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學習指導書》是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小林。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學習指導書
- 作者:李小林
- ISBN:9787040090970
- 類別:圖書>>其它分類
- 頁數:180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0-01-0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學習指導書》是依據教育部師範司主持制定的國小教師進修高等師範專科國小教育專業(文、理)教學大綱編寫的,也是與推薦教科書《現代教育技術基礎》(烏美娜等主編,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配套使用的教學用書。《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學習指導書》討論的範圍包括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範疇,教育媒體選擇、使用的理論方法,教學設計三部分內容。 教育技術作為教育科學的組成內容,在20世紀的後50年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世界進入21世紀,學習、掌握信息技術,利用、開發各種信息技術(包括Interet)為教育或自我學習提供服務,使用系統方法進行教學設計,都將是信息社會中教師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隨著教育現代化、教育民主化的進程,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人工智慧、衛星數字通信、信息高速公路等的研製、開發和不斷最佳化,科學技術與教育的融合變得更為強勁、廣泛和密切。教育(教學)技術作為這一趨勢的代表,在人類學習和教育中的重要位置是不言而喻的,應該充分認清教育技術對教育發展的推動作用、對未來教育大廈的支撐作用、對未來教育活動的支配作用,以及對未來教育組成中的要素作用。加強教育技術的學習,提高教育技術的實踐操作水平,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業務水平、最佳化教學效果,而且也是為個人適應未來教育發展以及學習社會化奠定基石。
目錄
《現代教育技術基礎》教學大綱
第一章 總論
一、學習目標和要求
二、知識結構、思路和學習方法建議
(一)知識結構、思路
1.教育技術概述
2.教育技術發展簡史
3.信息社會與教育技術
4.教育技術與教師
(二)學習方法建議
三、重點、難點分析和名詞解釋
(一)教育技術概述
1.教育技術具有教育和技術的雙重性
2.關於教育技術的內涵和外延
3.教育技術與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的關係
4.教育技術的基本特徵
5.教育技術的定義和說明
(二)教育技術發展簡史
1.教育技術的來歷和形成(教育技術的發展簡史)
2.教育技術在我國的發展
第二章 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套用
一、學習目標和要求
二、知識結構、思路和學習方法建議
(一)知識結構、思路
1.教育媒體的基礎知識
2.視覺教育媒體
3.聽覺教育媒體
4.視聽覺綜合教育媒體
5.遠程教育傳播系統
(二)學習方法建議
三、重點、難點分析和名詞解釋
(一)教育媒體的基礎知識
1.教學媒體的性質、特點與功能
2.媒體的教學功能
3.教學傳播與傳播過程模式
4.傳播過程中的要素
(二)聽覺教育媒體
1.聲音的錄音和播出原理
2.語言實驗室
3.錄音教學的方法
(三)視覺教育媒體
1.幻燈機放映前的準備工作
2.幻燈機的維護和常見故障的分析和排除
3.投影器的基本結構及工作原理
4.投影器的使用
5.投影片的基本類別、形式和功能一覽表
6.投影器的維護、常見故障和排除方法一覽表
7.投影教學的方法
(四)視聽覺綜合教育媒體
1.攝、錄像的原理
2.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實用模式
3.計算機的教學套用
4.電視錄像教學的方法
(五)遠程教育傳播系統
1.Internet
2.教育電視系統
第三章 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和要求
二、知識結構、思路和學習方法建議
(一)知識結構、思路
1.教學設計的基本概念
2.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
3.學習目標的闡述
4.教學策略的制定
5.教學媒體的選擇
6.教學設計成果評價
7.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二)學習方法建議
三、重點、難點分析和名詞解釋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概念
1.教學設計是一個計畫、研究、決策的過程
2.系統方法的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的比較
3.教學設計的基本前提
4.教學設計的特點
(二)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
1.關於學習需要的分析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
2.關於學習者分析
3.學習內容的分析
(三)學習目標的闡述
1.教學中學習目標的陳述
2.目標測試題目的編寫
3.對不同類型學習結果的評價
(四)教學策略的制定
1.教學模式的涵義和種類
2.刺激控制教學模式
3.科學探究教學模式
4.課堂講授教學模式
(五)教學媒體的選擇
1.教學任務方面的因素
2.學習者方面的因素
3.教學管理方面的因素
4.經費和技術方面的因素
5.媒體的教學性能
(六)教學設計成果評價
1.教學設計成果評價的功能
2.教學評價與教學測量
3.教學測驗的效度
4.教學測驗的信度
5.項目的難度與區分度
6.教學測驗的類型
7.教學測驗的命題
現代教育技術自測題
現代教育技術自測題
現代教育技術自測題二
現代教育技術自測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