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臨王獻之草書

王鐸臨王獻之草書

《王鐸臨王獻之草書》是清代王鐸創作的草書

基本介紹

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賞析

王鐸《臨王獻之草書》軸為絹本,該作品名為臨古,其實全出於他自己的創作。他晚年曾自謂“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而應酬的作品也往往是他的臨古之作。因此,所謂臨帖其實即是創作。此件作品更是跌宕恣縱,酣暢淋漓,並且巧妙地運用了漲墨,更加豐富了墨色、節奏的對比變化。落款分兩段也可見他對形式完美和諧的追求,是他傳世墨跡中少有的精品。
王鐸的行草書字形結構變化欹側,線條用筆遒勁蒼老,不但在抒情方面有第一流的自覺意識,而且在章法上也形成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和諧。

作者簡介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又號痴庵,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明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後,他降清,清授予他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王鐸由明朝舊臣變為清廷新貴,在以氣節自持的明代遺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貳臣,因此,他始終抑鬱不樂。入清之後,王鐸做了8年的官,於順治九年病逝故里。乾隆帝時,朝廷借敕編《四庫全書》之際,查毀了王鐸的全部書刊,並將王鐸列入《貳臣傳》。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
王鐸因他在明亡之後降清,在氣節上頗多可疵之處,故許多人對他的人品常有微詞。但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