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濟

王鴻濟

王鴻濟先生 1949年8月出生於上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石景山書協副主席、首鋼書協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鴻濟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49年8月
  • 職務: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簡介,王鴻濟近影,藝術風格,藝術成就,媒體訪問,

簡介

王鴻濟先生 1949年8月出生於上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石景山書協副主席、首鋼書協主席。
王鴻濟
1969年從上海插隊到酒泉農村,1970年分配到冶金工業部第十一冶,1973年進北京首都鋼鐵公司。先後在首鋼日報和企業改革與管理雜誌任記者、編輯。2003—2013年受聘於故宮經營管理處。
王鴻濟先生受家族影響,4歲即識字描紅,幼年就顯現出寫字的天賦,上學時在校內外已享有善書的稱譽。17歲時,經書友推薦學習沈尹默(上海20世紀傑出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名詩人、學者)的書法。從此便長年鑽研沈尹默的書法理論,潛心研習沈尹默的用筆方法,同時廣涉博覽古今名碑法帖,數十年勤奮實踐。在故宮十年中,目睹了大量的古代書畫真跡,又日日臨池數百上千字。如今已形成了自家風貌,取得了書法藝術上的豐碩成果。

王鴻濟近影

王鴻濟,男,1949年8月生於上海。曾任《首鋼日報》攝影記者美術編輯、《企業改革與管理》雜誌美編室主任等職務。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石景山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首鋼書法家協會主席。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獲獎。1986年獲全國電視書法大賽獲二等獎;1995年作品入選全國第六屆書法篆刻展。為岳陽樓、太白山等名勝題字被收藏。多次參加日本東京書法交流展,作品被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及東南亞等國家地區的友人收藏。有作品收入《書法大觀》、《張大千誕辰百年華人書畫名家精品集》、《北京書法年鑑》等十餘部作品集及在《人民日報》等多家報刊發表。個人傳略入編《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20世紀中韓書法家作品精鑒》、《中國現代美術通鑑》、《中國大文化英才辭典》、《世界名人錄》、《中華優秀人物大典》等典籍。
王鴻濟
感慨:少年亂塗鴉
和許多書法家小時候喜歡書法的經歷相似,王鴻濟4歲就愛上了寫字。在他的記憶里,當時那個連漢字還沒有認識多少的他,只覺的字神奇。這種“神奇”源於舅爺特殊的教他識字方法。舅爺是老讀書人,知道學好寫字的重要。他寓教於樂,喜歡把寫好的字卡片拿在手裡,或裝在袖筒里,逗王鴻濟,猜對了獎勵,猜錯了就不帶出去玩。日久天長,見王鴻濟對漢字有了興趣,又鼓勵他開始寫字。“善書者不擇筆”,小時候的王鴻濟還不懂“擇筆”的道理,只是憑著喜歡,鉛筆、鋼筆、粉筆、木棍„„拿起來就塗畫。他也“不擇紙”,牆壁、門板也成了他塗鴉的好地方,興趣來時,鄰居家的牆和門板也成了寫寫畫畫的“紙”,以致招來提著水桶給人家擦洗門板的體罰。好在王鴻濟從進入國小到中學,寫大字都是班裡最好的。在讀國小六年級時的一次學校書法比賽中王鴻濟獲得第一名,他用行動為自己過去的胡抹亂畫“正名”。 進入中學,王鴻濟向塗鴉年華揮手作別。這不單因為年齡漸大懂事了,更重要的是學校有他可以盡情塗抹的陣地。他愛寫愛畫有名,學校辦黑板報、牆報都慕名找他。久而久之,這成了他學習課程之外的另一門“功課”。1965 年,王鴻濟考入上海商業學校。文化大革命開始,停課鬧革命,對運動不感興趣的王鴻濟的“功課”不但沒停,而且加重了,學校畫大宣傳牌子的重任都落在他的肩上。這是他的愛好,是很好的實踐機會,他畫得很認真。學校的宣傳畫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反響,周邊的工廠也慕名找來,最後與校方達成協定,王鴻濟給他們畫宣傳畫,他們給學校派四位木工師傅修理課桌椅。
自信:不改初衷愛
這個時候畫宣傳畫出名的王鴻濟,也愛上了攝影。但是對書法的熱愛初衷不改,開始大量臨帖。在王鴻濟看來,不廣采博臨,就談不上學習書法。王鴻濟下課或星期日,沒有學習字畫課程的時候,時間都打發在南京路的朵雲軒、福州路的古籍書店裡,在那裡觀看字畫。王鴻濟得知上海畫院門前的大批判專欄新換內容,字寫得相當好,就借來腳踏車,從學校所在地閘北出發,騎車40分鐘來到汾陽路的畫院參觀。他不關心內容,只欣賞字,領悟前輩大家們的書寫風采。1970年8月,王鴻濟結束10個月的下鄉插隊生活,招工進入冶金工業部的一個建築單位工作當翻砂工。當時的單位基地在大西北,正在回響毛主席的加強三線建設號召,千軍萬馬,餐風飲露,大幹快上,建設一個冶煉廠。單位是民兵連編制,王鴻濟所在的排安排在兩棟給家屬蓋的平房裡,四人一個房間。排長看見王鴻濟行李包上別著字帖,皺了皺眉頭領著他走進一個小套間,說:“這裡只能住一個人,看你是個愛學習的人,看書寫字方便些。”王鴻濟幸運有了自己的空間。從此下班以後,別人打牌、下棋、聊天,王鴻濟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只臨古人帖。王鴻濟很感激那個小房子和那段時光,“兩年多時間基本就是臨帖,現在吃的老本是那時下的工夫”。
1973年,王鴻濟隨單位集體調動來到北京首鋼工作那年,王鴻濟就被單位調到辦公室做事務員工作。培養他學財務,老會計給了他兩本成本核算用的材料價目單讓他熟悉,不到兩個星期,一紙調令下來,調到公司工會做美工。工會主席車汝進是發現王鴻濟的伯樂,一次,幾個人閒聊中他對王鴻濟說:“我早就盯上你了,只是等待定員編制。”在場的一位女士對車伯樂不屑一顧,說:“你盯上了,還會有被你大的官盯上呢,王鴻濟肯定在你這裡呆不長!”果然不出這位女士所料,1976年,王鴻濟調到上一級公司工會做美工。1979年8月,調到《首鋼日報》(前身《首鋼報》)做攝影記者兼美術編輯。探析王鴻濟工作上的一路陽光“三級跳”,還是得益於他的書法。不過,王鴻濟為人低調,樸實無華,說自己很普通:“大概是在工地寫標語、畫宣傳畫、拍照,人家看上了!”
感恩:難忘引路人
王鴻濟談及在藝術道路上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的幾位書畫家攝影家,心懷感激。
一位是著名書法家沈尹墨的關門弟子陳梅璋。王鴻濟到了真正志於書法的年齡,正好趕上文化大革命,教書法的老師不敢開門授課,書店裡連本像樣的字帖也買不到。經人介紹,王鴻濟與陳梅璋相識,成為書法好友。在陳梅璋那裡看了很多沈尹默的墨跡。他們切磋沈尹默的五字執筆法、中鋒用筆等書法理論。王鴻濟插隊及參加工作那一段時間臨習的是沈尹默的楷書,帖是從陳梅璋那裡借來複印的,可見他當時對沈尹默的專注。沈尹默是那個時代、直至今天書法界公認的師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最得神髓的一位,學好沈書這就意味著為他日後走近“二王”鋪平了道路。現 在,行家評王鴻濟的書法,都說他學書的路子正,就是指他入門的路子對。
另一位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美術編輯范志民。進入中學的王鴻濟,經常為班級換板報牆報,他的藝術天賦引起班主任王叔民的注意。一次,王叔民老師把王鴻濟找到她辦公室說:“我看你挺愛畫畫的,給你找一位老師。”這是王鴻濟求之不得的事情,他當即滿口答應。一個周末下午放學後,王叔民老師叫王鴻濟跟她去見范老師。當王鴻濟知道範老師是班主任的愛人,十分感激。范老師的中國畫傳統功底深厚,教學有方,每次上課都是用王鴻濟的習作來分析,講解繪畫基本知識。這樣一來,王鴻濟要想聽到老師新的講述,就必須交作業,逼著他多畫,苦練基本功。王鴻濟跟隨范老師學習三年,按老師的指導,他從臨摹起步,從工筆人物和山水入手,還讓他讀中國畫史,為日後的繼續深造打下了堅實基礎。 王鴻濟進入上海商業學校學習期間,由於畫學校交給的宣傳畫,受到美術攝影老師周熙文重視。周老師為王鴻濟開小灶,單獨授課,講色彩,講油畫基本畫法。從周老師那裡,王鴻濟知道了歐洲早期的列賓等一批著名畫家和他們的經典作品,眼界大為開闊。 王鴻濟的攝影“童子功”是跟隨在上海市糧食局當幹部的表哥馬建華練就的。表哥像現 在的攝影發燒友,每月的工資都投到了他的攝影事業中。他有相機、有自己的暗房和沖洗設備。他愛帶著王鴻濟玩,因為王鴻濟細心,能給他打下手,有時外出拍攝時,出的點子比他高。 王鴻濟感念這幾位領路人,他說:“走出學校門下鄉插隊、從工人到美工、從《首鋼日報》攝影記者美術編輯到《企業改革與管理》美編室主任„„一路走來,如果沒有他們,也許就沒有這一 另一位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美術編輯范志民。進入中學的王鴻濟,經常為班級換板報牆報,他的藝術天賦引起班主任王叔民的注意。一次,王叔民老師把王鴻濟找到她辦公室說:“我看你挺愛畫畫的,給你找一位老師。”這是王鴻濟求之不得的事情,他當即滿口答應。一個周末下午放學後,王叔民老師叫王鴻濟跟她去見范老師。當王鴻濟知道範老師是班主任的愛人,十分感激。范老師的中國畫傳統功底深厚,教學有方,每次上課都是用王鴻濟的習作來分析,講解繪畫基本知識。這樣一來,王鴻濟要想聽到老師新的講述,就必須交作業,逼著他多畫,苦練基本功。王鴻濟跟隨范老師學習三年,按老師的指導,他從臨摹起步,從工筆人物和山水入手,還讓他讀中國畫史,為日後的繼續深造打下了堅實基礎。 王鴻濟進入上海商業學校學習期間,由於畫學校交給的宣傳畫,受到美術攝影老師周熙文重視。周老師為王鴻濟開小灶,單獨授課,講色彩,講油畫基本畫法。從周老師那裡,王鴻濟知道了歐洲早期的列賓等一批著名畫家和他們的經典作品,眼界大為開闊。 王鴻濟的攝影“童子功”是跟隨在上海市糧食局當幹部的表哥馬建華練就的。表哥像現 在的攝影發燒友,每月的工資都投到了他的攝影事業中。他有相機、有自己的暗房和沖洗設備。他愛帶著王鴻濟玩,因為王鴻濟細心,能給他打下手,有時外出拍攝時,出的點子比他高。 王鴻濟感念這幾位領路人,他說:“走出學校門下鄉插隊、從工人到美工、從《首鋼日報》攝影記者美術編輯到《企業改革與管理》美編室主任„„一路走來,如果沒有他們,也許就沒有這一切。”
探求:書道路漫漫 十年磨一劍。
1984年王鴻濟在同事的鼓勵下,參加北京市首屆“振興中華”書法比賽,獲三等獎;1985年,參加北京市“新新杯”書法比賽,獲二等獎;1986年全國電視書法大賽,王鴻濟精心準備了一幅四尺整張行書作品參賽,獲二等獎。王鴻濟應邀到現場領獎,面對攝像鏡頭,他結合自己獲獎作品,闡釋了學習書法繼承傳統與創新的關係。王鴻濟沒有想到他的即席感言通過中央電視台播出,造成廣泛影響,來信、來電話和登門求教、索字的不斷。 參展貴在參與,貴在交流,王鴻濟以平和的心態,有自己的參賽目標,即下一件參賽作品必須比上一次的有變化、有提高。1995年他入選最具權威的“全國第六屆書法篆刻展覽”的一幅楷書中堂,便是他鑽研書藝堅持走傳統出新的路子的見證。一位同道觀後寫信與他交流,信中這樣評價:“通觀全篇,真力彌滿,一氣呵成。雖以碑體為之而不失帖之典雅。筆法熔鑄魏志唐碑、‘二王’而渾化無痕。體態瀟灑大方,剛中帶柔,平中見奇。線條溫潤疏朗,沉著痛快,褪去了單純習碑者筆下常見的火氣,尤為難得„„” 王鴻濟研習書法,倡導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講究專精與博涉結合。他認為先專精一家,然後對各家縱覽博涉,自然眼界漸寬,眼光提高,腕底生風。他上溯漢魏刻石,下涉宋元明清,從漢碑的雄渾樸茂,墓誌的精勁挺秀,到褚河南的俊逸,米南宮的瀟灑,隸、楷、行、草諸體,無所不臨。在臨習方法上,他是設定目標,步步為營,有的放矢,各個擊破。例如,為打破沈字結構拘束之形,臨習米南宮,以得其俊逸之姿;針對用筆時露輕滑之習,臨習漢碑,以取其樸厚之氣。在臨習之中,有新的領悟,新的發現,果斷地消化吸收,融入自己創作之中。有同道說,觀王鴻濟書法,每一件作品都有新發現、新變化。他用自己的實踐告訴年輕的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很枯燥,要耐得住寂寞,這裡沒有什麼捷徑,堅持臨帖、思考,創作才有可能出新。

藝術風格

王鴻濟先生的書法藝術風格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雄、厚、雅。
雄:這一特徵的形成首先得益於王先生多年來對漢碑和北碑的潛心研習。他的書法雄深穩健、如老羆當道,可以說是他消化《張遷碑》、《衡方碑》以及《張猛龍碑》、《張黑女墓誌》、《龍門二十品》等碑誌的成果,他取法先賢、向古賢看齊,以及不趕潮頭、不染時風、不與時人爭高下的胸襟氣度。
厚:如果說王先生書法的“雄”體現出象綿裹針那樣內蘊的力感,那么“厚”則體現出一種入木三分的深度。他的融魏碑、墓誌、“二王”筆法於一體的楷書,抑或代表其基本風貌的行書,甚至章草,無不給人以渾厚華滋、墨韻氤氳的感受。王先生亦善用濃墨,且濃而能活,體現出他深厚的書法功底和以古為尚、以古為新,這也正是被人深為折服之處。
雅:如果說“雄”和“厚”是王先生自覺的美學追求,那么他書法作品中流露出的儒雅氣質則純粹出自本性,這一特徵在他具有代表性的行書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體現出他書法藝術追求的高度,並已得到同道的認可。王先生其行書初從沈尹默入手求得帖學筆法,繼以“二王”為宗、米芾為體,臨習作品數量之大、所下功夫之深絕非常人所能及。平時鑽研書法理論和古典文學,不輟寒暑。故每每信手寫來,筆情墨趣皆合古法。如此說來王先生數十年來立定腳跟、心無旁騖,在書法上取得的輝煌成就也就在所必然了。

藝術成就

1984.5 北京市振興中華書法比賽(三等獎)
1985.9 北京市新新杯書法比賽(二等獎)
1986.4 全國首屆電視書法比賽(二等獎)
1991.7 慶祝中國共產黨誕生70周年書法展(二等獎)
1992.5 北京首屆機關文化藝術大賽(書法優秀獎)
1993.11 北京秘書工作者書畫大賽(書法一等獎)
1995.12 全國第六屆書法篆刻展
1996.6 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60周年書法展
1997.8 全國職工書法作品展(二等獎)
1997.10 北京石景山-日本東京墨田書法展
1997.12 北京第二屆臨摹碑帖書法展(優秀獎)
1998.12 紀念改革開放二十周年全國產業系統書法藝術展
1999.5 紀念張大千誕辰100周年華人書畫名家精品展
2000.2 北京石景山-日本東京墨田、板橋書法展
2003.4 第一屆首都新僑鄉書法展(一等獎)
2004.9 京津滬渝-中國四直轄市書法交流展
2005.11 首屆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優秀作品獎)
2011.9 北京第十五屆書法篆刻精品展
2012.4 赴中國駐日本長崎領事館中日書法交流
2012.10 第四屆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
2013.9 舉辦“鐵色記憶”王鴻濟書法展
出版發行《“鐵色記憶”王鴻濟書法展作品集》

媒體訪問

“談及書法,主要是“用筆和結構”的藝術”,王鴻濟在接受海外網採訪時如是說。王鴻濟,自幼喜好書道,在他的認知里:書就是書寫,法就是約束書的準則和法度。書法強調用筆和文字結構,有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
在書法一途,王鴻濟主要是通過自學、臨帖,將書法作為了自己一生的“愛好”。不過,不能否認王鴻濟是有師承的,對上海老一輩書法大家備受推崇,如:沈尹默、白蕉、潘伯鷹、胡問遂、任政、翁開運等。在書道上,王鴻濟主要借鑑沈尹默的“筆筆中鋒”力透紙背,字則如行雲流水、敦厚、大氣。由當代追溯,宋代米芾的“無垂不縮,無往不復”濃縮了對書法用筆一道的總結和品評精華,明代書法大家董其昌評價這用筆八字為“此八次真言,無等之咒也”。王鴻濟的字均能尋出“筆筆中鋒、無往不復”的影子。
王鴻濟品評稱,書法是點畫藝術。漢字的點畫不同於簡單的線條和畫道道。書寫的過程中,講究藏頭護尾,逆入平出,中鋒用筆,通過體按起伏,不斷調整筆的鋒毫,使筆鋒保持在點畫的中間運行,這樣的點畫能體現出力度感、立體感、有質量和韻味,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字如人,也有人品、學養和技巧在裡面。簡單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不圖名、不圖利。做事不求揚名,付出不圖回報,自然人品好。這樣做事才能專一,專一自然能潛心學習,不斷探索,通過日積月累學養自然水到渠成。常年潛心一二事,技和藝自然精了。“名”和“利”最容易讓人分心,追名逐利肯定心浮氣躁,鑽營跟風做事就不能踏實,時間自然而然就在無意識中荒廢掉了。
對文字,王鴻濟是深有感觸的,文字是千年的傳承,不但有記錄歷史的作用而且是文化的承襲。在文字的演變中認識歷史,了解歷史的演變。他追憶說,解放初期,為了推行“掃盲班”,把文字簡化了,簡化的字大多是參照古時的行書與草書,沒有原字和簡化字的比照,造成了現代字的“無法追溯”,嚴重點說割裂了文字歷史和傳承。在進入硬筆和計算機時代,書法的實用性減退的明顯,給文化的傳統和傳承帶來了衝擊。提筆忘字,或不辨字成了常態,這對我國的文化產業尤其書道的發展是不利的。
書法中的“法”要有千年演變來的約定俗成,可有創新但不能隨意打破,打破了就不是中國書法,容易使書法誤入“地攤”品。學習書法,只有向前人學,從古代碑刻遺蹟、簡扎墨跡中探尋。臨習古人的碑帖是學習和傳承中國書法的唯一途徑和不二法門。王鴻濟強調,“畫,是師造化;書,師古人。”是有道理的。臨帖臨的越多,臨的越深,臨的越廣才能真正接近和得到書法的神髓。創新是歷史的必然,但創新不等於簡單的改頭換面,它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沉澱才能實現。時下的“創新”可謂時髦,穿的藝術范,留鬍子,綁辮子,由皮毛妄稱大家的“偽”大家太多了。剛學點皮毛就自詡“創新”,到頭來什麼都不是。
港澳台乃至日本在書道上的“專、精”做的就很好,對文字很是尊重,大家們做到了術業專攻的境界。並且傳承了古字文化,古時的用筆方法。這與走江湖、擺地攤的鑽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我們對待書道大多欠缺的是敬畏和尊重之心。
中國幹部網(吳國丹) 2014年4月2日,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首鋼書協主席王鴻濟,在中國幹部書畫研究院副院長谷忠仁,首鋼職工美術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首鋼總公司老幹部活動中心教師劉俊生陪同下,到中國幹部書畫研究院調研指導工作。
中國幹部書畫研究院副總編輯張志檢首先向王鴻濟轉達院長張衛功的問候,匯報了書畫研究院近一年的工作情況,並詳細說明書畫院的建設和省級書畫分院的整體發展,對書畫研究院的網站建設做了詳細說明。
王鴻濟強調:中國幹部書畫研究院要始終堅持“雙百方針”、“二為”方向,注重開展書畫藝術的學術研究,努力發展書畫創新模式,弘揚書畫國粹、促進書畫交流、繁榮藝術創作,帶動書畫藝術深入基層。用實際行動為書畫家服務。
中國幹部書畫研究院副總編輯張志檢向王鴻濟談到中國幹部書畫院院長張衛功,從春節過後一直忙於書畫院發展,王鴻濟非常關心張衛功院長一定要勞逸結合,保重身體。只有好的身體才能更好的為書畫藝術服務,為書畫藝術家服務。聽到書畫院院長年輕有活力,王鴻濟高興的說:“需要這樣的年輕實幹院長。中國幹部書畫院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吳東風也做了詳細匯報。
王鴻濟指出:書畫院就需要這樣的實幹院長,一定能夠帶動書畫藝術家更好的人民服務。一定要腳踏實地,把中國的書畫藝術發揚光大。用實際行動為書畫家服務。同時要書畫藝術研究、提高書畫家創作水平, “學術、創作、服務”是目 前支撐書畫院發展的三足鼎。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
中國幹部書畫研究院采編中心編輯部主任吳國丹參加。
人云“寫一輩子字,臨一輩子帖”,鴻濟深諳此道。近十多年裡,他再拓寬臨寫的範圍,行書取法米芾、王鐸、集王聖教序等,楷書多以六朝北碑為主,漢隸選臨石門頌、張遷、禮器,西狹頌等近十種,草書諸如皇象急就章,出師頌及二王父子、孫過庭書譜等,除了完成索字應酬外,只要動筆就是臨帖,日重年復,不敢懈怠。在學書的過程中,他常以書友的兩句話告誡自己,一句是“不要輕易否定別人”,對待別人的作品和成果要認真,或許有的東西是自己還沒認識到的;另一句話是“不與時人論短長,要與古人爭高低”。這樣才能遠離紛爭,平和待人,踏踏實實地去做自己的功夫。在鴻濟看來,做人和學書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過硬的技術和豐富的技法是書法的生命
理論指導實踐”,為了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鴻濟伏案臨帖之餘,對書法理論下過一番功夫。他認為中國的書法,點畫用筆是有法度的,王羲之書法的“如錐畫沙”、“如印印泥”,顏真卿的“屋漏痕”、“折釵股”皆比喻中鋒用筆,這是基本的。元趙孟頫的名言:“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還在跋蘭亭序中說:“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也就是說書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用筆二是結構,書法以用筆為第一要點,用筆的方法當以中鋒為主。
中國書法除了實用性,而且還具有藝術性。字的點畫要有變化,不是平臥在紙面上,而要呈現出動勢,才能有 “戈戟銛銳可畏,物象生動可奇”的神采。書法是藝術,也是一門技術,世界上任何一門藝術都需要有技術作為支撐,如果沒有過硬的技術和豐富的技法,這門藝術就沒有了生命,當然也絕難久遠。
讓人回味的是,隨著幾十年來書寫工具的改革,鉛筆、鋼筆、原子筆代替了傳統的毛筆,特別是計算機時代到來,逐步實現了無紙化辦公,連用筆寫字的機會都少了,書法家當然也少了,但冠以“中國”“全國”、“國際”、“世界”的書法團體多了,有些人學些書法的毛皮,便自詡為“某某家”,一味尋功求利。面對這種現象,鴻濟持有一顆平常心。他以為,自古以來,學書本是學者的餘事,由於印刷術的發展,以寫字謀生的人畢竟是少數,當今更是如此。現代人大都忙於事業,即便愛好書法也是業餘。如同釣魚,其實愛好垂釣的人,並不在乎魚,而在於享受臨水展絲的趣味,把玩持桿運漂的釣技,體會默默期待中的清靜,玩兒的是心態,是樂趣。臨池學書更是這樣,當你徜徉在古帖墨香中,捉筆對帖,展紙濡墨,感受著提按使轉有節奏的起伏,沉浸於輕重徐疾那靜謐的律動,其中的妙處,不到此境是無法體會的。
採訪結束時,鴻濟頗為感慨地說,書法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我們要學習她,愛護她,傳承發揚她,而不要玷污她。書法創新是時代的需要,但創新沒有捷徑,需要一代代人腳踏實地去探索,首先對傳統書法的認識要精深,技藝要精湛,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才有可能醞釀成一次質的飛躍,方能產生具有時代風格的書法經典和書法大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