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久倫布

班久倫布

1959年,西藏開始民主改革,百萬農奴翻身做了主人。班久倫布村的朗生的夢終於實現了,他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開始做社會的主人、土地的主人、自己的主人。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村民們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共謀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農牧業健康發展,農村經濟發展壯大,農牧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班久倫布
  • 提要:西藏開始民主改革
  • 措施: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共謀發展
  • 意義: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民改後,解決溫飽後,當前,舊西藏,封建農奴社會,帕拉莊園,

民改後

根據班久倫布莊園所在地的農奴組建班久倫布村。村民獲得土地,農牧民生產積極性高漲,加之黨的優惠政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農牧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到2002年為止,全村經濟總產值1068914元,人均收入2375元,糧油總產1386400斤,畝產758斤,是民改前的8倍。該村在發展農牧業的同時,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組織勞務輸出。2003年在上海市第三批援藏幹部江孜小組的支持下,投資17.81萬元,從安定團結、環境優美、文明風尚、生活小康四方面,實施“安康工程”項目建設,發展村辦企業和個體戶,制定了充分利用班久倫布莊園等旅遊資源,以此帶動全村經濟更邁新台階計畫,班久倫布村將會更加文明和富裕。

解決溫飽後

,逐步富裕起來的村民開始注重改善生活、居住條件,許多居住在帕拉莊園的昔日朗生紛紛搬出莊園,在旁邊蓋起了自家的“二層樓”。據統計,進入90年代,35戶昔日朗生,有31戶新建了自己的住房,目前已全部建了新房,全村人均擁有住房40~50平方米,並於1994年使用上了自來水,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現在全村75戶其中71戶有電視機,家家戶戶有收音機和電動酥油桶,使用上了冰櫃和洗衣機等高檔家電,並組織了自己的業餘民眾宣傳隊,生活由吃糌粑的單一結構轉變為食大米、牛、羊、豬肉、水果、蔬菜等營養型。

當前

,班久倫布村的交通、通訊得到改善,教育、衛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解放前,班久倫布村沒有公路,也沒有畜力車,交通甚為閉塞,馬馱驢載是最基本的交通方式。今天的班久倫布村過去那種人趕驢走、騾幫運行的問題不復存在。自50年代起,江孜到拉薩、日喀則、亞東等地的公路相繼通車。如今全村有79輛馬車,33台拖拉機,2輛機車,家家有腳踏車,不僅出行方便,還便於耕地、運輸,為原本封閉的農牧村落注入了活力。目前全村有了電話和微波信號,全村有電話15部,可與全國各地聯繫。全村67名適齡兒童全部進入學校上學,學習藏漢文文化知識,並且開辦了成人文化掃盲班,全村60歲以下成人識字率達到90%以上,使文盲村向文化村轉變。

舊西藏

班久倫布的家奴生老病死只能憑天由命,朗生們生病能熬就熬,否則只能等死。現在該村的醫療保健體制基本健全,實行了免費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相結合的保健體系,全村95%的村民參加了合作醫療,鄉有衛生院、村有衛生所,基本上做到了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有病能得到及時治療。全村的人口平均壽命由民改前的37歲提高到72歲,嬰兒的死亡率,由50%下降到目前的3‰。

封建農奴社會

莊園的廣大農奴無人生自由,也無政治民主權力,婦女被列為低等級的人視為財產作為禮品送來送去。目前全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實行政務公開,村民廣泛參與村務工作,婦女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實現了與男人地位平等。
達次一家新舊社會的變化就是一個例證。民改前,一家住在僅有11.25平方米的帕拉朗生院內,隨時在死亡線上掙扎。民改後,在黨的領導下,全家勤勞致富,一家七口人蓋起了612.5平方米新房,1995年產糧油18931斤,目前有三個孩子考上大中專學校,購買了1輛拖拉機、2輛腳踏車、2台電視機,並安裝了電話,全家生活富足。

帕拉莊園

的變遷是整個西藏新舊社會對比的縮影,新舊社會兩重天,在舊社會莊園農奴連最根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根本談不上人權,民改後,廣大莊園農奴廣泛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男女實現了地位平等,生活由食不果腹走向了小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