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書閣

班書閣

班書閣(1897—1973),字曉三,河南省杞縣人,近現代著名歷史學家。1901年出生於河南省杞縣班莊村。1932—1937年任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河北師範大學前身)史地系教授、系主任。後任國立新民學院史地系教授、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輯等職。1948年起任山西大學歷史系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班書閣 
  • 出生地:河南省杞縣
  • 出生日期:1897年
  • 逝世日期:1973年
  • 畢業院校:燕京大學 
  • 職業:教師 
  • 代表作品:《書院制度考》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成就,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班書閣1901年出生於河南省杞縣班莊村。其父班詩召為前清舉人,從班書閣的祖父開始,就對培養自己孩子讀書一事盡其所能而不惜財力。所以班父30餘歲即鄉試獲中。班父及班的二叔邊做私塾教師,邊按登科出仕的方法進行自修,據說正是得益於他的祖父教誨,班書閣父親高中舉人。班書閣後來在求學、治學道路上孜孜以求,並取得巨大成就,不可謂沒有家學淵源因素的影響。
班書閣18歲之前熟讀四書五經及《綱鑑》、《易知錄》等書,打下了紮實的國學基礎。19歲考入河南淮陽省立第二師範學校,1925年他又考入河南大學國文系。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在課下自學、自練,養成了獨立閱讀、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遂對國文研學發展出新趣向,對中國文學史、經學史、校勘學、金石學等相關領域產生了廣泛的興趣,學而專,再進一步,去追求學而博。
班書閣26歲赴天津任家庭教師,在這期間結識梁啓超、羅振玉等喜歡研究學術的朋友,在治學上得到了他們很大的幫助。任教兩年中,他開始收存名人名畫、名貴碑帖。曾計畫從唐碑收購入手,以至魏晉六朝諸碑帖莫不設法獲取,專注於收藏從唐二王到顏柳,從傅山到吳昌碩等歷代書法家的碑帖。他還喜收水墨花卉畫,對徐清藤、吳昌碩、鄭板橋的畫法特別推崇。
28歲時,他以《書院源流考》一文投考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並獲通過、錄取。從此又在這裡學習與研究中國史。
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史地系創辦於1930年秋天,伊始,程國璋教授任系主任。程君辦學責任心重,積勞成疾,1932年,力辭主任,專事教職。從國學研究所畢業後,班書閣應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之聘,擔任史地系講師,1932年被委以系主任重任。在史地系,他教授中國歷史,開設中國中古史、中國近古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史學概論四門中國歷史學的主要課程。這些課程起始於秦統一,終結於清末,教授難度很大,非常考驗講師的專業功力和水平。他以淵博的學識認真執教,其教授方法也相當規範。授課主要以講演、討論、學生課堂筆記、指定參考書目等為教學的主要環節。講演與討論是課堂互動的教學方式,這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也就是現在所提倡的啟發式教學。筆記與參考書目是研究型教學方式,學生所記筆記的內容為:課堂討論之結果、講義外之補充、問題疑難之釋疑、課外研究之途徑等。參考書籍分必須參考和自由參考,用於學生課外研究,以資深造,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和研究環境。能在這樣的名師門下學習,有心的學子們會是多么幸福,受益良多了。
班書閣教授參照普通大學歷史學系和地理學系的課程組織大綱,棄其知識過於精專,取其知識普遍要額,以合培養中等學校師資之需要,為本系課程設定標準。因用心打造,辦系漸增聲色。
歷史學的主科為中國歷史和西洋歷史。當時,中國另一位近現代著名史學家孫毓棠教授在史地系教授西洋歷史。班書閣在史地系教授中國歷史,他開設的是中國中古史、中國近古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史學概論四門中國歷史學的主要課程。這些課程起始於秦統一,終結於清末,縱貫上下二千年,教授難度很大。他以淵博的學識認真執教,其教授方法也相當規範。授課主要以講演、討論、學生課堂筆記、指定參考書目等為教學的主要環節。講演與討論,是課堂互動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也就是現在所提倡的啟發式教學。筆記與參考書目是研究型教學方式,學生所記筆記的內容為:課堂討論之結果、講義外之補充、問題疑難之釋疑、課外研究之途徑等。參考書籍分必須參考和自由參考,用於學生課外研究,以資深造,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和研究環境。20世紀30年代,班書閣的科研實力也在穩步提升,他在《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期刊》、《燕大月刊》、《北平圖書館館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諸多述著。
在1928至1942年間,七十一名國內著名學者和日本漢學家編撰《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入篇目31000餘篇,字數1500萬字,可謂洋洋大觀。從資料記載看,他是撰稿較多者之一,所撰提要不止1446篇,還有增撰稿篇目若干。他所從事的提要編撰工作,也是他學術研究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攀登學術高峰的重要標誌。
1928至1942年間,中國近代大出版家張元濟主持的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由日人橋川時雄出資,在北平組織71名國內著名學者和日本漢學家編撰《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本書仿照清朝乾隆時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體例,分為經部、史部、子部、集部、方誌部和叢書部編撰。修成後,收入篇目31000餘篇,字數1500萬字。篇目相當於清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3倍,字數相當於5倍,可謂洋洋大觀。其中,北洋女師範學堂(河北師範大學前身)創始人、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和班書閣參加了編撰工作。根據日本東洋文庫所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輯資料》所載:1936、1937年,已收“班書閣所撰提要1446篇,為史部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等,子部雜家、藝術等,集部別集、詩評等類著述,為《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撰稿較多者之一。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從資料記載,對班書閣的編撰工作可作如下評價:一、在71名國人撰稿者中,他是撰稿較多者之一;二、他所撰提要不止1446篇,還有增撰稿篇目若干。
1936年7月,他受聘纂修家鄉杞縣縣誌,於是班將辭去女子師範學院教授辭去,專心於修志。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他回原籍杞縣,孝養母親並繼續纂修縣誌以維持生活。1938因戰事波及家鄉,只好攜家眷再回北京,為生計而在偽北大及偽師大等校代人講授中國歷史課程。直到抗日戰爭勝利。
1947年,賦閒在家一年有餘後,經人推薦,班書閣到山西大學任教,時山西大學遷回太原不久,百廢待興。時任校長徐土瑚慧眼識珠,請他到山西大學歷史系任教,先後講授中國沿革地理、秦漢史、南北朝史等課程。
解放初期的山西大學仍設有文、法、工、醫四個學院,班書閣在華北人民革命大學經過短期馬列主義理論的學習後,任山西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1953年後,師範學院獨立建院,他被任命為山西師範學院歷史系教授兼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這一時期是他精力充沛、乾的最心情舒暢的時期,教書治學,無不全力以赴。他擔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後,又擔任中國民主同盟山西師範學院支部委員,經常為如何辦好學校和歷史系建言獻策,但在“左"傾路線影響下,卻因此被錯定為極右分子。直到1961年“摘帽子”,才恢復原待遇。
即便在這種苦悶的時期,他仍然專研於中國歷史古籍文獻,先後向歷史系學生作了《山西歷史行政區劃概況》和《山西古代學者在史學上的貢獻》等專題報告,加深了學生們對山西的深入了解和對歷史學的熱愛。
1966年班書閣退休,回到北京市與老伴侯若素歡度晚年。文革中幾經周折,各種磨難。
1973年11月3日,班書閣在北京辟才胡同舊居病逝,終年73歲。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史及中國歷史古籍文獻,對古代碑帖也有很深的研究。

主要成就

班書閣生平主要論著有:《中國近代史講義》、《中國史學概論》、《五代史記注引用書考》、《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等。論文有《書院制度考》(含:書院興廢考、書院掌教考、書院山長考、書院藏書考、書院主時 考 等)、《曲赦考》、《南唐書箋注引書表》、《東晉僑置郡釋例》、《東晉襄陽郡僑州郡縣考》等。另有未出版著作《宋元版書著錄考》、《明史本證》、《山西碑帖考釋》等。

人物評價

班書閣在學術研究領域苦心孤詣,成果豐厚。他所從事的提要編撰工作,是他學術研究的重大成就和攀登學術高峰的重要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