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分離科學理論導引》是200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耿信篤。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根據教育部研究生辦公室[2000]11號檔案通知精神,遴選100部本世紀各高校研究生用教材,經國務教材,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評議組審定,《現代分離科學理論導引》是其中之一。《現代分離科學理論導引》是一部論述現代分離科學基礎理論和最新成果的專著。內容包括分離過程中的基本概念,分離過程中的熱力學,質量遷移動力學,分離界面上的計量置換,分離的分子學基礎,疏水效應,各種分離方法的比較及分離過程中的最最佳化總計8章。所述分離對象涉及無機及有機小分子、人工合成及天然生物大分子。分離規模從實驗分析分離至工業化生產的工程分離。《現代分離科學理論導引》可作為化學、化工系高年級大學、研究生的教材,亦可作為在醫藥、生化、基因工程、冶金和國防科學領域中從事分離技術工作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現代分離科學及其研究對象
1.2 分離科學中的某些基本概念
1.3 分離程度的基本表示
1.4 分離的熱力學限制
1.5 分離方法的分類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分離過程中的熱力學
2.1 化學平衡
2.2 相平衡
2.3 分配平衡
2.4 氣-液平衡體系熱力學
2.5 溶液行為模型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分離過程中的計量置換
3.1 液-固界面上的溶質計量置換吸附模型
3.2 分配和吸附等溫線
3.3 在液相色譜分離中溶質的計量置換保留模型
3.4 液-固界面組分遷移過程中的熱力學
3.5 液相色譜中的計量置換參數的套用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溶質遷移與擴散
4.1 遷移與擴散的表征
4.2 在各種介質中溶質的遷移與擴散
4.3 帶的遷移規律
4.4 帶的形成與擴展
4.5 板高
4.6 帶的擴展機理
4.7 分離度
4.8 雙向分離
4.9 非平衡遷移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平衡分離的分子學基礎
5.1 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
5.2 分離過程中的定量模型
5.3 遷移與擴散的分子學基礎
5.4 反相液相色譜中的定量結構保留關係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疏水效應
6.1 引論和基本方法
6.2 稀溶液與疏水相互作用
6.3 對式疏水相互作用
6.4 多質點間的疏水相互作用
6.5 疏水相互作用對溫度和壓力的依賴性
6.6 溶劑化與疏水相互作用
6.7 在蛋白分子中疏水區分布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分離方法的簡介和比較
7.1 在外加場存在下的無流分離(sc):電泳和沉降
7.2 在穩態體系中的兩相(Sd和Scd)分離:萃取和雙水相萃取
7.3 流的輔助分離作用
7.4 平行流F(=)分離:淘析、超過濾、區帶熔融和有關方法
7.5 垂直流分離F(+):場級分餾、色譜和毛細管電色譜
7.6 跨類分離方法
參考文獻
第八章 分離過程中的最最佳化
8.1 概述
8.2 折合板高及最低板高
8.3 最大分離度
8.4 靜態(無流)系統分離的最最佳化
8.5 垂直流分離[F(+)]的最最佳化
8.6 熵減小
8.7 生物大分子分離的最佳化
8.8 工業生產中分離的最最佳化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收起全部<<
前言
分離科學對於工農業生產及基礎科學研究十分重要,是內容極其豐富的一門學科。近年來隨著高技術產業的出現,特別是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及材料科學的發展,迫切要求提供更先進、更最佳化的分離方法。
到目前為止,有系統專門講述分離科學的書只有3本。1973年出版的Karger BL等3人編寫的《An Introduction to Separation Science》,雖然講述分離科學的理論部分不超過全書1/3的篇幅,然而他們的貢獻是首次使用“分離科學”這個名字。第二本是1991年Giddings J C寫的《unified Separation Science》。這位理論色譜學家用場和流這個各種分離方法共有的參數為紐帶,將原來似乎毫無關係的、分散在各種分離方法中的分離原理統一在一起討論,並稱其為統一的分離科學。第三本便是1990年出版的筆者撰寫的《現代分離科學理論導引》。寫這本書的原意是要給出一個從事現代分離科學理論研究、分離方法研究或工業生產的工程技術人員所必須具備的理論基礎。
筆者從本人從事分離科學方面研究及40年的教學經歷和國外幾所大學教授的講義及筆者在過去10年中,在國內外所教這門課中的有關內容,重新擬定了這本書的內容組成。
本書是從分子在空間遷移和分布規律的全過程來設計的,涉及到溶質分子在流體中的空間遷移和分布,所以就必須了解在體系中組分的巨觀性質,即第二章的“分離過程中的熱力學”和第四章的“溶質的遷移和擴散”;因為目前絕大多數組分的分離是在界面(特別是液一固界面)上完成的,這就是第三章的“分離過程中的計量置換”;然而要從微觀上深入了解物質能夠被分離的實質便是第五章的“平衡分離的分子學基礎”及第六章的“疏水效應”。在了解了物質的微觀、巨觀性質及遷移規律後,如何才能使分離進行得更好,這便是第八章的“分離過程中的最最佳化”和選擇分離方法時必須對各種分離方法的特點有所了解的第七章的“分離方法的簡介和比較”。筆者認為上述七章的內容應當成為現代分離科學的理論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