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祠

兩千多年前,楚漢相爭的最後殊死搏鬥,在烏江悲壯結束,“重瞳戟髯”的蓋世英雄項羽,在駐馬河畔壯烈自刎。人們為紀念這位千秋俊傑,在這裡築廟祭祀,於是,霸王祠便成了蜚聲遐邇、飲譽海內外的歷史名勝。

霸王祠位於和縣烏江鎮東南側的鳳凰山上,左瀕滔滔長江,右臨雄偉的駟馬山引江灌溉工程,四周阡陌縱橫,平疇萬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靈祠
  • 位於:和縣烏江鎮東南側的鳳凰山
  • 又名:項亭、項王亭
  • 通往:墓台的石板神道為古松掩映
基本簡介,人物簡介,

基本簡介

霸王祠又名項亭、項王亭、項王祠、英惠廟、項羽廟、西楚霸王靈祠等,現復用舊名西楚霸王靈祠。始建何時,因年代久遠,無從稽考,明禮部郎汪佃碑記曰:“意必代有之”。
史書載:霸王祠最盛時有廳、殿、廂、室99間半之多。自唐而降,官民依時祭祀,千年香火不斷。1950年代初,霸王祠是一座古老的四合院式的廟宇,門聯紅底黑字:“山襟水帶,虎嘯龍吟。”門首高懸“拔山蓋世”金字橫匾,大殿內供著霸王和虞姬的神像,兩旁木柱掛著清朝貢生范琴波的對聯:“司馬遷乃漢臣,本紀一篇,不信史官無曲筆;杜師雄真豪士,靈祠大哭,至今墓木有餘悲。”後有王墓,蒼松搖曳,落葉有聲,遊人至此,莫不肅然起敬。“文革”期間,霸王祠幾乎夷為平地。和縣縣委、縣政府於1984年、1992年兩次撥款160餘萬元,進行重修擴建,擴建後的靈祠占地7.13公頃,除恢復正殿、東西側殿外,還擴建了王墓,新建6個祠外景點。每年來此遊人不斷,皆為霸王祠歷史內涵的豐富性、眾多景點的觀賞性、建築風格的獨特性而稱道。
當你踏入新興的烏江鎮,過明代書家董其昌手書的“霸王祠”牌坊,撲入視野的是巍峨壯觀的青玉石漢闕門樓,沿兩旁插有各色“楚”字戰旗的水泥大道,可直達鳳凰山下。拾級而上,欞星門赫然在目。1對石獅炯炯有神,韓美林手書的“西楚霸王靈祠”6個鎦金大字灼灼耀眼。門內兩旁是東西側殿,雕樑畫棟,油漆一新。西側殿為展覽館,陳列項羽生平年表、楚漢相爭軍事路線圖及依據史實概述項羽興衰過程的8幅版畫,同時還陳列有關項羽的文字、書刊和出土的漢代器皿。東側殿為塑像館,置有項羽、虞姬、范增、龍且的塑像和有關楚漢相爭的成語故事的群塑。
正中為享殿,朱楹白壁,亮槅綺窗,軒敞明麗,莊重肅穆。殿中豎仿青銅霸王立像1尊,高2.6米。重瞳戟髯,雙目怒視,眉宇間透出一股殺氣的項羽,顯得驕矜剛愎、神武剽悍,雖不無懊喪失意之情,但神態十分執著,似乎正重述著他的失敗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人物簡介

項羽原名項籍,前232年出生於今江蘇宿遷,祖輩世代為楚將,祖父項燕為秦將王翦敗殺。項羽少年就懷有“滅秦復楚”之心。前209年,陳勝於大澤鄉起義,項羽隨叔父項梁於吳中起兵回響。次年始,攻下邳、敗秦嘉、拔襄城、奪城陽、破邕丘、燒紀信、援東阿、圍外黃、戰巨鹿、襲章邯,前後8年身經70餘戰,所向披靡,無一敗績。在消滅秦軍主力、推翻暴秦統治的鬥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雖未成帝業,但仍不失為業績輝煌的英雄。
歷代騷人墨客,登斯祠,吊英靈,每多吟誦,留下眾多詩篇。享殿東、西壁鑲嵌著唐宋元明清詩文碑刻數方,由名人書寫鐫刻。其中一方為毛澤東1939年春手書的杜牧《烏江亭》詩:
勝敗兵家事有之,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毛澤東將詩的首句末“不期”2字,寫成“有之”,雖字有別,其意未變。此手書為林散之先生生前蒐集珍藏,其婿李秋水遵囑捐贈勒碑。
享殿東壁並列著與《烏江亭》取意相反的王安石《題烏江項王廟》,詩云: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前者為項羽自刎,“不隨亭長過江東”深感惋惜;後者則認為“八千人恨不同邱”,四面楚歌敗勢定。1982年10月30日,時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來巢湖視察,即興吟誦了這兩首詩,並叮囑要重修霸王祠,將兩首詩刻出來供人評賞。
門外木柱上還刻有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87歲時為霸王祠重修誌慶自撰自書的楹聯:“猶聽叱吒之聲,外黃未坑能存孺念,壯哉心鄙秦皇帝;忍見風雲變色,虞姬自刎專為報恩,敗已頭拋呂馬童。”有史有識有文采。與此聯並列的是當代文學評論家聞山的撰聯:“拔山舉鼎,意氣殺范增,豈天亡項;過市貪杯,能封拜韓信,而人附劉。”此聯從任用人才得失的角度道出成敗緣由,從而以警後世。廳內還有中國佛學會主席趙朴初的楹聯:“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視秦皇,一時氣蓋人間世;漢皆已得楚乎,烏騅嗟不逝,千古悲風垓下歌。”這些詩詞楹聯皆以“不以成敗論英雄”為旨意,或抑或揚,表達出後人的萬千感慨。
享殿後是墓區,通往墓台的石板神道為古松掩映,旁立4對石人石獸,粗獷簡約,典型的明代雕塑風格。墓台四周有仿白玉欄桿,中立“西楚霸王衣冠冢”碑石一方。墓成橢圓狀,墓後的牆壁上書有“力拔山兮氣蓋世”7個大字。左側有地下墓道,長60米、寬3米、高2米,兩壁刻有水泥漢畫。借神燈之幽光,看漢畫之神奇,把遊人帶進了另一個世界。
欞星門腳下有一條碧澄見底的駐馬河,是當年烏江亭長艤舟待渡的津口。河心有一土墩,上有兩株老柳,是項羽的系馬樁。河上架有一道浮橋,過橋可去烏江亭。此亭是江東父老期盼項羽平安渡江的一座懷念性建築。亭之西立一像征項羽自刎、頭拋故人呂馬童的拋首石,高2.5米。遊人常在這裡良久佇立,緬懷英雄,口吟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過拋首石北上,便是二十六騎士坡,此為紀念和項羽一道激戰身亡的26位將士。與騎士坡連線的是碑廊,廊內的百方詩碑乃烏江范以晨先生捐贈,詩文為歷代名人歌頌項羽及霸王祠之力作,由國內知名書法家所書,名匠勒石。越過碑廊便來到飛檐翹角的三十一響鐘亭,31響象徵項羽31歲壽齡。亭懸合金銅巨鐘一口,遊人撞鐘,聲響數里,餘音繚繞,不絕於耳,發人思古之情。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從楚漢相爭的歷史攝影圈裡回到改革開放的現實中來,無不感慨萬端。我們當以史為鑑,用項羽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和奮力拚搏的頑強精神,激勵自己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