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平原土壤發生演變過程的定量研究

珠江三角洲平原土壤發生演變過程的定量研究

《珠江三角洲平原土壤發生演變過程的定量研究》是依託華南農業大學,由盧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珠江三角洲平原土壤發生演變過程的定量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盧瑛
  • 依託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土壤時間序列是研究土壤演變的速度和方向最為有用的工具。根據已有珠江三角洲平原地表沉積物14C測年數據和農史資料,選取該區域不同年代系列沉積物(約2500、2000、1500、1000、500a BP)發育或不同利用方式(水田、菜地、果園)下種植時間系列(>400、300、200、100、50、30、20、10、5年)的土壤,研究土壤剖面中鐵同位素組分、鐵質新生體(膠膜、結核等)的微形態特徵和鐵元素化學種、黏土礦物演變、元素地球化學特徵、有機碳、磷在土壤剖面中的積累和賦存形態特徵,探討土壤及其組分中鐵同位素組分、微形態和鐵元素化學種對土壤發生演變的指示意義,篩選出能表征隨土壤發育/種植時間定量變化土壤特性,並建立土壤特性和發育/種植時間的定量模型。研究結果可闡明在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為利用的影響下的土壤發生和演變規律,為土壤持續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據,並可為我國土壤系統分類中基層分類提供定量指標。

結題摘要

了解土壤發生演變規律,是保證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科學基礎。人為作用(如耕作等)對土壤的影響越來越深刻,開展不同時間尺度土壤發生演變過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根據珠江三角洲平原資料,選取濱海沉積物、河流沖積物、三角洲沉積物發育不同種植年限(約1000、500、100、50、30 a)的農田土壤,利用掃描電鏡-能譜儀、多接收電感耦合電漿質譜、31P核磁共振等手段,研究土壤有機碳、磷形態分布、鐵氧化物形態與遷移、鐵錳結核形貌特徵以及鐵同位素分餾特徵。獲得以下主要結果:(1)濱海沉積物、河流沖積物、三角洲沉積物發育土壤Ap層全磷分別在30~600a、200~900a、50~250a種植階段呈增加趨勢;不同母質發育B層和G層土壤全磷隨種植年限變化規律不同。31P-NMR結果表明耕層土壤磷形態均以正磷酸鹽為主;土地利用方式影響磷組分;水田土壤中正磷酸鹽所占比例最低,磷酸單酯和磷酸二酯所占比例最高;成土母質對土壤各形態磷所占比例影響很小。(2)隨著種植年限增長,河流沖積物、三角洲沉積物土壤中游離鐵向土體下部澱積深度逐漸增加,黏粒游離鐵含量在水耕氧化還原層中呈減小趨勢,而濱海沉積物土壤游離鐵含量及澱積深度均有所減小。隨著種植年限的增長,濱海沉積物土壤黏粒全鐵和游離鐵的富集程度呈增大趨勢,而河流沖積物、三角洲沉積物土壤全鐵和游離鐵富集程度逐漸減小。土壤鐵氧化物在黏粒中的富集主要由游離鐵的富集引起,富集程度受黏粒含量的影響;(3)珠江三角洲平原土壤中的結核主要是管狀鐵質結核,結核形貌隨橫截面直徑增大趨於複雜化。(4)管狀鐵質結核橫截面上的元素均以O、Fe、Si、Al、C為主,Fe2O3、P2O5、Co、Ni、V、Pb在結核中有富集現象。隨著結核直徑的增大,SiO2、Al2O3含量呈增加的趨勢,Fe2O3、P2O5、TiO2、Co、Ni、V、Pb含量呈減小趨勢。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不同直徑的結核性質呈現一定規律的變化趨勢。研究結果可闡明在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影響下,土壤發生演變規律,為土壤持續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論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