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羌塘高原南部內陸湖泊,鹽湖。位於北緯31°42'~31°45',東經89°29'~89°5'。由3個小湖組成,分布在岡底斯山脈北麓色林錯—倫坡拉新生代斷陷盆地內,湖面海拔4522米,面積共54平方公里。據其同相距僅10公里的色林錯東岸高出湖面約130米的崗狀地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湖相沉積物(略為膠結的砂礫層與粘土層)推斷,班戈錯乃晚更新世以後隨氣候變乾,湖水枯縮而從古色林錯大湖中分離出來的。湖水的pH值8.5~8.7,礦化度68.5~169.3克/升,化學類型屬碳酸鹽型,主要的鹽類沉積物為芒硝和硼砂。因硼砂礦藏量豐富,20世紀60年代曾被大規模開採過。湖的東岸與北岸為坦蕩的平沙地與灰綠色粘土沉積組成的乾湖灘(雨季可積水成淺湖),生長有低矮、稀疏的紫花針茅為主的高寒草原植被;其下發育的高山草原土壤呈顯鹼性,有較明顯的鈣積層,表層有機質含量1.5%左右,反映了湖區寒冷半乾旱的氣候特點。據湖東南的班戈縣氣象站(北緯31°22',東經90°01',海拔4700米)資料,這一地區年均溫-1.2℃,最暖月均溫8.6℃(極端最高溫達19.7℃),1月均溫-12.1℃,極端最低溫曾創-35.8℃的紀錄,年降水量301.2毫米,90%集中在6~9月。湖區僅有牧業生產活動,適宜放養耐乾寒、粗放的藏綿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班戈錯
- 地理位置:藏北羌塘高原南部內陸
- 占地面積:54平方公里
- 別稱:班戈湖”、“傍格湖”、“硼砂湖
班戈錯位於珍湖——怒江構造帶內,是一個構造成因的鹽湖,由三個湖組成,其一為滷水湖;其二是個乾鹽湖,局部已被風沙覆蓋,成為沙下湖;其三為半乾涸鹽湖,已形成大面積芒硝沉積。班戈錯是久亨盛名舉世聞名的硼砂鹽湖,遠在6世紀人們就開始利用硼砂,直到1563年才從西藏傳到歐洲,因此班戈地區成為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硼砂的區域。
上世紀50年代曾建西藏第一化工廠,大規模地開採硼礦,生產精製硼砂,銷往國內外。據當時參於採礦的同志講,班戈湖乾湖區遍地是硼砂,工人們炸藥放炮開採,一個炸藥包可以產生4-5噸硼砂,工廠按低價收購,有一位浙江籍工人,在三年時間,共生產價值超過6萬元的硼砂,被推薦成全國勞動模範,去北京見到毛澤東主席。
特別介紹:在那曲地區班戈縣境內,位於縣駐地西北,海拔4522米,面積54平方公里。自駕前往需了解當時的路況,也可在班戈縣包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