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8年,王靜康出生於河北省秦皇島市。
1955年,考入天津大學化工系。
1965年,研究生畢業於天津大學。先後在貴州工學院、天津紡織工學院、天津大學任教。
1980年,調入天津大學工作至今。1980年,天津大學化工系接受了國家有關部門“青海鹽湖鉀鹽生產系統工程研究”項目,王靜康等一批40歲左右的中青年教師投入到科技攻關中。經過幾年的艱難探索,王靜康他們不僅完成了這個攻關項目,而且鍛鍊和造就了天津大學結晶中心這個堅強的團隊。
1998年,主持國際工業結晶會議。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她的攻關成果三次被列入國家重大 科技成果推廣計畫,完成工程項目46項,為大型化工、醫藥企業重點工程設計建成16條新型工業結晶生產線,新增產值8.8億元、利稅1.2億元。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已推薦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共獲國家及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8項。創建原國家科委第一個國家工業結晶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及國家醫藥管理局天津大學醫藥結晶工程研究中心。
從1980年參與完成01號國家“六五”攻關項目――――“青海鹽湖鉀鹽生產系統工程研究”開始,王靜康始終帶領她的團隊戰鬥在國家重點攻關項目的第一線。為了使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王靜康經常深入工廠一線。在為哈爾濱製藥廠進行技術調試時,為了解決技術難題,王靜康帶領她的團隊在廠里一呆就是十幾個小時,埋頭苦幹,直到成功。
從“六五”到“十二五”,王靜康和她的團隊著眼國家需要,承擔多項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及支撐計畫項目,每次都提前圓滿完成。她帶領團隊用自主創新技術,設計建成100餘條具有領先水平的新型工業結晶生產線。完成國家及省部級有關醫藥、材料、生化、化肥等重點項目百餘項,成果產業轉化均一次成功。據不完全統計,產業化項目為國家年平均新增產值12.3億元、新增利稅2.6億元。
從1980年承擔國家01號“六五”科技攻關項目“青海鹽湖鉀鹽生產系統工程研究”,到以後的“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再到目前正在開展的“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寮國鉀鎂鹽礦資源生態利用系統工程”
科研上的成就,使王靜康獲得了很多榮譽: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發明獎。王教授致力於化工結晶科技領域的研究及其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工作。她開發了工業結晶系統工程集成理論與設計新方法,發明了熔融液膜結晶、精餾結晶及反應結晶等耦合結晶新型裝置與技術,發展了新型工業結晶器模擬放大的流體力學準則,建立了放大模型及其計算機輔助過程控制多變參數的新策略,完成了結晶器10000倍以上的工程放大以及計算機控制系統。她出色地完成了5項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及成果的轉化,為大型化工醫藥企業建成了20條新型工業結晶生產線,新增年效益在億元以上。其科技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1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等部委級以上8項獎勵。曾主持1998年國際工業結晶會議。2002年獲得我國首屆“新世紀巾幗發明家”的殊榮。
1955年進入天津大學化工系學習開始,她的人生就與化學工程工業結晶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青海鹽湖擁有豐富的鉀鹽資源,但由於沒有成熟的開發技術,這些資源一直無法得到利用。而掌握了核心技術的國外公司卻壟斷市場,對方竟開出數百億元的天價。1980年,他的老師張遠謀教授親赴青海,承擔了“01”號“青海鹽湖鉀鹽生產系統工程研究”攻關項目,王靜康作為攻關團隊主要成員,在張教授領導下經過不懈努力,他們成功地完成了這個國家“六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在那五年日日夜夜的攻關過程中,也開始培養和鍛鍊出了一支面向國家產業第一線的高校化工攻關的國家級團隊。
化工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基礎,在20世紀末有一些人認為化工是一切污染的源頭,化工不是高新技術,化工的發展前景沒有其他專業的發展前景更寬廣,在21世紀化工將走向末路……。王靜康認為,這完全是錯誤的推論。
據國際科技界的報導,美國和歐洲等國在20世紀末期組織了很多的專家,研究各種專業和產業發展的趨勢,研究之後得出結論:化學工業作為基礎和支撐工業,21世紀還將而且是必須強勢發展,如果化工不發展,其他高科技就無從談起。2003年美國還出版了《21世紀化學與化工發展戰略報告》——其題目為“超越分子前沿—化學與化學工程面臨的挑戰”,展示了化學和工程的融合前景,認為化工作為21世紀發展的基礎產業,必將獲得長足的發展。
國際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20世紀以來,美國牢牢占據了世界化工產業的重要地位,美國的化學工業GDP占世界化學工業GDP的30%,歐共體占據了世界化學工業GDP的37%左右。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化學工業在世界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王靜康深情地說,我為能夠在如此重要的學術領域裡面工作,能夠針對我們國家經濟建設的基礎產業需求開展研發工作,為國家的長遠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而感到驕傲和幸福。
科技攻關 有苦也有樂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王靜康不辜負老師們的囑託,帶領她的團隊又連續承擔並出色完成了國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一系列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現在正承擔著“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項目。
給王靜康留下深刻印象並引以為自豪的是,她和她的團隊完成了“八五”期間的攻關項目“青黴素工業結晶的新技術與產業化研究”。“國家交給我們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因為這是關係到民生的國家急需解決的課題。”王靜康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青黴素是中國治療疾病的主要藥物,但當時受製藥技術水平限制,青黴素灌裝定量不準,純度不夠,嚴重影響了使用。
“我們接到這個攻關項目的時候也非常興奮,這是國家對我們團隊的重視和信任啊。” 雖說“八五”攻關是5年計畫,但國家有關部門要求這個項目力爭在兩三年內完成,其項目完成的硬指標是必須完成研發成果大規模的產業轉化,產業化成功國家才驗收。作為項目負責人,王靜康簽署了攻關契約,對國家要負有法律上的責任。當時王靜康和她的團隊下定決心,攻克難關。作為國家級攻關團隊,他們相信只要艱苦奮鬥就會成功。因為他們此前已有完成兩個國家重點攻關項目的實踐經驗,曾經針對不同領域的結晶過程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均取得了由小試研究直至中試成功的成果。
“我們的目標是必須保證產業化一次成功,為此我們堅持校訓——以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態度嚴格要求,對於我們來說一次實驗成功不算成功,只有20次以上重複數據才為可取。為了和時間賽跑爭取早日成功,我們沒有寒暑假和春節,試驗工作必須全神貫注,條件亦較艱苦。”
最後在進行正式產業化開車的時候,只能成功不許失敗是他們牢記的座右銘,王靜康和她的團隊成員晝夜堅守在現場,當時大家即興奮又緊張,都不敢離開生產車間,餓了就吃速食麵,直到最後的檢查結果出來,發現不僅晶體質量合格,還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大家非常開心,才都感到完成任務的快樂!
這個項目攻關成功之後,在該行業推廣面超過90%,使中國青黴素的產能提高70%,節能70%以上,節約溶劑30%以上,降低三廢排放30%以上。這一技術的使用每年為國家新增利稅近億元。
“我們的成功靠的是團隊的力量。”王靜康高興地說,當年“七五”攻關項目我們得到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我們這個“八五”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我覺得這個項目對我們團隊來講最重要的是給了我們信心,再次證明我們有能力完成從燒杯到生產線的放大;只要奮鬥,我們科技成果產業轉化就可以一次成功。
“我感覺到作為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能為國家的科技發展作一點點貢獻,能夠獲得國家和有關部門的認可和獎勵,這給我們極大的鼓舞。當然在科技攻關過程中,有苦也有樂。”
此後,王靜康和她的團隊在承擔“八五”、“九五”、“十五”等一系列科研攻關及數十項大型產學研合作項目中,都是產業轉化一次成功的。
王靜康發表文章62篇,著作逾百萬字。
人才培養
王靜康培養碩、博士生31名。從教近60年,王靜康從來沒有寒暑假和節假日。每次招生,她都會說:“考我的研究生,沒有寒暑假。”近幾年,她帶領團隊走過全國20多個省市的百餘個工廠企業,常常在車間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同事和學生們經常覺得跟不上她的腳步:“王老師出差,中午從來不能休息,夜裡工作到一兩點鐘。”“她會站在這個領域的最前沿,不時會提出新想法,讓我們總要努力去追趕她。”
身為院士,依然堅持為本科生、研究生授課、編寫教材。學校和家人擔心她過於辛苦,她卻說:“我與年輕人在一起就是休息。”王靜康帶領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多項獎項。
2006年底,為了讓本科生在進入實驗室開展畢業設計之前對研究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她特意為學生們準備了工業結晶畢業設計課,使學生在走進實驗室之前有了充分的知識儲備。
儘管科研任務繁忙,王靜康堅持為學生講課,將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和研究思路傳授給學生。她精心編寫教材,將研究成果系統、全面地傳授給學生。她不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教育學生,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有一次在課堂上,大家發現王靜康臉色有些蒼白,希望她休息一下,但她仍然堅持講完了180分鐘的課。後來大家才知道,那天她剛剛從外地開會回來,而且正患病。180分鐘的課對於一位年輕教師來講都很累,更何況年近古稀的老教授。
談到課堂外的王靜康,學生們感受最深的則是她對學生的關心。“化聯杯”化學知識與實驗技能競賽是天津大學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豐富第二課堂的精品活動,“化聯杯” 。
榮譽表彰
天津市授銜專家、國家“八五”立功先進個人、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天津市優秀教師。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國家巾幗發明家、天津市特等勞動模範、天津市優秀教師等等。
王靜康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工作者、天津市道德模範等稱號。
2017年11月,獲得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社會任職
天津市科協主席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國家工業結晶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主任
人物夢想
“我國是製造大國,但還不是製造強國。”作為化工科學家的王靜康一直憂慮,我們不能滿足於作初級產品的出口大國。如果說初級產品附加值是1,那么最後的功能產品的附加值就是10、是100。而工業結晶正是能夠把初級產品升級為功能產品的技術。
工業結晶技術作為一種高效節能、降耗、減排的化工精製技術,廣泛套用於農藥、石油化工、食品和醫藥等傳統領域,還是
生物化工、
能源材料等新興行業的重要技術支撐,成為21世紀國際競爭的前沿,也因此處於國際專利封鎖壟斷之下。
作為中國化學工程工業結晶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長期以來,王靜康致力於化學工程工業結晶的理論和新技術的創新研究與開發,系統地發展了現代工業結晶與醫藥理論,出色完成了從“六五”至“十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產業化工程項目及多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獲發明專利五項,並成功完成了成果的產業轉化。
1988年,王靜康主持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大型結晶實驗基地,組建了我國第一個“醫藥結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業結晶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化工與醫藥結晶科研、開發、設計和生產體系。
他們完成的“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青黴素結晶新工藝與設備”,在這一行業推廣面已經占到90%以上,生產能力提高70%,節能70%以上,節約溶劑超過30%,降低三廢排放30%以上。這一技術的使用每年為國家新增利稅近億元。
從事科學研究的人,經常要忍受常人難以想像的孤獨、寂寞、艱難、失敗,而女性承受的就要更多。王靜康不能忘記父親對她的影響,她的父親王恩明,作為從海外歸來的愛國科學家代表,在新中國誕生那一天,曾站在天安門觀禮台上參加了開國大典。“父親那一代老科學家愛國、敬業、求實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
科研上的成就,使王靜康獲得了太多的榮譽。但最讓她感到自豪的稱號,還是“人民教師”。王靜康說:“作為參加十七大的科教戰線的代表,作為教師和院士,我肩負著科技創新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雙重任務,倍感榮幸與責任重大。”
作為院士的王靜康身兼多項社會工作,但這些從未影響她給本科生、研究生講課。現在天大化工學院的本科生都希望自己的論文上有“指導教師:王靜康”的字樣,因為這不僅是一種榮耀,更意味著他們將學到她嚴謹的治學態度、創新的科學精神以及不懈的追求精神。
讓同事和學生們念念不忘的還有王靜康的民主、淡泊名利、一身正氣。作為工業結晶領域的領頭人,王靜康經常擔任一些國家項目評審的負責人,常會有企業到她這裡來“尋求關照”,但從來都是碰一鼻子灰。許多化工原料對人體有毒副作用,對女性的影響更大。為此,做實驗王靜康從來不讓女同事靠近,都是親自去操作。
六十九歲的王靜康,仍像年輕人一樣地工作著,她的同事們經常覺得“跟不上她”。“就怕跟王老師出差,中午從來不能休息,夜裡工作到一、兩點鐘是常事。”“她會站在這個領域的最前沿,而且知識面特別廣,不時會提出新想法,讓我們總要努力去追趕她。”
依舊美麗、智慧、執著堅定的王靜康,對科學的追求仍不停歇,她已經開展了功能納米晶體和生物大分子藥物傳送路徑等前沿課題的研究。她說:“要像先輩一樣,發憤圖強,為實現我國由粗品製造大國向精品製造大國轉變作出貢獻。”
個人生活
王靜康的父親王恩明畢業於南開中學,1920年勤工儉學赴美留學,1924年畢業後被美國匹茲堡卡耐基鋼鐵公司聘用,1926年回國辦實業救國。抗日戰爭期間,不願做亡國奴的他堅決辭職。抗戰勝利後,受侯德榜的邀請再度赴美,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作為海外歸來的愛國科學家,他登上天安門觀禮台參加了新中國開國大典。
人物評價
王靜康院士在工業結晶領域是國內的領軍人物。王靜康院士是我國著名化工結晶科技領域的專家。王靜康是新中國工業結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她的科研成果使我國工業結晶研發躋身世界前沿,讓“中國結晶”一次次改寫世界結晶的產業格局。是中國化學工程工業結晶技術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她長期致力於化學工程特別是工業結晶工程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大型工業結晶實驗基地,為中國醫藥工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