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納吉,M·,小說家,原籍東孟加拉邦達卡地區的農村,出生在西孟加拉邦杜姆卡鎮。著有《阿達西舅母》、《母親》、《晝夜詩章》、《傀儡戲的故事》、《博達河上的船夫》、《史前期的故事》和《近郊區》等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班納吉,M·
- 國籍:孟加拉語
- 出生地:西孟加拉邦杜姆卡鎮
- 職業:小說家
- 代表作品:《晝夜詩章》(1935)、《傀儡戲的故事》
人物介紹
原籍東孟加拉邦達卡地區的農村,出生在西孟加拉邦杜姆卡鎮。父親是當地政府的稅收官員,隨著父親工作的調動,他的青少年時期大多在東、西孟加拉邦和比哈爾邦一些城鎮度過,從小就熟悉這一帶的自然風光和農民、船夫等普通勞動者的生活。
1928年,班納吉的第一篇短篇小說《阿達西舅母》發表時,正在加爾各答大學求學。對於文學的愛好引起了他和家庭的衝突。家庭希望他取得學位,以便將來在政府機關謀一職務,但他願意從事無固定收入的文學創作。30年代,他的許多作品就是在“一天只吃一、兩把炒米度日”的艱苦的條件下寫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研究馬克思主義,參加印度進步作家的活動。
1943年參加文化活動家反法西斯協會。
1944年加入印度共產黨。
1946年孟加拉被分裂的前夕,他作為《獨立報》的記者,作了許多爭取民族團結的工作。印度獨立後,他參加印度人民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任印度和平理事會理事。
1956年12月3日在加爾各答去世。
1932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母親》出版,以後又有長篇小說《晝夜詩章》(1935)、《傀儡戲的故事》(1936)和《博達河上的船夫》(1936),以及短篇小說集《阿達西舅母》(1935)和《史前期的故事》(1937)陸續出版。這些作品大多以一向被人忽視的農民、漁民、船夫、小販、失業者以及乞丐、小偷等為主要人物,描繪他們悲慘的生活,揭示他們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反抗精神。《博達河上的船夫》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描寫博達河上善良而窮困的船夫和漁民的生活。他們遭受船主、奸商的欺詐、盤剝,以及颶風暴雨的襲擊,難以活命,或鋌而走險,或賣身到摩依納島上去開荒,最後家破人亡。這部小說的發表,奠定了他在孟加拉文壇上的地位。他以對社會各階層深入的了解,生動地塑造了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但在刻畫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時,過分注重挖掘他們性格中最陰暗、最野蠻的一面,不免有獵奇之嫌。他感到社會缺乏正義,看不到出路;他同情勞動人民,反映他們的痛苦,但沒有進一步揭示出他們痛苦的根源。他描寫他們善良和頑強的性格,描繪他們在幻滅中癲狂的狀態,讓他們發出絕望的呼聲,卻沒有充分表現他們的覺醒和鬥爭的意志。他的小說帶有悲觀主義的痕跡。
40年代,他發表的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近郊區》(卷一,1940;卷二,1941)和短篇小說集《今天、明天、後天的故事》(1945)、《海水的滋味》(1946)等,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印度人民的影響,1942至1943年孟加拉大災荒悲慘的景象以及農民運動的高漲。短篇小說《到喬多布古爾普爾去的旅客》和《哈蘭的孫女婿》則寫共產黨人的活動。
印度獨立以後,他寫了許多長篇小說,探討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失業和難民問題。如長篇小說《比黃金還貴》(卷一,1951;卷二,1952)描寫米珠薪桂、民不聊生的悲慘情景。40年代後期,仍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人道主義精神描繪社會現實,但受到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著意描繪各種變態的心理。
1932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母親》出版,以後又有長篇小說《晝夜詩章》(1935)、《傀儡戲的故事》(1936)和《博達河上的船夫》(1936),以及短篇小說集《阿達西舅母》(1935)和《史前期的故事》(1937)陸續出版。這些作品大多以一向被人忽視的農民、漁民、船夫、小販、失業者以及乞丐、小偷等為主要人物,描繪他們悲慘的生活,揭示他們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反抗精神。《博達河上的船夫》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描寫博達河上善良而窮困的船夫和漁民的生活。他們遭受船主、奸商的欺詐、盤剝,以及颶風暴雨的襲擊,難以活命,或鋌而走險,或賣身到摩依納島上去開荒,最後家破人亡。這部小說的發表,奠定了他在孟加拉文壇上的地位。他以對社會各階層深入的了解,生動地塑造了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但在刻畫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時,過分注重挖掘他們性格中最陰暗、最野蠻的一面,不免有獵奇之嫌。他感到社會缺乏正義,看不到出路;他同情勞動人民,反映他們的痛苦,但沒有進一步揭示出他們痛苦的根源。他描寫他們善良和頑強的性格,描繪他們在幻滅中癲狂的狀態,讓他們發出絕望的呼聲,卻沒有充分表現他們的覺醒和鬥爭的意志。他的小說帶有悲觀主義的痕跡。
40年代,他發表的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近郊區》(卷一,1940;卷二,1941)和短篇小說集《今天、明天、後天的故事》(1945)、《海水的滋味》(1946)等,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印度人民的影響,1942至1943年孟加拉大災荒悲慘的景象以及農民運動的高漲。短篇小說《到喬多布古爾普爾去的旅客》和《哈蘭的孫女婿》則寫共產黨人的活動。
印度獨立以後,他寫了許多長篇小說,探討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失業和難民問題。如長篇小說《比黃金還貴》(卷一,1951;卷二,1952)描寫米珠薪桂、民不聊生的悲慘情景。40年代後期,仍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人道主義精神描繪社會現實,但受到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著意描繪各種變態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