與發展。全書集基礎理論、技術方法與套用實踐於一體,闡述了油藏“格架”的複雜性及複合性,“儲層”形成的層次性、結構性與非均質性,油藏內“流體”分布的差異性,“油藏”類型特徵及模式,開發過程中儲層與流體性質的“動態”變化,“剩餘油”的形成機理與模式。系統總結了在發現油氣藏、認識油氣藏、開發油氣藏、管理油氣藏過程中所採用的系列新技術、新方法。[r]
本書對廣大油氣勘探與開發工作者有很大的參考作用和實用價值,對石油大專院校師生也是一部很好的參考書。
圖書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緒論
一、現代油藏地質學的概念
二、現代油藏地質學的任務及內容
三、油藏地質學研究進展及動向
理 論 篇
第一章 油藏內幕格架
第一節 地層的層次性
一、地層發育的控制因素
二、層序地層的層次性
三、油層對比單元的層次性
四、地層分布模式
第二節 油藏斷層及其封閉性
一、斷層的級次
二、油藏斷層樣式
三、斷層封堵性
第三節砂體微構造
一、微構造成因
二、微構造的分類
.三、微構造頂底組合配置模式
第二章 非均質儲層
第一節 儲層構型與滲流屏障
一、儲層的層次性與結構性
二、儲層構型分級
三、儲層構型分類
四、滲流屏障
第二節 儲層質量差異
一、儲層質量及相關滲流地質參數
二、層內儲層質量差異
三、平面儲層質量差異
四、層間儲層質量差異
五、儲層流動單元
第三節 儲層岩石物理相
一、沉積因素對儲層質量的控制
二、成岩因素對儲層質量的控制
三、構造作用對儲層質量的控制
四、岩石物理相的內涵
第三章 油藏流體系統
第一節 原始油氣差異分布機理
一、油氣在圈閉內的差異充注作用
二、油氣在圈閉內的分異調整作用
第二節 油(氣)水系統
一、油(氣)水界面
二、油(氣)水系統特徵
第三節 油藏壓力與溫度系統
一、油氣藏壓力系統
二、油氣藏溫度
第四章 油氣藏開發分類
第一節 按油(氣)藏天然驅動能量的分類
一、水壓驅動類型油藏
二、氣頂驅動類型油藏
三、溶解氣驅動類型油藏
四、重力驅動類型油藏
第二節 按油(氣)藏流體性質分類
一、天然氣藏
二、凝析氣藏
三、揮發性油藏
四、稠油油藏
五、高凝油藏
六、常規原油油藏
第三節 按油(氣)藏幾何形態分類
一、塊狀底水油藏
二、層狀邊水油藏
三、透鏡狀油藏
四、小斷塊等特殊類型油藏
第四節 按油氣藏儲集滲流特徵分類
一、孔隙型儲層油藏
二、裂縫型儲層油藏
三、雙重介質型儲層油藏
第五節 油氣藏綜合命名
第五章 儲層與流體性質動態變化
第一節 開發過程中儲層性質的動態變化
一、黏土礦物的水化膨脹——儲層的水敏性
二、微粒的遷移——儲層的速敏性
三、酸化後的沉澱——儲層的酸敏性
四、其他作用
第二節 開發過程中流體性質的動態變化
一、原油物性的動態變化
二、原油組成的動態變化
三、油田水的地球化學變化
第六章 剩餘油形成與分布
第一節 剩餘油形成與分布的控制因素
第二節 未動用剩餘油層形成機理
一、小型砂體——井網控制不住
二、層間滲透率差異——層間干擾
三、污染損害嚴重
四、未列入原開發方案(未射孔)
第三節 平面剩餘油滯留機理
一、砂體不規則——注采系統不完善
二、平面儲層滲透率差異
三、沿裂縫水竄
四、砂體邊部水動力滯留區
五、封閉性斷層附近的水動力滯留區
六、正向微構造的水動力滯留區
七、平面注入水失調
第四節 厚油層內部剩餘油滯留機理
一、滲透率韻律
二、層內夾層
三、層理構造
四、黏度差和密度差
五、氣錐和水錐
第五節 微觀剩餘油滯留機理
一、剩餘油特徵
二、孔隙系統中的微觀驅替機理
三、孔隙非均質性對驅油效率的影響
技 術 篇
第七章 儲層劃分對比及構造研究
第一節儲層劃分與對比
一、相控—等時儲層對比
二、短期基準面旋迴自動識別及儲層對比
三、儲層井間模擬及儲層對比
第二節 構造精細解釋方法與技術
一、構造解釋模型的確認
二、構造解釋的基本原則
三、構造精細解釋
第三節 微構造研究及套用
一、微構造類型及成圖方法
二、微構造特徵分析
三、微構造與生產動態的關係
四、微構造影響油水運動的機理分析
五、微構造在今後剩餘油挖潛工作中的套用
第八章 儲層表征及預測
第一節 地震儲層橫向預測
一、地震屬性提取
二、地震反演
三、地震儲層預測
第二節儲層沉積微相研究
一、單井相自動識別方法
二、剖面相展布方法研究
三、平面相帶自動劃分方法研究
四、相機率研究技術
五、沉積微相演化過程分析
第三節 儲層構型分析
一、概述
二、儲層構型分析思路
三、儲層構型分析方法
第四節 儲層流動單元研究
一、儲層流動單元概述
二、儲層流動單元研究
三、儲層流動單元構成及生產狀況分析
第五節 儲層裂縫識別與預測
一、儲層裂縫的地質識別與描述
二、儲層裂縫的測井識別與評價方法
三、儲層裂縫的其他識別方法
四、儲層裂縫的數值模擬方法
五、儲層裂縫的分形預測
六、儲層裂縫綜合評價
第六節 碳酸鹽岩古岩溶儲層地震預測
一、研究區地質概況
二、主要研究內容及技術思路
三、採用的關鍵技術
四、古岩溶儲層地震預測結果
第七節 開發中後期油藏參數變化規律研究
一、開發中後期油藏參數變化規律研究內容、技術及流程
二、油藏參數實驗室模擬及其變化規律研究
三、水驅前後關鍵井儲層參數對比分析研究
四、儲層參數變化規律研究
五、井間分形預測
六、儲層參數平面變化規律研究
第九章 油氣水層識別及其預測
第一節 錄井信息識別評價不同性質油氣層
一、不同性質油氣層氣測錄井識別評價
二、不同性質油氣層定量螢光錄井識別與評價
三、不同性質油氣層地球化學錄井識別評價技術
第二節 常規測井信息識別油氣水層
一、油氣層定性識別評價方法
二、微分分析法識別複雜油氣水層
第三節 測試、測井新技術聯合識別油氣層
一、組件式地層重複測試
二、核磁共振測井新技術
三、測試、測井新技術聯合識別油氣層
第四節 波形差異分析及高產氣層預測
一、波形差異分析基本原理
二、含氣敏感信息分析及波形差異分析
三、基於波形差異分析的高產層反演
四、高產氣區預測
第十章 油藏動態分析
第一節 油藏動態監測
一、油藏動態監測的原則和主要內容
二、注入剖面與產液剖面監測
三、流體界面監測
四、試井監測
五、油藏井間示蹤劑動態分析方法
第二節 油藏動態分析方法
一、油藏動態分析的基礎資料和有關圖件
二、油藏動態分析的內容和方式
三、油藏動態分析的常用方法
第十一章 剩餘油分布預測
第一節 單井剩餘油飽和度解釋
一、原始含油飽和度解釋方法
二、剩餘油飽和度解釋方法
三、水淹層評價
第二節 井間剩餘油監測
一、井間測井方法
二、地震方法
第三節 開發地質方法預測剩餘油分布
一、微構造與剩餘油分布
二、沉積微相與剩餘油分布
三、儲層非均質與剩餘油分布
四、儲層流動單元與剩餘油分布
五、剩餘油富集區預測
第四節 油藏工程方法預測剩餘油分布
一、常規油藏工程方法
二、試井法
三、流線模型法
第五節 分階段數值模擬及剩餘油分布預測
一、問題的提出
二、開發階段的劃分及開發特徵
三、各向異性油藏滲流數學模型
四、格線系統建立
五、動態數據處理
六、歷史擬合
七、總體指標擬合
八、單井指標擬合
九、產能及剩餘油分布
第十二章 油藏地質建模
第一節 油藏地質模型
一、油藏地質模型及其意義
二、油藏地質建模的基本步驟
第二節 儲層建模的方法技術
一、確定性建模
二、隨機建模
第三節 儲層建模的策略
一、確定性建模與隨機建模相結合
二、等時建模
三、成因控制建模
四、相控建模
五、原型模型的“借用”
第十三章 數字油藏
第一節 數字油藏的提出
第二節 數字油藏發展現狀與進展
一、國外數字油藏建設現狀與進展
二、國內數字油藏建設現狀
第三節 數字油藏主要內容及模式
一、數字油藏的主要研究內容
二、數字油藏的模式
三、數字油藏研究內容
第四節 數字油藏關鍵技術
一、數字油藏架構
二、數字油藏的關鍵技術
三、數字油藏套用描述
第五節 不同勘探開發階段數字油藏的建設
一、勘探階段數字油藏的建設
二、開發早期階段的數字油藏建設
三、開發中後期階段的數字油藏建設
第六節 數字油藏建設進程——以大港油田為例
一、開發信息化取得的成果
二、數字油藏具體實施內容
第七節 數字油藏發展趨勢及未來展望
一、數字油藏的信息化
二、油藏數位化建設遠景規劃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