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班卓·帕特森
- 外文名:AB "Banjo" Paterson
- 出生日期:1864年
- 逝世日期:1941年
人物生平,個人貢獻,
人物生平
班卓·帕特森是家中七個孩子之一,他的童年時期是在家裡的農莊中度過的。一八七四年班卓·帕特森十歲的時候,他的父母決定要把他送到悉尼的祖母家中,使他能夠到學校里接受正規的教育。於是他進入了當時悉尼著名的公立學校“悉尼文法學校”讀書,一讀就是六年。
在悉尼讀書的日子裡,班卓·帕特森一直熱切地盼望著假期的來到,盼望著能夠重返他所熱愛的家鄉,重新回到他所熱愛的雪河旁與自己的表兄弟們一同露營。就是在這條河邊,他獲得了未來創作的無數靈感。
班卓·帕特森十六歲的時候開始在一家律師行里擔任職員。儘管他後來說他那時依然盼望著能夠在休假的時候返回家鄉,但他也承認他受到的法律方面的訓練使他開始認識了這個世界。一八八五年,他發表了他的第一首詩作,以自己鄉下家中養的一匹馬的名字“班卓”作為自己的筆名。從此,澳大利亞歷史上一位傳奇般的人物“班卓·帕特森”就誕生了。
一八九五年,班卓·帕特森與自己的未婚妻前往昆士蘭州一個邊遠的地區牧場訪問朋友。女主人演奏的一首民間流傳的樂曲引起了帕特森的濃厚興趣,想要為這首曲子配上歌詞。後來在參觀主人牧場時,主人講述了一些剪羊毛工人暴亂,放火焚燒牧場並殺死一百多頭羊的故事。當警察追捕這些工人時,一位剪羊毛工寧肯被警察開槍射殺也不願意投降。班卓·帕特森於是寫出了著名的“馬蒂爾達”這首短詩,記述了一個流浪漢由於偷了一隻羊而被警察追捕的故事,這個流浪漢也是寧肯跳進水塘淹死也不願屈服。這首歌已被傳唱了一百多年,被稱作澳大利亞的非正式國歌。他接下來創作的長詩“來自雪河的人”更被讚譽為是澳大利亞人精神的讚歌。
班卓·帕特森最著名的詩歌是《雪上來客》,寫於1890年。
後來英國與布爾人的戰爭爆發,班卓·帕特森成為一位著名的戰地記者,人們爭相閱讀他從前方發回來的每一篇報導。一九零一到一九零二年間,他又前往中國報導了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的情況。一九零二年,他遇到了阿莉斯·沃爾克並與之相愛。一九四一年,他因病在悉尼的一家私人醫院中逝世,享年七十七歲。班卓·帕特森一生創作了無數的散文和詩歌,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和作家之一。
澳大利亞的人民十分推崇這位詩人,他的頭像被印在了10澳元面值的紙幣上。
個人貢獻
提起班卓·帕特森的名字,澳大利亞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在一八九五年創作的“馬蒂爾達”這首歌更是家喻戶曉,一百多年來一直得到廣泛的流傳,被公認是澳大利亞的非正式的國歌。二零零零年的悉尼奧運盛會就是以班卓·帕特森的長詩“雪河男子漢”中描述的騎士形象拉開了開幕式的序幕。這屆奧運會的閉幕式又是以他的短詩“馬蒂爾達”寫成的歌曲而告終,盡顯了真正澳大利亞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