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利村

班利村

該行政隸讕滄拉祜族自治縣東回鄉,地處東回鄉的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鄉政府的道路為通路,交通方便,距縣城38公里。東鄰阿永村,南鄰東崗村、 西鄰孟連縣,北鄰拉鄉共10個自然寨2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39 戶,有鄉村人口3051人,其中農業人口3000 人,勞動力167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7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班利村
  • 外文名:Benefit Village
  • 別名:班利村
  • 行政區類別:村子,村落
  • 所屬地區:讕滄拉祜族自治縣東回鄉
  • 地理位置:讕滄拉祜族自治縣
  • 面積:41.95 km
  • 政府駐地:班利村
  • 電話區號:0879
  • 郵政編碼:665600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3000 人
  • 火車站:汽車站讕滄拉祜族自治縣
  • 車牌代碼:雲J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村務公開,特色產業,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41.95平方公里,海拔1,441 米,年平均氣溫17.7℃,年降水量1,943毫米,適合種植甘蔗、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3,412 畝,人均耕地4.45畝,林地13,002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58元。該村屬於其他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412畝(其中:水田1,540畝,旱地 11,872畝),人均耕地4.4畝,主要種植糧食、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3,00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29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5畝,其中養殖面積35畝;荒山荒地26,826畝,其他面積9,6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四通,沒有路燈。全村有839戶通自來水 。有83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00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4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00戶(分別占總數的26%和24.5%)。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44輛,機車20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540畝,有效灌溉率為11.4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0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45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00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 。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3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3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46萬元,占總收入的68.9%;畜牧業收入209萬元,占總收入的2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39 頭,肉牛214頭);漁業收入3.3 萬元,占總收入的0.4%;林業收入11 萬元,占總收入的1.2%;第二、三產業收入40萬元,占總收入的 4.3%;工資性收入5 萬元,占總收入的 0.5%。農民人均純收入1358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植業等為主。種糧綜合直補及各項補助收入20萬元,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2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人(占勞動力的 0.4 %),在省內務工10人,到省外務工2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22戶,共有鄉村人口3221人,其中男性1651人,女性1400人。其中農業人口3015 人,勞動力1678人。該村以拉祜族為主(是佤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拉祜族2330人,佤族478人,漢族 65 人,哈尼族178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48人, 參合率99%;享受低保821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 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800平方米,擁有教師18人,在校學生374 人,距離東回鄉中學1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74 人,其中小學生311人,中學生63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2 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4 人,少數民族黨員33人,其中男黨員25人。
村委會由李四任主任,李小保任支書、副主任下設10個自然寨,共22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2個,共有團員33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2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462.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1259個(勞均1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5.30萬元,有固定資產11.4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4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主要銷售往本縣。2014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08.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產業。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54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09.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0畝。 該村到2014年底,有66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農民貧困面較深,沒有扶貧資金的注入,無力解決基礎設施的建設及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2、農民科技意識不高,農業生產加工基礎薄弱,農民存在自產自銷、增值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加大扶貧資金的投入力度,培植特色產業(蠶桑、茶葉等),營造團結和諧、規範有序、安全穩定的治安環境和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54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09.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0畝。 該村到2014年底,有66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