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近岸海域無機氮的來源與輸送途徑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王亞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珠江口近岸海域無機氮的來源與輸送途徑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亞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珠江口近岸海域緊鄰三角洲天然高銨含水層分布區,又在珠江水系顯著影響範圍內,無機氮污染的自然與人為影響都十分顯著。但該區域現有無機氮污染研究理解不夠全面,特別對自然因素認識不足。本項目採用放射性鐳和氡同位素技術,無機氮穩定同位素技術,輔以水質分析等方法,解析研究海域海底地下水排放(SGD)的空間特徵,揭示SGD隨季節和漲落潮周期的變化規律,估算SGD及河流對天然和人為無機氮分別的輸送量。在此基礎上,結合研究海域無機氮輸入、輸出平衡計算,全面、準確地闡釋珠江口近岸海域高無機氮污染產生的根本原因,揭示自然因素對河口近岸海域無機氮污染的貢獻,辨明SGD和河流等途徑分別在海、陸間天然氮循環中所起的作用。本項目是全球氮循環與生態環境變化等研究的基礎,研究成果既能為理解與應對世界其他河口海岸帶類似的無機氮污染問題,提供科學方法和依據,並可服務于海洋漁業、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和地下水開發利用與保護等。
結題摘要
珠江口近岸海域緊鄰三角洲天然高銨含水層分布區,又在珠江水系顯著影響範圍內,無機氮污染的自然與人為影響都十分顯著。人們對該區域現有無機氮污染研究理解不夠全面,特別是對自然因素認識不足。本項目採用放射性鐳和氡同位素技術,無機氮穩定同位素技術,輔以水質分析等方法,解析研究海域海底地下水排放(SGD)的空間特徵,揭示SGD隨季節和漲落潮周期的變化規律,估算SGD及河流對天然和人為無機氮分別的輸送量。研究初步揭示,珠江河口及近岸海域總的SGD高達(1.6-2.5) ×108 m3/d(0.015-0.023 m3/m2·d),占珠江同期平均流量的(8-13)%;該區SGD來源以陸源為主,陸源SGD占總SGD的72.4%,即為(1.2-1.8) ×109 m3/d(0.011-0.017 m3/m2·d),為珠江的同期平均流量(6-9)%;珠江三角洲地區第四紀天然高銨地下水隨著SGD排泄入海,無機氮輸入量可達(4.3-6.6)×106 kg/d,高於珠江同期的無機氮輸入量3.8×106 kg/d。上述研究結果在進一步驗證和修正中。此外,研究還揭示,天然高銨地下水的排放引發了相應海域的溶解氧降低,對夏季低氧區發育具有重要的貢獻作用;同時,受影響海域還出現了海水氧化還原電位及pH值降低等顯著的水環境效應。本項目目前發表論文總計5篇,其中SCI論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篇,另有兩篇研究論文在修改完善準備投遞中。本研究是全球氮循環與生態環境變化等研究的基礎,研究成果既能為理解與應對世界其他河口海岸帶類似的無機氮污染問題,提供科學方法和依據,並可服務于海洋漁業、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和地下水開發利用與保護等。 也可為珠江口海水污染管控與治理、海水區域功能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