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下轄村,明永樂年間,田姓在此建村,後因傳染病人口大部分死亡,幾近村滅。一王姓遷來居住,建起土樓,且漸富,遂改名王富樓,又演變成王鳳樓。
另有一傳說:明萬曆年間,有山西省一落第之士王友才,攜全家來此居住,夜間忽然一隻鳳凰飛來棲於樹上,霞光萬丈,周圍樹上百鳥朝鳳,鶯歌燕舞。
稍頃,鳳凰飛走,百鳥停鳴,一切歸於寂靜。王友才大為驚喜,認為是吉祥喜慶之兆,遂改村名為王鳳樓,寓“鳳棲王樓”之意。其妻先後生二女,起名大鳳、小鳳。王姓繁衍生息,漸成一大村。
喜慶節日,村莊異常熱鬧,舞龍來慶賀。龍是用竹、木、布造形,彩繪製作,九節或十一節為一條龍,一鼓一鑼一鈸伴奏。動作有反肚、翻滾、追珠等。仿佛在波濤壯闊海里翻騰,活龍活現。夜間裝上蠟燭,龍眼熠熠發光。有的口吐星火,稱舞火龍。透過鞭炮爆響,硝煙瀰漫,龍如在雲霧中飛騰,五彩繽紛,極為壯觀。
習俗
謝神
居民除了信天主教、基督教者外,大多有在農曆正月向神靈祈福許願,並在年尾酬謝神恩的習俗。農曆10~12月中旬,每村每社每戶都擇吉日、備盛禮拜祭神靈。特別是整個村許願的,拜祭禮儀更為隆重。通常是演戲(包括皮影戲)、大鑼鼓、八音班、紙龍袍冠履、全豬全羊、大雅裸……特殊的祭禮有上刀梯、燒焰火,還有十年一祭的打火醮。擇要敘述如下。
第一、上刀梯
新中國建立前各個大鄉(5000人以上)多有此拜祭活動。即在晚造已收割的田埕上平整一片十多平方米的地基,上面鋪上由兩塊拼成的長約4米、寬2米、厚5米的硬木,再放上兩個特製的大龍船缶缽,每個直徑一米多,口下底上。缽上各豎起一根可以製作包帆船桅桿的大杉木,長約20米。再用麻繩將磨得明晃晃的刀的兩端縛在青竹片上,成一竹刀梯,寬約70公分,刀的間隔約20公分。然後將這竹刀梯固定在兩根大杉木上,每把刀都貼上神符,這樣刀梯就初具模型了。再用兩根大青竹(留竹尾)縛在刀梯頂端,並用麻繩縛成索梯狀,索梯四層,每層約0.5米。四周用長繩固定,並用木樁谷笪圍起來,只留一小門,這就是刀梯了。到了吉日,由同身(即神、人同身,巫師)拜祭。同身綠衣紅褲,頭扎紅巾,身背銅釘球,赤足,先在廟中拜祭,並表演各種動作,有護法點燃紙條,口念咒語在旁服侍。同身口中念念有詞,一會,即甩銅球開路,手持燃香,跑到刀梯下,將香咬在嘴裡,手攀足蹬,直上刀梯,在刀梯盡頭拜祭,將香插在備好的竹香爐中。表演動作後,又上索梯,鑽來鑽去,有的還在索梯上翻筋斗。這就是祭天。拜祭完畢,同身下刀梯回廟,算是完成一個程式。每天兩次,一直拜了三四天才結束。善眾圍觀的有時上萬人。
第二、燒焰火
這種活動是在特大的慶典上才舉辦的。惠來燒的焰火與外地的不同。此種焰火的單位稱棚,一棚中分若干鼎,就像一幕戲分成幾場一樣。首先需選一相當空曠的場地,中間豎上一根長木柱,上面掛著若干個長圓筒形的東西,好像捲起來的大草蓆。每筒叫一鼎。放燒的時間多選沒月黑夜晚10時左右。經各項拜祭活動結束後,由村中主持人點燃導火線,只見夜空中噴射出一串耀眼的火花。不久,一個圓筒接上火,唰的一聲擴展成一幅長方形的圖案。以閃爍的火線為線條,勾勒出各種各樣的形象。有的是一幢宏偉的洋樓,窗戶以一個嘩嘩轉動的“火風車”來表示,紅黃藍白綠,色彩斑斕,有的是一個農民在田間戽水,那表示水流的火花,隨著農民動作有節奏地噴射。有的是一個婦女在推磨挨豆腐,隨著那女人一伸一縮的手勢,表示豆漿的火花四處噴射。有魚躍,有鳥飛,有虎,有獅,這樣一鼎接一鼎的燒,每鼎5分鐘左右。最後的壓軸戲是放下一條火龍,頭、身、尾都在晃動,雙眼是極好看的小火風車。擺動一番之後,轟的一聲,一個火球從龍口電吐出來,那熠熠生輝的五彩火球直竄高空,照得四周透亮,人形俱可辨認。霎時火球墜落,龍吐珠至此演示完畢,整棚焰火算是燒完了,接著是成千上萬觀眾的歡呼喝彩聲,與主持人放鞭炮的畢畢剝剝的聲音。
第三、打火醮
那是全縣十年一祭的盛大慶典,常在縣城舉行,旨在祈求神靈不讓火災降臨。突出的景點是在城隍廟前搭建一座華麗宏偉的醮棚,夜晚亮起千百盞燈火,有點輝煌若仙境的境界。其他活動有:在大街上罩上白布,街旁接連懸掛燈屏人仔;每個社頭都要演戲;有時還邀藝人作特殊表演。較有特色的是演奏倒吊嗩吶。即表演者用雙腳掛於一橫桿上,頭部向下,同時吹奏大小不等的三把嗩吶。即鼻孔插兩把,口銜一把,吹奏出不同音色的優美旋律。 此外,在迎神送神活動中,為了顯示神有靈,由同身作各種,驚險表演。如走火城(即同身在一片燒紅的木炭上面行走),咬犁頭(即同身口咬燒紅的犁頭),竹籃請水、坐刀轎、臥釘床等,使祭神活動增加熱鬧、神秘氣氛。
地理位置
郵政編碼
2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