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玻茸毒蛾
- 拉丁學名:Dasychira glaucozona (Collenette,1934)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 科:毒蛾科
- 亞科:古毒蛾亞科
- 屬:茸毒蛾屬
- 種:玻茸毒蛾
- 定名人:Collenette
- 年代:1934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翅展 雄31~32mm,雌40~44mm。
形態 雄蛾觸角乾墨色,混有黃褐橄欖色,櫛齒黃褐橄欖色;下唇須、頭部、胸部和腹部墨色,混有黃褐橄欖色,腹部基部具墨色背毛叢;胸部下面和腹部下面黃褐橄欖色:前足墨色,混有黃褐橄欖色,中足和後足黃褐橄欖色。前翅濃茶色(赭色)混有
褐橄欖色,在翅基部與內線間的2A脈上有一暗褐黑色縱紋;內線和外線淺黑色,從前緣至後緣具微弱鋸齒,中區散布白淺褐灰色鱗片,外觀呈淺藍色;中室末端橫脈紋黃褐橄欖色,具暗褐黑色邊;亞端線暗褐黑色,在亞端線與外緣間的R5脈與M1脈和M1脈與M2脈間具暗褐黑色縱紋;在臀角有一暗褐黑色斑,其斑的外緣邊白色;緣毛濃茶色,脈間色淺。後翅和緣毛濃茶色。前翅反面黃褐橄欖色,在中室和中室以外塗濃茶色,外線濃茶色。後翅反面黃褐橄欖色,中室末端具一濃茶色點,外線濃茶色,前翅和後翅緣毛濃茶色,翅脈末端的緣毛色淺。
雄性外生殖器 背兜寬;鉤形突短粗,其基半部兩側各有一泡狀突起,在鉤形突頂端的中部微凹陷;顎形突骨質化;基腹弧細條形;抱器瓣基半部寬,端半部窄,背側突細長,骨質化;囊形突不發達;陽莖粗壯。
本種與白紋茸毒蛾D.flavimacula相似,但本種個體較小,前翅和後翅較寬,並且前翅的內線和外線無鋸齒。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浙江(天目山),福建(將樂),廣東(汕頭),廣西(南寧),海南(尖峰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