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及其不滿([美]史蒂文·史密斯所著書籍)

現代性及其不滿([美]史蒂文·史密斯所著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現代性及其不滿》是一部由[美]史蒂文·史密斯所著書籍,九州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代性及其不滿
  • 作者:[美]史蒂文·史密斯
  • 原作品: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Making and Unmaking the Bourgeois from Machiavelli to Bellow
  • 譯者:朱陳拓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 
  • 頁數:528 頁
  • 定價:88 元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22505190
  • 叢書系列:智慧宮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著“何為現代性”和“我們的不滿”兩個主題展開論述。
在前一部分中,作者追溯了“現代性”概念在哲學中的歷史,從“第一個現代政治科學家”馬基雅維利,到將人類認知的核心定位到自己主觀意識的笛卡爾,再到資產階級市民社會的頌揚者黑格爾
而在後一部分中,作者則梳理了從盧梭到施特勞斯,再到索爾•貝婁等一系列“反啟蒙”思想家或曰現代性批判者的理路。
在全書的最後,他把選擇建立或贊同何種意義上的現代性這個問題留給“現代人”自己去回答——我們無法避免成為現代人,但並不需要全盤接受現代性所包含的一切,也並不需要全盤否定之。

作者簡介

著者:史蒂文•史密斯(Steven B. Smith),美國耶魯大學政治科學阿爾弗雷德•科爾斯教授及布蘭福特學院前院長。1981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曾任耶魯大學政治科學研究所主任、人文課程大學部主任及猶太研究代理主席。研究重點是古今之爭、宗教與政治、代議制政府理論等政治哲學史專題。曾出版《斯賓諾莎、自由主義及猶太人身份問題》《斯賓諾莎的生命之書》 《閱讀施特勞斯》等專著,編纂有《劍橋列奧•施特勞斯指南》《劍橋以賽亞•伯林指南》。曾獲包括愛默生獎在內的多項學術獎項,2009年榮獲萊克斯•希克森社會科學領域傑出教師獎。
譯者:朱陳拓,浙江溫州人,就職於金融機構,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後求學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獲政治學碩士學位。

目錄

目 錄
前 言 / i
第一部分 導 論
第 1 章 現代性問題
作為永久革命的現代性
啟蒙辯證法
資產階級問題
現代性及其二重身
第二部分 現代性
第 2 章 馬基雅維利的《曼陀羅》與易變的自我
歷史學家、喜劇作家以及悲劇作家
盧克萊提婭和盧克萊齊婭
陰謀
馬基雅維利,女權主義者?
結論
第 3 章 勒內•笛卡爾的典範人生
為何寫作《談談方法》?
哲學家的教育
對認識的變革
臨時的道德準則
“真正的人”
“主宰和擁有者”
笛卡爾式的寬宏
結論
第 4 章 霍布斯是基督徒嗎?
宗教的自然種子
自然法
先知宗教
黑暗王國
一位身不由己的基督徒
第 5 章 斯賓諾莎是什麼類型的猶太人?
宗教信仰的心理學來源
斯賓諾莎的宗教批判
斯賓諾莎的雙重標準
希伯來神權政治
新耶路撒冷
斯賓諾莎的交易
第 6 章 班傑明•富蘭克林的美國啟蒙
教育與啟蒙
宗教改革
道德改革
改革的局限
政治改革
我們的“快樂平庸”
第 7 章 康德的自由國際主義
人權革命
康德的共和國
理性的觀念
理性與歷史
康德計畫的局限
第 8 章 黑格爾和“資產階級— 基督教世界”
從政治社會到市民社會
“資產階級意義上的市民”
“資產階級— 基督教世界”
勞動、道德的自我發展、教育
市民社會的未來
結論
第三部分 我們的不滿
第 9 章 盧梭的反啟蒙:《致達朗貝爾的信》
文人共和國
意見帝國
道德和藝術
作為立法者的盧梭
古或今?
第 10 章 托克維爾的美國
托克維爾的母題
多數人的暴政
集權化的危險
民主專制主義
個人主義和溫和專制主義
托克維爾的子嗣
結論
第 11 章 福樓拜和反資產階級美學
浪漫主義的幻覺
啟蒙的幻覺
通姦
超越善惡
結論
第 12 章 末世的想像:尼采、索雷爾、施米特
尼采的挑戰
革命的虛無主義
悲觀主義的哲學
神話與暴力
新道德
索雷爾的遺產
第 13 章 以賽亞•伯林:悲劇性的自由主義
自由
一元論與多元論
反啟蒙及其問題
伯林的自由主義遺產
第 14 章 列奧•施特勞斯:論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
“原初意義上的懷疑”
作為探求的哲學
古典政治哲學的自由主義
洞穴以及洞穴之下的洞穴
哲人與城邦
神學— 政治困境
結論
第 15 章 蘭佩杜薩所著《豹》的政治教誨
“我的主角究其根本,就是我”
“內在的生命之形狀”
“他迎合潮流,僅此而已”
“新人”
“我們認為我們是神”
“木乃伊般的記憶”
第 16 章 賽姆勒先生的救贖
“窩囊廢”
“時代”
“分辨,分辨又分辨”
四季之人
第四部分 結 論
第 17 章 現代性及其二重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