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山茶場

玳瑁山茶場

玳瑁山茶場原名大帽山茶場,後雅稱玳瑁山。它位於漳浦縣北部(舊稱二十八都),最高峰海拔794米,可遙望廈鼓風光。自宋元至明清,歷代均產茶,頗有名氣。玳瑁山茶場又以山高氣爽,景色優美,且有天湖、悟道、金仙三座佛庵而成為旅遊勝地。清末,廈門闢為通商口岸,鼓浪嶼為外國“公共租界”,僑寓廈門的德國人不以廈鼓風光為滿足,還擇址在玳瑁山建別墅,民眾稱為“番仔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玳瑁山茶場
  • 別名:大帽山茶場
  • 行政區類別:茶場
  • 所屬地區:福建漳州
  • 電話區號:0596
  • 地理位置:位於漳浦縣北部
  • 車牌代碼:閩E
  • 最高峰海拔:794米
茶場概況,各社人口姓氏,經濟概況,教育、交通、水電設施,旅遊景點,玳瑁山茶場轄屬一覽表,地理位置,

茶場概況

山間原有十幾個村莊,清末至民國初年,受土匪踐踏,多數“亡社”,至解放前夕,僅存坑仔尾、青山、後空樓三社(自然村)。許多田園荒廢。1958年開辦玳瑁山茶場,開始墾復荒廢的田園。開場時工人28人,逐步擴充到有全民所有制工人320人,並有集體所有制生產隊2隊,即是原有姓藍的坑仔尾、後空樓2社。全民所有制工人分屬7個工區,形成青山、廟後、後嶺、布袋坑、東方、悟道、天河(湖)7社。悟道、天河2社以在悟道庵和天湖庵所在地得名。其他以原來已廢的舊社名為社名。全民所有制工人來自各地,共有陳、林、王、黃、魏、甘、蔡、沈、趙、李、倪、曹、鄭、翁、邱、蘇、徐、楊、紀、何等姓。  改革開放以後,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原來集體所有制的或全民所有制的,從此沒有什麼區別。現全場共轄7個作業區,有9社(自然村):青山作業區轄青山;廟後作業區轄廟後、蔡壟;坑美作業區轄坑尾;布袋壟作業區轄布袋壟、後空樓;後嶺作業區轄後嶺;悟道作業區轄悟道;東方作業區轄東方。全場共有240戶,960人。

各社人口姓氏

坑仔尾社,原來老社,60多戶,280人,姓藍,祖原萇坑(今赤嶺鄉)。
後空樓社,原來老社,8戶,47人,多姓藍,祖源萇坑。還有王、紀2姓,祖源橫口和磁灶。
以下為原全民所有制工人聚居的村莊:
後嶺社,6戶,38人,有陳、魏、張、楊等姓。
廟後社,4戶,20多人,有何、楊等姓。
布袋坑社,7戶,40人,有陳、藍、邱等姓。
東方社,2戶,16人,有蔡、陳2姓。
青山社,108戶,400多人,姓黃,是1972年南安九都建山尾水庫的移民,共39戶,153人。
天河社,5戶,23人,姓何。
悟道社,2戶,11人,姓何,部分已遷出,戶口尚在場。

經濟概況

全場範圍95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4200畝,水田700畝,茶園1100畝,果園2500畝,林地5000畝。有茶廠一座。主要產品茶葉和水果。
三資企業有興吉林果開發有限公司

教育、交通、水電設施

完全國小一所,6班,學生73人,教師6人。
公路一條16公里,一邊通赤嶺鄉,一邊通龍海市白水鎮。
有兩級水電站一座,裝機容量80千瓦。

旅遊景點

悟道岩 始建於元至正年間,創建者蔡逢甲,蔡坑人,南宋鹹淳四年進士,宋亡後建此庵隱居。明、清兩次重修,後坍廢,近重建一新。
天湖庵(今稱天河寺) 始建於明成化十年,嘉靖十五年重建。  奇石山,山上多奇石,有風動石、寶珠石,大笨石、雞公石、熬酒桶石、四蛙石等。
楊廣寨 從前鄉人建以防盜的山寨,附會上“楊文廣平閩”故事,稱楊廣寨。

玳瑁山茶場轄屬一覽表

作業區 所轄自然村或居民點
青山作業區 青山
廟後作業區 廟後、蔡壟
坑美作業區 坑尾
布袋坑作業區 布袋坑、後空樓
後嶺作業區 後嶺
天河作業區 天河(湖)
悟道作業區 悟道
東方作業區 東方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