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地震監測

我國建成1個國家地殼運動觀測網路中心,27個GPS觀測站,55個定期複測站,1000個不定期觀測站,其精度達到基準站之間每年2mm的位移變化。目前,正在啟動第二期GPS觀測網路工程。
通過實施台站最佳化改造項目,新建和改造了150餘個地震觀測台站,改變了原有破舊落後的面貌,逐漸發展成為觀測技術先進、基礎設施完備、工作環境優美的現代化觀測台站。
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生產的數字地震儀,成為我國地震觀測技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地震觀測技術的儀器裝備實現了由進口轉為出口的變化。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和大量投入,已初步形成震情會商的信息網路技術系統和年度地震趨勢會商制度,提高了我國地震預報的能力。
經過幾十年艱苦努力探索,形成中國特色的、以地震前兆為基礎、以震例總結積累為重要內容的經驗性地震預報,在20多次中強以上地震前作出了一定程度的短臨預報。在國際地震預報研究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經過"九五"、"十五"的努力,在全國率先建成了以行業套用為主要目的、覆蓋全系統的現代地震信息網路,同時在北京地區建成了下一代網際網路實驗平台——中國地震局IPV6試驗網,使地震事業全面邁入信息化。
隨著探測技術的發展,準確探測大中城市的活斷層分布,是提升我國大中城市防禦地震災害能力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十五"期間,對北京、上海、天津等20個左右的城市進行了活斷層探測,查明了城市活斷層準確的空間位置、規模、活動性和地震危險性,並提出了針對性的防範對策和工程措施,為城市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中央與地方、後方與現場之間實施圖像傳送、可視化指揮的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建成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及技術系統、31個區域抗震救災指揮技術系統、60個重點城市地震應急決策反應系統和現場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構成全國一體化的地震應急指揮技術體系。
由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承擔的"地震應急輔助決策地理信息基礎資料庫與服務系統"是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系統重要組成部分。採用地理信息技術,建立反映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自然地理環境、國民經濟建設、人口與社會發展狀況等信息的綜合性基礎資料庫,開發網路化綜合信息服務系統,為抗震救災指揮決策提供地理空間信息支撐平台,有力支持了抗震救災決策的信息化與科學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