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314.00畝(其中:田1,489.00 畝,地 3,829.00 畝),人均耕地2.63畝,主要種植水稻、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97,725.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511.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24畝,主要種植 核桃、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00.00畝,其中養殖面積6.00畝;荒山荒地4,036.00畝,其他面23,625.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 、通電、通電話、通路,無路燈。全村有352戶通自來水,有5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途100%)。有51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0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和 78.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1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16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 100%)。
該村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7.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7.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輛,拖拉機61輛,機車20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59.00畝,有效灌溉率為27%。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3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82戶。全村有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3.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0.00萬元,占總收入的59.4%;畜牧業收入45.00萬元,占總收入的14.8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25頭,肉牛3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50.00萬元,占總收入的16.5%;第二、三產業收入13.00萬元,占總收入的4.3%;工資性收入 10.00萬元,占總收入的3.3%。農民人均純收入711.00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0.7%),在省內務工0人,到省外務工10人。
人口衛生
該村至08年底有農戶516戶,共鄉村人口2024人,其中男性1066人,女性958人。其中農業人口2024人,勞動力 1378人。該村以彝族、哈尼族為主(是彝、哈尼族混居地),其中彝族837人,哈尼族202人,其他民族985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70人,參合率77.56%;享受低保298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7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93.00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140人,距離鎮中學17.00公里。目 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5人,其中小學生140人,中學生55人。
人文地理
茶馬古道之一
恩樂玻烈河橋,位於新縣城恩樂南部20公里處,玻烈河自北偏向南而來,轄玻烈村委會,建在玻烈而得名,該橋建於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73年)長14米,寬4米,高10米,受重8噸,為一孔石橋。橋頭石碑刻著一幅對聯:“造橋剩銀300兩,裝在半坡李老祖,”橋頭半坡確有不少姓李的人家曾有不少貪贓枉徒,按石碑所刻威逼姓李的人家,妄圖索回300兩銀子,未果,但也給姓李人家帶來不少災難。後來一位女畫家路過此橋,見風景甚佳,駐足作畫,畫畢題上:“造橋剩銀300兩,埋在半坡李老祖,多少過客未破迷,我畫李花將迷告,”後人們在一棵老李子樹下,挖出了300兩銀子,這個有趣的軼事,一直在民間流傳到現 在,據說此橋過去是通往東南亞的古棧道之一,是絲綢之路上的驛站。也是茶馬古道之一。因此,古時滇西南馬幫從玻烈河橋經過,也使恩樂鎮玻烈村擁有了優美的茶馬古道自然風光。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6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67.2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1454個(勞均28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38.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組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差,資金不足。。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保持糧食生產穩步增產的同時,以畜牧、烤菸發展為重點,搞活林業,大力發展核桃、茶葉等優勢產業。咖啡,成立養殖合作社;搞活養殖業。。
地圖信息
地址:普洱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