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規劃,機構設定及領導分工,園區榮譽,投資環境,交通,生態,土地,農業科技,科技服務,科技研發,產品特色,斗門區非物質文化文,歷史新聞,政治體制,組織機構,組織概況,
園區規劃
園區著力於打造”六大片區“。以蓮洲鎮大沙農場為核心區域,打造生態旅遊度假及總部於一體的旅遊小鎮;將白蕉六鄉片區打造成全國一流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而原永利工業園片區肩負農業產品交易、博覽配送功能;白蕉新港工業區建設水產品深加工、物流園;斗門鎮黃楊山腳影視文化旅遊區;以及鶴州北國家級農業科技套用推廣核心區。
機構設定及領導分工
珠海市斗門生態農業園管理委員會設四個內設機構,分別為: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局、財政局、農業科技局,各辦局主要職責如下:
(一)黨政辦公室
負責珠海市斗門生態農業園公務文書的起草、呈辦、收發、歸檔;負責黨群事務以及勞動人事、後勤管理工 作;擬訂斗門生態農業園有關規章制度並監督執行;負責統籌安排斗門生態農業園主辦和參與組織的各種活動;負責統籌安排斗門生態農業園管委會領導日常公務活動;負責斗門生態農業園內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緊急情況的上傳下達、協調處理。負責辦公室其它日常事務。
(二)經濟發展局
負責草擬珠海市斗門生態農業園的經濟規劃、生態農業、科技農業、旅遊農業項目的招商選資計畫並組織實施;負責生態農業信息收集和協助搞好農副產品流通;負責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做好項目工程的招投標、勘測和生產質量監督、檢查驗收工作;負責督促落實斗門生態農業園內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三)財政局
負責編制和執行斗門生態農業園財政預算、決算和年度資金安排計畫;負責編制工程資金報表;負責審核和撥付基建資金;負責基建資金收支、行政經費管理及會計核算;負責制定財務管理制度,提出融資工作計畫並組織實施,負責斗門生態農業園管委會機關日常財務工作。
(四)農業科技局
負責組織和引進生態農業的新技術、新品種,開展生態農業科技的培訓、推廣、套用工作;負責開展農業科技示範項目研發工作。
園區榮譽
生態農業園36個農產品獲得國家、省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產地認證,認證面積近10萬畝,2008年12月,經過國家及省食品安全專家組檢查驗收,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食品安全示範區。
斗門生態農業園擁有14個國家和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和18個農產品生產基地,2011年,獲得國家農業部第一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稱號。
2011年,中國農學會將首個“全國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區”授予斗門區。
生態農業園海鱸年產量占廣東全省70%。全國的30%。2009年9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授予白蕉海鱸為國家級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1年4月,中國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協會授予園區白蕉鎮“中國海鱸之鄉”的稱號。
2013年9月,國家科技部批鬥門生態農業園為第五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2013年11月,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國家級河口漁業示範區落戶斗門區。
2014年9月28日,經國家水利部批准第14批國家水利風景區名單,竹洲水鄉正式升級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2017年11月23日,通過科技部驗收,獲評第五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投資環境
交通
1.陸路:貫穿園區的粵西沿海高速、江珠高速路、機場高速與珠三角高速公路網相交,正在建設的珠港澳 大橋延伸線將於園區相接;廣珠鐵路斗門編組站,連線全國鐵路。
2.水路:近在咫尺的斗門港和相距35公里的高欄港,可提供江海聯運,內可通達西江腹地,外可暢行各 大港口。
生態
保存了一系列沙田水系生態圈、花木林果生態圈、農家休閒生態圈、民俗文化生態圈 和農業旅遊生態圈 等極富特色的珍貴生態資源。
土地
1.園區規巨大,有利於規模華發展。
2.農用地儲蓄充裕,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堅實。
3.建設用地儲蓄充足,園區發展配套用地有保障。
農業科技
科技服務
水產養殖方面:
針對優質海鱸、南美白對蝦,推廣綠色生態清潔生產技術。對太陽能、池塘和河道中的水資源、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相對富營養的水體等能量和物質進行多級利用,建立立體養殖體系。能量物質經過多次利用,達到低碳環保、節水、節電的目的,減少物質能量流失和污染排放,減少對周圍環境的不良影響。
(1)海鱸綠色養殖技術
在有限土池(池塘水面和岸基)面積上,合理配置池塘土地和水體資源。通過多層利用海鱸排泄產生的有機無機物質,最大程度上利用飼料的“剩餘價值”,產生附加產值。同時減少魚病發生,減少漁藥使用,產量安全兼顧。
(2)南美白對蝦生態養殖技術
針對南美白對蝦偷死病異常嚴重等難題,通過合理配置池塘土地、水體資源和水生生物,形成結構穩定的水體生物群落和蝦池生態系統。該技術可獲得蝦、魚、菜、牧畜等多種產品,使蝦池生產效益大為提升。
(3)餌料環保投餵技術
在綠色生態養殖過程中,餌料中添加有益菌,如乳酸桿菌、硝化細菌等。合理控制餌料投餵數量和質量,從源頭上控制有機物進入水體,防治水質劣化,降低養殖過程中病害的發生幾率。合理設計養殖周期,錯開海鱸銷售高峰,以保證獲得良好的市場價格。同時減少養殖污水的排放,減輕環境壓力。
(4)池塘底排污環保漁業技術
本項目示範並推廣通威集團設計的池塘底排污生態環保養殖循環系統。此系統集成“池塘底排污、固液分離、人工濕地、魚菜共生、節水循環”等環保漁業工程技術,將物理、生物淨化與養殖技術有機結合,有效控制水產養殖的污水排放問題。
種植方面生產技術措施包括:
(1)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技術的核心是調節和解決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可顯著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節約資源;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減少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2)環境友好型控緩釋肥施肥技術。水稻控釋肥料將專用肥技術與養分控釋技術有機結合,一次性作基肥施用即可滿足水稻本田生長期的營養需求,達到省工、省肥、高效、低成本的目的,易為農民接受。該技術產品還可顯著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減少氮磷用量20%,有利於提高施肥的經濟效益和保護生態環境。
(3)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將抗病高產品種、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機械化生產等良種良法關鍵技術集成,形成綜合生產技術體系。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可行的技術,並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套用。
(4)生物、物理、生態等技術綜合利用。如採用鴨稻共養、作物多樣化栽培、太陽能殺蟲燈、冬種綠肥技術等。
(5)秸稈回田技術。通過機械粉碎和使用稈腐劑等措施,提高秸稈還田的增產效果,減少秸稈還田的負面影響。
科技研發
目前園區擁有農業專業技術人員205人,其中初級職稱145人,中級職稱56人,高級職稱4人。此外,還擁有獲綠色證書的農民技術員808人。這些人才對農業政策制訂、農業技術研發和套用、良種良法引進的推廣發揮了巨大作用。目前,園區已形成由區、鎮、村三級的科技協會、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業行業協會、區農業局和各鎮、村的科技工作者組成的縱橫交錯的農業科技普及網路,對促進農業科研成果轉化和實用技術推廣,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起到關鍵作用。通過與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山大學等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創新合作機制,初步形成了科研、推廣、生產“三位一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現代農業發展與服務體系。園區積極開展農業科技研究和技術引進,開展國內外動植物新品種、飼養新技術和新設備的引進,農業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高科技農業初見成效,與“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全面合作推行“兩分地養一個人”工程,與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進行“太空種子”和“輻照種子”種植。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促進園區科研人才集聚,建設園區科技支撐體系,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共建“河口漁業創新與示範基地”,並聘請我國魚類學權威雷霽霖院士擔任首席漁業專家,為了進一步加快中國河口漁業示範區的建設,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為斗門區人民政府顧問。從而,為保持大農業園區漁業循環、持續和健康地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地方政府創建了珠海市斗門區河口漁業研究所等專門的研發機構。該研究所是由斗門區人民政府聯合中國水產科學院“院地共建”的地方公益性科研機構。致力於河口漁業產業平台建設。目前,河口漁業研究所有碩士研究生2名,本科生3名。主實驗基地建築面積1000m,設施漁業面積500m,示範養殖面積10萬m。綜合實驗室具備常規水質檢測、微生物觀察培養、病害檢測、室內暫養和室內水循環實驗。
河口漁業示範區創建工作也得到了園區內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之山水產發展有限公司、珠海市斗門區海源水產貿易有限公司、珠海市世海飼料有限公司、珠海盛通達農產品物流有限公司、珠海市斗門區東高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珠海市聚農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等龍頭企業或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合作社支持。
產品特色
園區先後榮獲國家產業化示範基地等三個國家級稱號。目前,園區內已有17個生產基地和36個農產品獲得了國家和省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產地認證。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迅猛,成功引進了海大集團等多家國家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南方影視文化產業基地、嶺南世家、珠江水利和水文化博物館、水松林和竹銀水庫景觀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隨著省4號綠道、斗門鎮名鎮和蓮江等6條名村的規劃建設,燈籠沙水鄉、十里蓮江和網山古村游等正式開業,名鎮名村和旅遊品牌建設進展迅猛。已成功獲批廣東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稱號。地方特色品種包括:白蕉海鱸(Lateolabrax japonicus)、重殼蟹(Scylla serrata)、白鴿魚(Parapocryptes serperaster)、黃金鳳鱔(Anguilla japonica)、血鱔(Dysomma anguillare)、藤鱔(Pisodonophis boro)、禾蟲(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筍殼魚(Oxyeleotris)、立魚(Sparus latus)、黃沙蜆(Corbicula fluminea)、烏魚(Bostrichthys sinensis)、沙蝦(Metapenaeus ensis)、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和中華綠螂(Glaucomya chinensis)等,河口漁業優勢明顯。共6萬畝水產養殖獲得國家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認證;“海源”、“之山”等八大涉漁企業獲得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稱號;擁有“白蕉海鱸”、“雷蛛青蟹”、“白藤湖水產品”等一批知名水產品品牌。目前,河口漁業形成了從種苗繁育、養殖到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在珠三角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優勢。在種植業發展方面,示範基地內主要包括基塘農業和果木花卉,其中甘蔗、蔬菜與水果為常見品種,優質水果有荔枝、龍眼等。
“白蕉海鱸”獲得全市首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白蕉鎮獲中國海鱸之鄉稱號。已有3個省級名優品牌,“鄉意濃”有機米獲“鄉意濃”有機米獲第四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金獎和第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打造出“鄉意濃有機米”、“鶴洲蓮藕”、“鶴洲香蕉”、“雷蛛青蟹”、“白藤湖西芹”、“逸豐牌番木瓜”、“東湖蔬菜”、“活力神對蝦”、“羅氏沼蝦”、“白蕉海鱸”等知名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品牌,近年又相繼引進了推廣金鼓魚、筍殼魚、紅鮋、馬鮁、漠斑牙鮃及荷蘭馬鈴薯、以色列彩椒、大頂苦瓜、水田蓮藕、火龍果等多個農業優良新品種。此外,示範基地內還盛產風味獨特的基圍蝦、禾蟲、重衣蟹、黃金風鱔、黃沙蜆等優質水產品,深受華僑、港澳同胞和國內外客商的青睞,產品遠銷北京、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和南韓、日本、歐盟、東南亞國外市場及港澳地區。
斗門區非物質文化文
名 稱
| 級 別
| 類別
| 地區
| 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間
|
水上婚嫁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民俗
| 白蕉
| 2008年6月
|
裝泥魚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民俗
| 乾務
| 2010年5月
|
乾務飄色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民俗
| 乾務
| 2007年6月
|
斗門鑼鼓櫃
|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民間音樂
| 斗門、乾務
| 2007年3月
|
蓮洲地色
|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歲時節令
| 蓮洲
| 2007年3月
|
蓮洲舞龍
|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歲時節令
| 蓮洲
| 2007年3月
|
客家竹板山歌
|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民間音樂
| 白蕉
| 2009年3月
|
客家鹹茶
|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民俗
| 白蕉
| 2010年6月
|
佛家拳
|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體育
| 乾務
| 2010年6月
|
醒獅
|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民間舞蹈
| 全區
| 2010年6月
|
沙田民歌
|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民間音樂
| 白蕉
| 2009年6月
|
正旦晚煮菜茶
|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民俗
| 斗門
| 2010年7月
|
裝鳳鱔
|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技藝
| 井岸
| 2010年7月
|
粵曲
|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曲藝
| 乾務
| 2010年7月
|
橫山鴨腳包
|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技藝
| 蓮洲
| 2010年7月
|
七月三十裝路香
|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民俗
| 蓮洲、白蕉
| 2010年7月
|
艾餅
|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民俗
| 白蕉
| 2010年7月
|
歷史新聞
打造國家級農業科技生態農業園
廣東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概念性總體規劃專家評審會在珠海舉行。相關專家聚集一堂,為園區發展總體規劃獻計獻策,再次商榷、把脈。中國海峽兩岸農業協會理事長蔡勝佳、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昌平,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
社會學系主任范時傑等專家參加會議。
據了解,位於斗門區的廣東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目前珠海唯一的國家級農業
科技園,也是珠海的生態農業園區。園區包括蓮洲鎮、白蕉鎮、斗門鎮部分區域以及鶴洲北墾區,規劃用地面積312平方公里。園區所在區域
生態環境良好,文化底蘊深厚,集合
田園風光,歷史人文,疍家風情等元素,具有生態保育和旅遊開發價值。
評審會上,評審專家認真審閱規劃報告,聽取編制單位對規劃的詳細介紹,並結合斗門實際,對廣東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項目
總體規劃進行了科學的專業的評定審核。專家評審組還立足規劃、結合實情提出了許多寶貴務實的意見和建議。專家評審組一致認為,規劃報告思路清晰,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明確,功能分區合理,
產業定位準確。希望規劃編制單位要根據與會人員所提意見,對規劃文本作進一步修改和完善,特別要在規劃細節上更多地體現斗門特色。同時,將智慧型科技,產城融合的理念融入規劃設計中,提升斗門特色
生態農業發展實力。
斗門生態農業園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園
近日,位於廣東珠海市斗門區蓮洲鎮的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斗門生態農業園)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式定名為“廣東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功“加冕”後,該園區概算總投資48.42億元投入建設,計畫3年內建成科技創新引領、河口漁業優勢明顯、三產融合、產業附加值高,品牌影響力廣、食品安全、嶺南特色顯著的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據介紹,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概算總投資48.42億元,其中農業示範功能區、農產品加工物流功能區、食品安全平台等以企業投資為主,預計投資41.64億元;園區基礎建設、農業科技合作和展示功能區、食品安全科技創新技術研究等以政府項目為主,預計投資6.78億元。目前,園區已完成投資2.9億元,預計新增投資45.52億元。
該園區以河口漁業、種植業和花卉苗木業為特色產業,其中河口漁業為主導產業。園區內已有3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有17個農產品生產基地取得了國家“三品認證”。
在科技研發方面,該園區以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為智力支撐,目前已經掌握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並設立了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據悉,2012年該園區農業總產值達到4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
珠海生態文明第一村發展:蓮江村生態+旅遊+農業逆襲
一個不能發展工業的地方,如何尋找新的經濟成長點和戰略高地?經過幾年的摸索,珠海斗門蓮江村已經有了答案。“不能發展工業,我們就在生態做文章。”對於發展,蓮江村村民都有著高度的共識,“生態+旅遊+農業”就是蓮江村的制勝法寶。
定位 瞄準生態旅遊
任職12年蓮江村村支書的鄧昔強,被村民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蓮江村種養業不發達,又不能發展工業,10個村民中就有兩個是60歲的老人,大家怎么致富?”鄧昔強坦言,以前或多或少都會逃避這個問題,這幾年終於能信心滿滿的回答:“發展不怕沒條件,我們有碧水青山,我們可以走生態旅遊這條道路。”
蓮江村位於珠海西北部,屬斗門區蓮洲鎮管轄,由沙灣、新村、桔灣三個自然村組成。蓮江村大約有1200人,絕大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60歲以上的老人有200多人,占總人口的17%。由於全鎮地處珠海的水源保護區,工業發展受政策所限,多年來一直限制了村經濟發展的步伐。蓮江村的形象總與“貧窮”掛鈎。
一切轉機出現在珠海斗門北部農業生態園成立,和全區提出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名鎮名村之時。蓮江村迅速從純農業發展中扭轉了思路,瞄準了生態旅遊這一發展定位。從此,蓮江村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的道路。
蓮江村依五指山腳蜿蜒而建,是典型的嶺南古村。憑藉著深厚的沙田水鄉文化、水網交織、峰巒錯落、千頃稻花,蓮江村定下的“生態+旅遊+農業”獨特發展模式,很快就贏來了企業青睞。企業找上門與村委談合作,籌辦“十里蓮江”項目。這成了整個蓮江村順利蛻變的第一步。
逆襲 貧窮村變幸福村
“十里蓮江”是一個集生態農業觀光、農耕體驗、休閒度假和養生居住等於一體的生態旅遊項目。村集體、村民分別與企業簽約,將村集體用地和村民的宅基地、閒置房屋流轉給蓮江生態旅遊公司,由公司統一開發“十里蓮江”旅遊項目,建起茅屋式的別墅,將村民舊居改建為小庭院,接待喜歡慢生活的遊客。
2012年,在珠海市開展幸福村居創建工作的時候,初試牛刀成功的蓮江村“逆襲”贏得1000萬元的建設資金。有了資金的支持,蓮江村發展的步伐再次加大,結合本村環山臨水、交通方便、無污染工廠等優越條件,大膽地發展起無公害蔬菜種植和生態旅遊農業。
按照蓮江村最新的發展規劃,“十里蓮江”二期擴建將新增8棟別墅,同時還會著重打造一個五星級的十里蓮江酒店項目,並在今年完成招標和動工。經過培訓的村民們自然地由第一產業邁入第三產業。
據“十里蓮江”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十里蓮江”工作的員工,90%都是本村村民。三年來,這裡的離職率僅5%,並且離職的理由均是婚嫁等客觀原因。“十里蓮江”項目不僅帶動了村內的就業率,而且“十里蓮江”的收益,更是直接地提高了村民的收益。
今年,23歲的周文偉放棄珠海市區知名企業的工作毅然回到家鄉蓮江村。在蓮江村,像周文偉這樣回流家鄉的年輕人有許多。昔日荒郊野外的農村,如今已是發展迅猛的幸福村,年輕人看到家鄉的變化,自然而然的被吸引回來。
蛻變 成為“生態文明村”
連久未歸鄉的人們都能感受到家鄉的變化,更何況長期留守的村民們。周文偉的母親,在村口開小商鋪已十多年了,她感嘆著自己的家鄉每天都有著新的變化。“以前村里是水泥地,現在變成了瀝青路。”她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十里蓮江”建成後,蓮江村也客似雲來。“外來的旅客多了,我店裡的收入也有了翻倍的增長。”
據周文偉的母親介紹,以前蓮江村很少會見到村外的人,走在路上,全部都是熟人。現在每逢周末和假日,“十里蓮江”裡面住滿了遊客,外地車是一輛接著一輛。“我們很多村民都沾了‘十里蓮江’的光,把自家房子也裝修租給遊客,有些小院子收入不俗,一晚要1000多元呢。”她說:“連我們養的雞、雞蛋這些農產品,也多了許多光顧的人。”
蓮江村村委負責人告訴記者,蓮江村實現村集體收入從2010年的49萬元增至2012年的村集體收入250萬元,村民的分紅由過去的200元變成現在每個人至少能分到1600元。“村民實實在在能拿到的收益,翻了8倍之多,大家是明顯感受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記者了解到,“十里蓮江”項目還緩解了青壯勞力就業難題,使村民有機會加入到旅遊項目的公共安保、衛生和餐飲服務等環節中來,成為家鄉建設的主力。蓮江村逐漸探索出一條村民參與、村企共建、三方共贏的蓮江特色產業發展新模式。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為進一步增強村民幸福感,大力改善民生,蓮江村正加緊推進宜居環境提升,在村容村貌整治基礎上,加強水系清淤工程建設。通過清除河道、荷塘垃圾,增加過水斷面,促進水體流動以增強水體自淨功能,完善沙田生態水系生態圈建設,還原提升水鄉特色。
這些年來,蓮江村的發展不僅得到村民的滿意,還得到外人的認可。在蓮江村生態旅遊發展逐步完善、特色產業雛形凸顯之時,蓮江村還收穫了“廣東省生態文明村”、“珠海市生態文明第一村”、“廣東省宜居示範村”等多項殊榮,目前該村正申報“國家生態文明村”。
故事家鄉才是夢開始的地方
今年,23歲的周文偉放棄市區知名企業的工作毅然回到家鄉蓮江村,他說,這裡將是他夢開始的地方。
周文偉讀書的時候就已經離開蓮江村。剛到市區的時候,窮鄉僻壤的鄉下與華燈璀璨的城市給周文偉帶來強烈的衝擊,畢業後的他便選擇了留在市區。技校畢業的周文偉在市區一家日企工作,但3年過去了,無論多努力的他,始終迫於學歷的阻礙只能換得車間領班頭銜,工資每月2000元左右。
去年,周文偉聽說家鄉的“十里蓮江”發展得十分紅火,他做了人生的一項重大決定——回家鄉工作。
“工資是和之前相差無幾,但市區消費貴又要交房租,不像在家鄉工作,消費便宜又能住家裡,存的錢反而多了一倍。”周文偉告訴記者。周文偉在“十里蓮江”是從事活動策劃一職,這裡不像城市般講學歷,領導告訴周文偉,只要努力,絕對可以“扶搖直上”。於是,家鄉蓮江村成為了周文偉夢開始的地方。
“以前總想著年輕要出去外面闖闖,在闖了一圈後發現,真正讓我感到幸福的還是自己的家鄉。”
斗門生態農業園將建珠海國際生態農業試驗區
4月14日至15日,由斗門生態農業園承辦的現代生態農業學術研討暨珠海國際生態農業試驗區論證會在珠海市委黨校召開。會議開幕式及會議報告由中國農學會副秘書長鄒瑞蒼、國家農業部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總站副站長王久臣、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李可心分別主持。會上,國家農業部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總站、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與珠海市斗門區人民政府簽署協定,共同建設珠海國際生態農業試驗區。
會議邀請了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駱世明、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阜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對生態文明與中國式生態農業之路、生態農業轉型以及氣候智慧型農業等相關主題進行了研討。全國各省資源管理站有關負責同志以及副市長劉嘉文,斗門區區長周海金、斗門生態農業園常務副主任趙文樂等出席了會議。
珠海國際生態農業試驗區規劃範圍重點為斗門生態農業園。試驗區將立足斗門自身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突出生態農業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措施,探索具有珠海特色的國際都市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制,推動試驗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友好型技術政策體系的構建,提升試驗區農業的多功能水平,為國內外都市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樹好典型。
在三方協定中,共規定了10項合作內容,合作時間為5年。三方將組成由國際生態農業建設方面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共同促進珠海國際生態農業試驗區科學發展。農業部將從國際生態農業推進角度對試驗區建設規劃、產業提升、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指導和協助,為斗門區學習和交流相關經驗提供平台。
4月15日上午,召開了珠海國際生態農業試驗區規劃及實施方案專家諮詢會。會議由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國際交流處處長王全輝同志主持。出席會議的有區相關部門領導、專家組成員及相關省份代表。會議聽取了珠海市斗門生態農業園管理委員會關於珠海國際生態農業試驗區方案的情況匯報,並諮詢專家組各成員的意見,園區常務副主任趙文樂同志在會上作了總結髮言。
此次會議,為珠海國際生態試驗區進一步實施,提供了良好的交流諮詢平台。專家組對方案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及建議。專家組一致認為:方案戰略定位準、起點高、基礎好、目標明,區域功能清晰、支撐材料豐富。方案總體方向正確、可行。
根據會議精神,我園區將完善並提升珠海國際生態農業試驗區發展規劃,並在資金、政策、人才、科技等方面加強對試驗區的指導和工作推動。突出生態農業多功能性特點,體現良好的濱海特色、生態特色和科技特色,以構建珠海“三高一特”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中高端的競爭。
政治體制
組織機構
珠海市斗門生態農業園委員會
組織概況
2013年2月19日,珠海市斗門生態農業園委員會正式掛牌成立。副市長劉嘉文出席。記者了解到,斗門生態農業園委員會籌備時間達兩年,今後將在園區規劃、項目招商等方面發揮作用。
斗門生態農業園成立於2011年,占地312.7平方公里,包括蓮洲鎮、鶴洲北墾區和白蕉鎮、斗門鎮部分區域,約占全市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涵蓋珠海90%的水源保護區和42%的農田保護區。該園區規劃以生態發展思想,科學統籌生態園經濟、社會、產業、基礎設施、文化事業和環境保護等重大生態系統工程,發展高效現代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