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特·艾克曼

珍妮特·艾克曼

美國藝術家,雕塑家。她的作品通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製造出奇特的藝術效果。她使用彩色網狀結構在空中搭建巨大的漂浮作品,材料柔軟通透,可隨風運動而自由改變形體,再配合燈光效果,炫目如極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珍妮特·艾克曼 
  • 外文名: Janet  Echelman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市 
  • 出生日期:1966年2月19日 
  • 職業:藝術家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 主要成就:創建艾克曼工作室 
    創造許多雕塑作品 
  • 代表作品:"The Space Between Us"、"1.26"、"water Sky Garden"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個人作品,個人獲獎,個人採訪實錄,

個人簡介

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珍妮特·艾克曼)1966 年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市,1987 年從哈弗畢業後,她申請了 7 所藝術學院都被拒絕,於是前往亞洲在香港、印尼等地學習當地藝術。1997 年在她自學10 年藝術後總算迎來一次大型展出,可是畫展即將開幕她的作品還未運達印度,無奈下她匆忙尋找靈感進行創作。當Echelman在沙灘上散步時,她望著每天都能看到的漁網,以特殊的角度看到了一種全新的雕塑形式,這就成了她之後創作的契機和源泉。
她在建築之間搭建了柔軟的、隨風飄動的雕塑,與風、水、光線等自然元素相呼應。古老的手工製作與前沿的科技相結合,營造出的雕塑超級輕盈,以一種永恆變化的形式緩緩地迎風飄揚。艾克曼的藝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互動焦點,她的作品將藝術從欣賞的維度轉換到令人迷失其間的境地。
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發現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能製造出奇特的效果,她的作品使用彩色網狀結構在空中搭建巨大的漂浮作品,材料柔軟通透,可隨風運動而自由改變形體,再配合燈光效果,炫目如極光。當前,珍妮特的作品已經出現在紐約、西雅圖、阿姆斯特丹、波爾圖等世界各地的城市上空,在她看來公共空間應該是國際化的。
當提及世界各地的遊歷,她言道,“在香港生活的時候,我記得普通人對聖地的營造之法。公交站牌旁一棵大榕樹,一根老婆婆插在地上的香。雖然這個地方位於交通繁忙的城市中心,卻給人十分神聖的感覺。”生活中的日常細節總能帶給她靈感和思想,能將科技和藝術相結合併打破科技的冰冷外表,是一種創新。
在談及公共藝術時,她談到了公共藝術的存在意義,“是與世界各地的城市居民分享藝術,使更多的人接觸藝術作品,看藝術在風中搖曳,在天空下沐浴陽光,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發生變化,我覺得藝術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人物生平

1966年2月19日艾克曼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半島西岸坦帕市。
1983年-1983年就讀於薩諸塞州的哈佛大學哈弗學院,獲得視覺和環境研究最高榮譽獎。
1985年-1986年就讀於美國國際學校,參與國際榮譽項目。比較研究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匈牙利、南斯拉夫、澳大利亞巴厘島、英國和法國。
1987年-1988年在香港大學學習中國書法和山水畫,獲得扶輪研究生獎金。
1991年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學習,參與獨立工作室項目。
1992年-1995年在萊斯利大學學習心理輔導,後在彌爾頓艾弗里研究生院藝術,巴德學院學習視覺藝術。
1995年-至今 游訪世界各地,並創造空中雕塑作品。

個人作品

"Bellbottoms Series”(喇叭褲系列),Mahaballipuram, 印度, 1997
"Trying to Hide with Your Tail in the Air"(掩藏你空中的尾巴), 維爾紐斯, 立陶宛, 1998
"Inside-Outside"(內外), 劍橋, 美國馬塞諸塞州, 1998
"Roadside Shrine I: Cone Ridge", 休斯頓, 美國得克薩市州, 2000
"Roadside Shrine II: Cone Ridge", 紐約市, 美國紐約, 2000
“Target Swooping Down...Bullseye!”, 馬德里, 西班牙, 2001
"Target Swooping II", 布爾戈斯, 西班牙, 2001
”Roadside Shrine II“, 紐約市, 美國紐約,,2002
“Target Swooping V”, 鹿特丹港市, 荷蘭, 2004
“She Changes”, 波爾圖, 葡萄牙, 2005
"Line Drawing", 坦帕市, 美國佛羅里達州, 2006-07
“Expanding Club”, 紐約市, 美國紐約, 2007
“Her Secret Is Patience”, 鳳凰城, 美國阿拉巴馬州, 2009
“Water Sky Garden”, 里奇蒙、美國維吉尼亞州,2009-10
“1.26”, 丹佛,美國科羅拉多州, 2010
“As if we were already here”,波士頓,美國麻州,2015

個人獲獎

1987年-1988年,國際扶輪基金會一年制研究生藝術獎學金,香港
1993年-1994年,巴德學院藝術碩士學位獎學金,紐約
1999年麻薩諸塞州文化委員會格蘭特個人藝術家最高獎、Pollock-Krasner 基金會視覺藝術獎
2000年科勒藝術獎
2006年國際卓越成就獎
2009年公共藝術卓越獎
2012年奈特基金會費城藝術挑戰冠軍、波士頓社會女性建築師優秀設計獎
2014年美國史密森尼雜誌視覺藝術獎

個人採訪實錄

90 Degree專訪艾克曼工作室創始人珍妮特·艾克曼
Interview with Janet Echelman, Founder of Studio Echelman
問:您剛剛獲得了2014年美國史密森尼創新視覺藝術大獎,被評為“今日美國最偉大的創新者”,對此,能談一談您的感受么?
答:在華盛頓的頒獎典禮上,我記得我望了一眼周圍的其他獲獎者和到場的觀眾,心裡想,‘這是真的么?‘我感到十分幸運,同時以一種謙卑的態度面對這樣一群大膽改變世界並具有遠見的人群。我也非常感謝那些幫助實現我的藝術作品的人,他們才華橫溢,有建築師、工程師、城市規劃師、照明設計師、電腦科學家等。
問:請談一談您最欣賞的藝術作品或者藝術風格。
Q: What is your favorite art work? Or art style?
答:我很喜歡中國的書法。我21歲的時候,在香港大學學習了中國的水墨畫。這段經歷帶給我深深的體會,同時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使我懂得了身體手勢表現力的重要性。手在空間中移動的方式可以通過毛筆呈現在水墨中。如今,風的移動產生了手勢,毛筆就是物理纖維線條的移動,進而表現出風力和編舞的力量。我熱切希望有一天能夠重回中國,將我的關於流動手勢的想法表現在某些場地的雕塑里。
問:您的足跡遍及世界,很多城市都有您的藝術作品,給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城市?為什麼?
Q: You have been many cities in the world and set up your art works. Which city impresses you best? Why?
答:我遊歷過世界各個國家。每個地方的獨特文化和城市空間都賦予我靈感,啟發了我的藝術創作。事業初期的“生活在巴厘島”使我懂得了空間的組織方式能夠創造出一種幸福感——從花朵和大米等小小的事物的擺放,到房間裡床的位置,再到房子、院子以及村落等,所有的空間方位都賦予了對聖山的尊敬。我懂得了印度的悠久文化歷史,從街角的小聖地和不起眼的空間中獲得了靈感。同時感動於日本的庭院設計,特別是佛寺,當然還有住宅或大眾餐廳的小庭院。在香港生活的時候,tatandao普通人對聖地的營造之法。公交站牌那兒有一棵大榕樹,老婆婆會點一根香插在地上。雖然這個地方位於交通繁忙的城市中心,卻給人十分神聖的感覺。那之後,我開始了藝術展之旅,從新加坡到悉尼,從阿姆斯特丹到溫哥華,從紐約到舊金山……我沒法說出特別喜歡哪座城市,因為它們都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存在著。
問:在您的藝術作品“畫滿無數焰火的天空”中,科技方法解決了尺度問題。能否分享一下您關於藝術和科技相融合的觀點?
Q: In your art installation - “Skies Painted with Unnumbered Sparks”, technology is used to solve the scale problem. Can you share with your view on the integra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答:我抱著好奇的心態來接觸科技,將其視為表現人類的一種工具,它也幫助我實現了之前無法完成的作品。在場地調研和草圖設計後,我和工作室的工程師、建築師一起合作,將簡單的草圖轉化為三維模型,並將其放置在更大的三維場地模型里。在“畫滿無數焰火的天空”這個作品裡,我們與設計軟體公司歐特克合作,他們研發出一種定製工具,幫助我們實現模擬鑽石形狀的網並測試地心引力和風力對其產生的影響。作為藝術家能夠畫出柔軟的纖維樣式,並迅速明白它們低垂和移動的軌跡,對此我感到很興奮。這款新型電腦工具實時為我提供我所需要的反饋,幫助我做出設計改進。
“無數焰火”這個互動部分是我與藝術家亞倫·康博林合作的成果。後者帶領了谷歌數據藝術團隊。公眾可以在各自的移動設備上採用物理手勢在現實中編織燈光。科技常常因為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廣受詬病,我願意持續探索科技的創新套用,將其用在物理空間裡,達到連線人的目的。
問:關於藝術、建築、景觀,您是如何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Q: Regarding art,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how do you interpre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答:在我看來,藝術、建築、景觀是相關的元素,我們能將其運用到設計中,進而達到提升城市品質的目的。它們的共融能夠營造出更加統一的體驗,比單一元素所帶來的影響力更大。我想通過我的藝術作品帶給世界各地的人們這樣一種感受,在冰冷的建築周邊營造出柔軟的對景效果,在人們匆忙的生活里注入片刻的逗留時光。我的輕質雕塑可以直接鑲嵌在現有大樓的周邊,很容易就能與周圍的建築和景觀相契合。
問:您的事業為您帶來了什麼?幸福感?愉悅感?還是其他的什麼?
Q: You have completed many art works in past years. Could you share some stories about your career? And what does your career bring you? Happiness? Enjoyment? Or others?
答: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有所得,僅僅是獲得一些感官的體驗也好。當我在澳大利亞悉尼搭建雕塑的時候,住在那條街上的一個人推著百貨車,他上前來問我這是個什麼作品,同時分享了他的看法。或許,他在藝術博物館中會感到不舒服,但是大家都有權利走在大街上。街道就像空氣一樣,大家都可以使用。我希望我的作品也能夠像空氣一樣,是免費的、觸手可及的。他的參與對我而言是種獎勵,這給藝術作品帶來更深的含義。我關注的是與世界各地的城市居民分享藝術,使更多的人接觸藝術作品,感受藝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