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坑鄉

珠坑鄉

珠坑鄉位於江西省贛州石城縣東南部,國土總面積63.2平方公里,鄉政府駐珠坑圩,地勢由東向西傾斜,最高點塘台村-------龍華峰,海拔625米,最低點是竹溪村,海拔220米,耕地面積8763畝(其中水地8473),人均0.57畝,山地69780畝,水域面積3039.6畝,屬典型的東南低山丘陵地區,主要有水稻土、紅壤和紫色土。

珠坑鄉境內通行客家話(寧龍片),客家文化濃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珠坑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
  • 下轄地區: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 政府駐地:珠坑圩
  • 電話區號:0797
  • 郵政區碼:341000
  • 地理位置: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東南部
  • 面積:63.2平方千米 
  • 人口:17710人 
  • 方言客家語-寧龍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贛B
  • 行政代碼:360735204
基本概述,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發展,

基本概述

全鄉總人口15587人。其中畲族14人,全鄉7個行政村,88個村民小組,12個黨支部,44個黨小組,304名黨員,其中農村黨支部7個,農村黨小組31個,農村黨員235個,現有鄉機關幹部37人,村幹部31人,村支委委員31人。
境內交通發達,206國道和縣入閩通道石(城)寧(化)公路從本境通過,村通公路已全面實現水泥化,並修通了珠坑至寧化淮土公路。水力資源不很豐富,目前,全鄉有水庫5座,塘壩219座,有各類大小水利工程315座。糧食作物有水稻、紅薯、大豆等,經濟作物有白蓮、菸葉、花生、油菜、西瓜等。農業產業以稻穀、白蓮、菸葉為主。
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工業有較快發展,全鄉有工業企業9家,特別是南金紙加工已形成規模,輻射帶動了周邊鄉鎮紙業加工和生產。
現在全鄉有國中一所,1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在800以上,完校5所,村校2所,41個教學班,有衛生院一所,衛生所7個。
珠坑寓意“埋藏珠寶的寶坑”,蘇區時區劃屬珠江區,1933年8月屬太雷縣轄,1934年夏歸石城縣,解放前夕屬珠江鄉,解放初屬屏山區,1958年屬橫江公社,1972年建鄉,以駐地珠坑圩命名。鄉境內物質資源豐富,有儲量達1000萬噸的瓷土,以及大儲量的紅葉岩石、花崗石、硫鐵礦、鉛鋅礦等。
行政代碼:360735204
長途區號:0797
人口:約1.56萬人
面積:63.2km2
身份證前六位:360735
行政級別:鄉
人口密度:247人/km2
隸屬政區: 石城縣

歷史沿革

以駐地珠坑圩命名。
蘇區時劃屬珠江區,1933年8月屬太雷縣轄,1934年紅軍北上後,復歸石城縣。
解放前夕屬珠江鄉。解放初屬屏山區珠坑鄉。
1958年屬橫江公社,1960年從橫江公社分出設珠坑公社。
1966年並屬橫江公社,1972年冬又從橫江公社分出為珠坑公社。
1984年改珠坑鄉。
1997年,面積63.2平方千米,人口1.5萬,轄珠坑、塘台、三和、坳背、良溪、高璣、竹溪7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2008年代碼]360735204:~200珠坑村 ~201塘台村 ~202三和村 ~203坳背村 ~204竹溪村 ~205高璣村 ~206良溪村

經濟發展

烤菸是珠坑的支柱產業,油菜、白蓮、紅心紅薯、水稻、西瓜、花生、豆類等農作物次之,三和茶油曾以貢品而名聞遐邇。農戶主養豬、雞、鴨、魚等、2002年工農業總產值292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926萬元,利稅總額達200萬元。全鄉有紙製品廠、紅心紅薯加工廠、養鰻場等私營企業10個。
珠坑鄉政府駐珠坑圩鎮,圩鎮總面積達46公頃,建有糧油、布匹、蔬菜、耕牛、肉類、魚苗等專業市場,並建有農村精神文明活動中心。圩鎮現有個體工商戶128戶,從業人員416人。圩鎮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有“金珠大道”、廣場等標誌性建築,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貿易、交通中心。每逢圩日(每月的1、4、7日),本縣橫江、屏山、縣城及福建寧化縣淮土鄉禾口鎮的商賈雲集於此,高峰期趕圩人員達5千人以上。圩鎮駐有郵政所、電信所、行動電話基站台、自來水廠、衛生院、派出所、工商所、財政所等行政事業單位。
鄉內有國中、中心國小、村完小共6所。境內交通便利,新修的206國道貫通全境,向北可往廣東,從南可至瑞金,往西可到寧都,由東可達寧化,石城境內車輛和外來車輛大多須由此經過,全鄉7個村均鋪設了寬闊平坦的村道。目前全鄉100%的村小組實現了通路、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80%農戶用上了純淨自來水。
2009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3948.3萬元,同比增長7﹪。糧食生產,在中央強農惠農政策鼓舞下,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生產投入加大,科技種糧水平提高,糧食總產量實現4355噸,同比增長15﹪;白蓮種植2300畝,總產量17.25萬公斤;種植菸葉1345畝,收購菸葉22萬公斤,煙薯套種效益凸顯;油茶產業創新機制和模式,高標準新建油茶基地3600多畝;植樹造林成效顯著,全鄉完成造林面積5500畝,其中山上造林4200畝,“一大四小”1300畝,種樹5.7萬株。“一大四小”工作、油茶示範鄉、發展新產業三項工作榮獲全縣先進。產業發展帶來財政增長,農民增收。2009年實現財政收入94萬元,同比增長2﹪,農民人均純收入1766元,同比增長4﹪。
(二)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發展進一步加快
增建新村點11個,建房戶320戶,累計全鄉建新村點37個,建房農戶1110戶,約占農戶總數的1/3。完成改水改廁320戶,改路7公里,新建沼氣池11個。人居環境得到根本改善,村容村貌出現日新月異的變化。
合作經濟組織和產業協會更趨完善,作用發揮更加明顯。我們實行政策優惠,政府引導,能人領辦等措施,目前已組建菸葉、油茶、白蓮、紅薯、生豬、魚苗、南金紙七大產業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覆蓋全鄉80﹪以上的農戶。
新農民培訓370人,勞動力轉移就業260人,我鄉獲得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先進單位。
新農村建設的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充分肯定,我鄉榮獲全市新農村建設工作先進鄉鎮、全縣新農村建設綜合先進鄉鎮二等獎、新經濟組織獲得單項先進。
(三)社會事業卓有成效,和諧平安局面進一步鞏固
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更加注重部門協調配合,強化幹部責任,落實獎勵扶持政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出生人口性別比攀高勢頭得到遏制。全年完成“四術”任務207例,年末計畫生育率83.4﹪,出生率11.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教育工作成績斐然。硬環境不斷改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珠坑國中2009年中考再創輝煌:600分以上高分檔人數41人,名列全縣第三名;錄取重點高中81人,錄取率達66.9﹪;多個同學在全國單科知識競賽中分獲一、二、三等獎。
深入推進和諧平安創建活動,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構建農村“四位一體”治安防控網路,落實維穩責任制,全鄉治安安全形勢穩定。
民兵預備役工作重點加強了民兵基層組織建設,投入2萬元購買裝備、器材,民兵應急分隊在完成上級演習以及撲滅山火等重大任務中,充分發揮了召之能來,來之能戰的突擊隊作用。民兵預備役工作榮獲全縣先進。
新農合、衛生、郵電、通訊、文化、廣播電視、金融等部門,按照各自的目標要求,堅持服務大眾,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社會保障全面覆蓋,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大
一是城鄉低保標準全面提高。城市低保對象78戶116人,保障標準由2008年的月人均180元提高到220元,全年發放城市低保金20.766萬元。農村低保對象265戶673人,保障標準由2008年的年人均1000元提高到1140元,全年發放農村低保金40.236萬元。農村分散五保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60元。
二是醫療救助制度更加完善。增加了救助項目,擴大了救助範圍,取消了病種限制,提高了救助標準,實現了城鄉低保對象、重點優撫對象、五保對象全覆蓋。即:他們在農醫所補助之後。餘下的可報部分,民政給予第二次補助,補助比例分別為80﹪、90﹪、100﹪。
2009年,全鄉發放城鄉低保、分散五保、優撫補助、住房救助、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新農合補助總金額124.1584萬元,有力地保障了特殊群體、優撫群體、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民政工作被評為全縣先進鄉鎮。
(五)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
堅持每年為民眾辦幾件實事是本屆政府的既定方針。2009年,我們通過自籌資金、社會籌資或爭資爭項等渠道完成五項基礎設施建設:(1)鄉政府辦公樓 (2)珠坑國中學生公寓、食堂 (3)塘台國小校舍(4)竹溪村煙水配套工程 (5)石示 頭 、竹溪、塘台等通組公路硬化。這些項目的建成進一步改善了珠坑鄉的硬環境,對於提升我鄉的發展水平,增強發展後勁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