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審美文化視野中的波希米亞精神

現代審美文化視野中的波希米亞精神

《現代審美文化視野中的波希米亞精神》主要分析了“波希米亞”文化現象。19世紀以來,“波希米亞”一直是那些不滿現實、喜歡遊蕩、具有創新才華的文人藝術家及其特異生活方式的形象代名詞。《現代審美文化視野中的波希米亞精神》是作者2008年浙江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作者立足於現實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以西方現代文化背景為依託,對波希米亞的概念內涵、歷史緣起、發生演繹、精神譜系等作了動態的全景式探究,從根本處觸摸現代西方藝術精神世界的流動和轉型,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全面了解波希米亞精神乃至現代西方文化的窗戶。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審美文化視野中的波希米亞精神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頁數:336頁
  • 開本:32
  • 品牌:新華出版社
  • 作者:衛華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118757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現代審美文化視野中的波希米亞精神》由新華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衛華(本名陳衛華),湖南株洲人,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浙江大學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文藝學、美學和當代文化研究。曾主持和參加多項省部級課題,在《文藝研究》《浙江社會科學》《當代文壇》《學海》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

圖書目錄

緒言:
一、選題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三、論文意圖、結構和方法
導論:美學邊界清理
一、波希米亞的身份主體
二、波希米亞的時空地圖
三、波希米亞的精神譜系
第一章:波希米亞的萌發
第一節:從查鐵頓說起
第二節:吉普賽人的生活智慧
第三節:波希米亞色彩初現

第二章:波希米亞的形塑
第一節:波希米亞王國的開創
第二節:波希米亞生活的詩學空間
第三節:真假波希米亞之爭

第三章:波希米亞的擴展與分裂
第一節:革命波希米亞
第二節:商業波希米亞
第三節:頹廢波希米亞

第四章:走向先鋒派的波希米亞
第一節: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上)
第二節: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下)
第三節:英國紈絝子的唯美生活藝術

第五章:後波希米亞時代
第一節:格林尼治村藝術
第二節:與消費文化合流
第三節:嬉皮士和布波族
結語:波希米亞與審美的生存
參考文獻:
一、西文書目
二、中文書目
附錄:人名、地名索引
後記

文摘

第一章波希米亞的萌發
浪漫主義運動,是現代波希米亞精神漫遊的起點。作為一种放浪不羈的藝術生活方式,波希米亞現象古已有之,古希臘行吟詩人、中世紀的流浪詩人、18世紀的住在英國格拉布街的窮文人,或多或少都帶有波希米亞式的氣質特徵。但作為一種可定義和辨析的社會文化現象,一種特殊的被明顯認同的藝術家生活,波希米亞卻是到浪漫主義運動蓬勃發展的19世紀時在巴黎才出現。浪漫主義藝術及精神遭遇1830年代的現代生活“場”,它的掙扎與奮鬥決定了這個“現代事件”的蒙昧出場。
小浪漫主義者查鐵頓,就是這樣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波希米亞人。從查鐵頓的事跡行為中可以典型地看到:浪漫主義在進入全盛的剎那也開始產生自身的危機,查鐵頓的自殺是這個問題的聚結。查鐵頓死後追封的“波希米亞人”的巨大聲名,讓我們看到:波希米亞,這個“現代事件”的出現,既是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精神上孕育的結果,但同時又是它自身內部的一個反語,對它的藝術理念和生活觀念的一個初始質疑。當然,這時的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查鐵頓之類的小浪漫主義者是浪漫主義新的傾向的萌芽,沒有明確指稱查鐵頓是一個波希米亞人。波希米亞的冠名還得追溯到吉普賽人的歷史和生活。
吉普賽人在雙重意義上與19世紀的歐洲文人藝術家結緣。
它是世界民族歷史上一個永遠動盪游移的點。長期以來的特殊歷史流浪遷徙、邊緣化生存使這個民族有著獨到的生活方式及生存智慧。一方面,他們的流浪特性、瞬間意識、及時行樂觀念、乃至他們的犯罪意識使他們成為最具有現代色彩的人群。對於困頓中的浪漫主義文人們是一種鏡照,一種比擬,一種同病相憐的同聲呼應;另一方面,來自古老東方地區的民族身份的神秘、來自底層社會的民間力量的特殊,它的“自由”“惡”“力量”“平等”對資產階級社會的知識分子們有全新的啟示。在這些觀念中,尤其是無需顧及資產階級道德的個體自由觀和城市空間的新視野的打開,這兩點很好地啟發和哺育了困境中的浪漫主義者們,前者使他們慢慢從藝術走向生活,後者讓他們學會理解城市。在文人自我或旁人的比照、借鑑和想像性挪移中,文人藝術家和吉普賽貧民兩個群體的距離在逐漸切近。
正是對現代生活、藝術的困惑與路徑的尋求,誕生了新的現代藝術家家族——波希米亞。1830-1848年間的極端浪漫主義者、小浪漫主義者們成為在浪漫主義內腹滋生出的最早具有波希米亞色彩的人。他們還沒有真實得到波希米亞人的稱號,或者只是偶然牽連,表現也頗零碎,但是他們的言行實際上在實踐波希米亞藝術的生活方式,這些人成為波希米亞人的色彩初現,突出表現為:對資產者的憎恨和長發、蓄鬚等特異生活方式的初始形成。青春、藝術、叛逆,包括無傷大雅的犯罪,成為波希米亞的早期氣質要素組成。

後記

這是我的第一本學術專著,在我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略略修改而成。本書關注的是“波希米亞”文化現象,這個在學界目前議論不多,作為現代城市不斷增生的鮮活文化景觀,我期望自己能從理論上給予應答,給予這個關鍵字真正學術意義上的研究與闡釋。幾年來一直都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但是現象的混沌龐雜,以及主觀能力的缺陷,也讓這個有點漫長的過程激生了漫長的焦慮。一點點摸索,終於走到今天。論文變成了書稿,我著實有些欣慰,但也有隱約的遺憾。童年印象里,看見人家出書,我總覺得是項了不起的成就,覺得案架上的書一定有著糖果的香味四溢和陽光的清新燦爛。可是此刻的我為什麼沒有感覺到自己的書有那種特別的香味與光芒?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自己能持續成長,並把這個話題帶到中國語境,切實地來研究本土地域背景下所產生的現代藝術文化話題。
值得感慨的是,一篇文章的誕生,不僅僅是文字語符的連線,也是一個人生活上的學習和成長行程。三年來,最想感謝我的導師徐岱先生。徐老師個性突出、愛憎分明、追求純粹、志向高遠,跟他做人做學問,讓我領悟堅強。也非常感謝李詠吟、張節末、沈語冰、毛丹、高力克、陳星、陳啟雲、章雪富和溫偉耀等諸位老師,每一次聽他們講課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智慧的洗禮。還要謝謝我讀碩士期間的趙炎秋、顏翔林、郭建勛、賴力行幾位老師,他們讓我濡染到平和寧靜的學者之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