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山先後擔任高分子系副主任、校團委書記。由其任團委書記期間創辦的“文化藝術節、思想學術節和體育節”三大節日延續至今,成為學校團學工作的重要內容;1988年當選團12屆中央委員和團上海市委常委,並任團上海市委學校部長。1989年赴比利時列日大學攻讀博士,1993年獲最高榮譽化學博士學位 (avec la plus grande distinction et les felicitations du jury);1994年赴美卡內基—梅隆大學Matyjaszewski教授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發現ATRP;1997起在美國柯達公司任研究員;2010年10月發起、並與世界著名OLED照明專家田元生博士和國內幾位天使投資人一起在南京創建“南京第壹有機光電有限公司” (First O-Lite, Inc),並任總裁。王錦山
出國前,最大的興趣在於社團活動、管理和從政興國。1985-1988年間,為當時華東理工大學陳敏恆校長進行轟動全國教育界教學、管理、學生工作三大改革的主要智囊和執行推動者之一。應教授、陳校長和博士導師Teyssie教授是王博士人生中三大難得的良師。應教授的傲骨、陳校長的睿智、Teyssie的紳士及大師風派對王博士日後人格和學術研究思維及風格的形成影響巨大。應教授的一句“永遠不要迷信學術權威”,是王博士求學時代得到的最珍貴也是日後一直遵循的信條。Teyssie教授的“做任何事都要"always rolling ahead with two hands"”使王博士終身受益。
王教授長期從事活性聚合方法、催化體系、產品研發,在Kodak主要從事噴墨列印油墨添加劑,平板顯示(LCD, OLED等)和白光固體照明(solid state lighting) 的微納米結構及微納米複合光、電材料和膜的研究開發,發表論文近40篇,專利50餘篇。王的最大學術貢獻是開創了當今高分子化學最前沿學科之一,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TRP)。王教授為第一作者發表在JACS上的第一篇ATRP經典文章已他引近2000次,而發表在Macromolecules上詳細闡述ATRP機理及催化體系的第2篇ATRP經典文章,是Macromolecules創刊40年以來該雜誌他引最多的10篇文章之一。目前,ATRP已被歐、美、日、韓、中等國學者編入高分子教科書中。王博士由此成為世界知名的高分子化學家之一。王的另一技術方面的貢獻是與田元生博士及有關技術人員開發了高效OLED照明光提取材料和技術。另外,王整合各類資源,發起創立的中國第一家專門從事OLED照明產業化的公司,目前國際上技術領先,產業化走在世界前沿,推動著中國OLED照明產業的發展。
1994年王博士婉謝導師Teyssie教授的挽留和當時世界上活性陰離子聚合界三位頂尖教授,即Mainz大學Muller教授、Akron大學Quirk教授和美國南加州大學Hogen-Esch教授的邀請,而選擇前去位於美國匹茲堡Carnegie-Mellon大學Matyjaszewski 教授實驗室作博士後研究。王博士選擇來到Matyjaszewski 教授實驗室最直接的原因是一篇Matyjaszewski教授和一位羅馬尼亞畢業的博士後1993年在大分子上共同發表的關於醋酸乙烯活性自由基聚合的文章(A “living” poly(vinyl acetate) can be prepared using an Al(i-Bu)3: Bpy:TEMPO initiating system Mardare, Matyjaszewski Macromolecules, 27, 645 (1994)).後來發現該文中許多關鍵的數據是杜撰的,由此Matyjaszewski 教授的誠信度在高分子領域很長一段時間倍受質疑)。但當時這篇文章讓全世界所有從事高分子活性聚合研究的人包括王博士在內都非常激動,因為一是醋酸乙烯只能進行自由基聚合,二是要是醋酸乙烯能進行活性聚合,絕大部分烯烴單體均可活性聚合。因此,儘管Matyjaszewski 教授在邀請函中註明要王博士來頂替一個要回國的博士後從事他正在進行的陽離子活性聚合研究,來到Matyjaszewski 教授實驗室對一直想在活性自由基聚合領域內有所作為的王博士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從ATRA到ATRP
1994年7月的一天,一篇在美國化學會會刊(JACS)新發表的用自由基催化的SePh-基團轉移自由基加成反應(ATRA)文章讓王博士非常激動,因為其中最重要的用“活性 (free radical)- 休眠 (SePh-R)”原理控制有機合成中1/1自由基加成/環化反應的基本原理和相關體系,正是王博士一直想在活性自由基聚合中要建立的。R-X = R-SePh!催化劑就是free radical (R)! 這與GTP中的R-X= R-SiR3和催化劑就是free ion (R) 何等相似!!所不同的就是,一個是free ion 一個是free radical; 一個是R-SiR3,另一個是R-SePh罷了。更有甚者,都叫基團轉移。(這也是為什麼,在以後發表的ATRP論文中,王博士明確說明其實原子和基團轉移只是一個路徑,pathway,其反應的本質,既可以是陰離子活性種,也可以是自由基活性種)。查閱了那篇論文所有的參考文獻後,王博士更是不能自已,他感到自己已經發現了一座寶藏,因為,ATRA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許多非常有效的轉移基團和原子,如I- 和SePh-等,已被發現。以後的一個半月,王博士反覆研讀了幾十篇有代表性的ATRA文獻,產生了一系列如何從SePh- 和I-ATRA變成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原始構想,並非常興奮地準備到美國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