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珙泉鎮原為縣城所在地,
1992年9月行政區劃調整經省政府批准,由周村、附城兩鄉及原珙泉鎮合併而成。
1997年縣城北移巡場,成為珙縣第二大鎮,現已納入川南二級中心城市建設規劃範圍。
行政區屬
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珙泉鎮 自然資源
珙石因質地細膩潤滑、黑亮發光,在炎熱的夏天,用手觸摸,感觸冰涼、舒適而著稱,珙泉鎮因這種人們習稱的墨石被譽為“珙石之鄉”。珙石的形成距今已有兩億年的歷史,它埋於泥土中,小件珙石在泥土的表面可以尋找,而大件的珙石不容易找到。珙石富含瀝青質、炭質石灰岩以及泥灰岩,有的珙石含有古生物化石的碎屑。珙石硬度在3.5—4之間,由於珙石質地細膩,琢磨性能和發墨性能良好,人們將珙石製作工藝品,採用浮雕、鏤空等技藝,製成各種成品,該石用絨布經常擦試,越擦越亮。在珙縣漢墓中出土的用珙石雕刻的紡錘(該石藏於珙縣文物館),充分說明了在2000年前的人運用珙石雕刻的生產工具。
珙雕工藝品主要以硯台、筆筒、人物、動物、山水盆景等為主,還有梅、蘭、松、竹等花飾工藝品,深受人們喜愛。珙泉鎮的旅遊資源以省級風景名勝
蜀南溫泉為龍頭,現已開發出祥風洞、荷花池、漂風岩瀑布、魚池水上開發區、白鶴窩溶洞群、烈士陵園、麒麟寺等風景名勝旅遊區,位於壩底村的蜀南地宮期待有識之士前來開發。珙泉鎮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種類較多,主要以煤、鐵、石灰石、玄武岩為主,煤炭分布在德襪、官沱、三江、下壩、壩底、張永等村,探明煤炭儲量近2億噸,鐵礦分布在三江、壩底、鳳天、德襪等村,石灰石縱貫全鎮十餘公里,並在壩底形成小石林,除此之外,還儲藏有優質陶瓷土、耐火粘土礦、磷礦、鉛礦、方解石等。
經濟
珙泉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等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籽、蔗糖、茶葉、蠶繭等為主,畜牧業以生豬、白鵝、烏骨雞等為主, 竹、茶、禽三大產業已成為興鎮富民的主導產業。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2766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6943.32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1483噸,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67萬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50萬元,農民人均總收入達到3111元,出欄肥豬28761頭,收購蠶繭1185擔,產茶962擔。
珙泉鎮的工業企業以採煤、化工、建材等為主,主要企業有:中正化工公司、慶昌環保鐵業公司、三江建材公司、順通煤業公司、旭陽鈣業、晟華經貿公司等,2005年全鎮工業企業總產值逾8億元。
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641萬元,同比增長61%;農民人均純收入9400元,比上年增加1296元。
人文歷史
珙泉鎮始建於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始名在城鄉,為縣城所在地,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更名文聚鄉。民國9年(1920年)廢鄉為區,民國24年(1935年)改為城鎮聯保,民國36年(1947年)改為城鎮鄉,1956年城鎮鄉改為城關鎮,1958年10月成立城關鎮人民公社,1981年改名珙泉鎮,1992年撤區並鎮將原附城鄉、周村鄉併入珙泉鎮,已納入川南二級中心城市建設規劃範圍。
公益事業
珙泉鎮有高中1所,國中1所,完小4所,在校學生7677人,教師335人。有醫院、衛生院5個,醫生254人,病床100張。程控電話、小靈通、寬頻、移動、聯通、光纖電視已開通,交通便捷,水電設施齊備,民用天燃氣已開通。
榮譽稱號
珙泉鎮先後榮獲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市敬老模範單位、市級雙擁工作先進集體、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榮譽。
機構設定
珙泉鎮黨委政府下設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與計畫生育辦公室、民眾工作辦公室、財政所,直屬事業單位有: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社會事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