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鼎

王銘鼎(1862年—1928年),字文山,是邯鄲近代史上熱愛公益事業的實業家。他創立了邯鄲第一家官辦近代企業;出資修繕武靈叢台回車巷;創辦邯鄲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其和表哥王琴堂合力發展近代工業,成為邯鄲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話。一生興水利,設農場,拓桑田,植樹造林;修叢台、據明湖、建圖書館,立議會,令人肅然起敬。

王銘鼎年幼時,在家裡開店,躬苦作勞,為人仗義,別人有了難處,他總是傾身相助。貧民百姓誰有急難,總是傾資相助。由於他人誠品真,經營有方,不幾年便生意興隆,成了邯鄲縣城赫赫有名的富紳。

民國時期王銘鼎擔任了勸業所所長。王家當時財源茂盛,在邯鄲經營的有貞元增酒廠(俗稱燒鍋)、義元亨煤油莊、貞元亨行莊;在武安城裡經營有餘遠亨綢緞莊(兼營煤油、麵粉等)。

縣裡有大型工程時候,他都參與,有時候由於身兼管事。大力推廣“邯鄲救荒井”,鑿井3200多眼福澤百姓。因此左右地方都知道邯鄲城裡東門裡有個熱心豪爽的王銘鼎。王銘鼎也自然慷慨出任不辭,果然事情也很快就有了好的結果。

王銘鼎性格慷慨,為人公正,曾幫辦城牆維修工程,管理經營30餘年;擔任勸業所所長期間,開發沙東水利,倡導鑿井澆園,並與多位名紳捐款創建邯鄲圖書館。他注重實業,相繼開辦織布工廠、麵粉公司,又設農場、苗圃,造農林、桑田以及植樹、築路、平糶、賑災、修叢台湖(今叢台公園內)等。史志稱他“凡是計畫經營的事業,無不是長期造福於人民的”。

基本介紹

  • 本名:王銘鼎
  • :文山
  • 所處時代:清末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邯鄲城裡東門裡
  • 出生日期:1862年
  • 逝世日期:1928年
  • 主要成就:創辦崇德堂
    修繕武靈叢台回車巷
    創辦邯鄲第一座公共圖書館
人物生平,幼年經歷,初入商海,民國時期,晚年生活,主要成就,創辦實業,興修水利,熱心公益,軼事典故,後世紀念,墓地,故居,親屬成員,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幼年經歷

清同治元年(1862年)王銘鼎出生在邯鄲城東門裡,自幼失去父親,家裡因困難不能安葬,只得賣了地來操辦後事。這對王銘鼎的刺激很大,暗暗下決心從事商業。加上門祚益薄,但他對伯母、母親和嫂子都很孝順而被人稱道,後因貧而輟學經商。後來身為鄉里眾望所歸的人物,兒子們又都有出息,王家逐漸強大起來為邯鄲商業之首。

初入商海

清末邯鄲縣知縣鐘靈發現王銘鼎的經商之才,進而把多個事務委託給王銘鼎,為王銘鼎的不斷嘗試近代工商業的種種新生事物提供了機遇。那時,邯鄲縣的糧商以東門裡最多,自清光緒末年至民國六年,這裡就有糧行十三家。資本以五千元為最,少者不過二三百元。貿易南來北往,獲利頗豐。王銘鼎家在東門裡臨街居住,在東門裡開了“崇德堂”堂號,號稱東門店,經常冒著風寒到附近各縣裡去,尋找貨源或推銷貨物,為此常常忍飢禁凍,有時候餓著肚子來回也是有的。他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辛勤勞作,經營生意,因代銷“楊成源”食鹽和管理修補城牆及城河樹木而發財。由於他人誠品真,經營有方,不幾年便生意興隆,成了邯鄲縣城赫赫有名的富紳。

民國時期

1904年,清政府實行“新政”,要求各地開辦紡織工廠。在這之前,民間普遍使用舊式織機織土布。王銘鼎籌集京錢1200串,“購機闢地”,於1907年開辦了“邯鄲織工廠”,仿西法織布,“改良土貨”。這是邯鄲第一家官辦近代企業,也是邯鄲最早的織布工廠。
1917年,邯鄲知事陸長蔭憫邯鄲實業不振,委任王銘鼎為勸業所長。“勸業”是風雨飄搖的清王朝重臣袁世凱、張之洞、劉坤一等鼓吹的一項“新政”。同年,王銘鼎參與籌辦“怡豐麵粉公司”。他與名紳王琴堂等人籌集15萬元,在火車站東南角正式成立了邯鄲怡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王琴堂任董事長。
1922年,王銘鼎又投資3萬元給麵粉機器加工業,委派大兒子王丕緒擔任邯鄲怡豐麵粉公司的股東兼董事。
上世紀三十年代前期,怡豐麵粉公司是河北省除天津外第二大麵粉加工企業。怡豐麵粉公司是邯鄲近代開辦較早、經營較為成功的一家民族資本企業,也是邯鄲市麵粉總廠的前身。
1925年,王銘鼎、王紹軒父子為擴大生產,將木機改造成拉梭機,並投入1000元資金,正式成立了廣濟織染廠,使用洋線織布,提高了白布的產量和質量。
1926年,王銘鼎之子王紹軒派人到高陽一帶學習織布技術,返回後又繼續擴大織布工廠,正式設立“民生織布廠”。民生織布廠不僅棉布產量提高,棉花、棉紗等運銷業務也不斷擴大,生產工藝也有了重大進步,不但生產白布,還生產花布,在市場上成為緊俏商品,遠銷外地市場。
到抗日戰爭爆發前的一個時期,王紹軒成為邯鄲的大富戶之一。然而王銘鼎、王紹軒父子嘔心瀝血,傾其一生所創建的邯鄲民族工業在日寇侵華時被掠奪和搗毀。
除了建工廠,王銘鼎還大量買了土地,這些地有一大部分在插箭嶺塔灣一帶。民間傳說:住行宮的房子,種塔灣的地。塔灣,在今磚窯路(樹脂廠路)一帶,東面為靈山,南面是插箭嶺,西為雞毛山,號稱聚寶盆地,土地肥沃,適合種植小麥,也是蔚莊、北關、城內勇鋒等村的主要耕地。有勇鋒村塔灣街。勇鋒是後來因城裡拆遷擴張而遷出到此的。

晚年生活

王銘鼎晚年退隱閒居,在邯鄲縣城東門外半里許購買一處荒廢亭園,剷除荒穢,開闢為園,頤養天年,並取名“半畝園”。
民國十七年(1928年)三月十一日,王銘鼎因病去世,時年66歲。
王銘鼎去世後,他兒子通過姐夫李景濂的關係,請京城名人吳闓生撰墓表。王銘鼎曾請李景濂為爺爺王廷輔寫過《縣學生王廷輔墓碣銘》。王銘鼎的兒子又通過李景濂的介紹,聘請吳闓生撰寫了父親王銘鼎的墓表銘文。

主要成就

創辦實業

王銘鼎從事近代工業,其中重要的,是創辦了織布廠。邯鄲地處產棉區,土布生產有較長的歷史,到了1922年,春場村就有不少的織布作坊,生產的白布主要是供給新成立的怡豐麵粉公司做麵粉袋。
這時王銘鼎父子就聘用王用民在春場村發動本村有布機的村民,聯合了20多戶的織布機點,把皮棉分給各個織布點,然後收布。按棉紗耗量、布織的好壞、出布率多少來付給工資。
1925年,王家父子將春場村的木機改造成拉梭機,並正式成立廣濟織染廠,地點設在倉道(現南門裡街),有資金1000元,雇用工人用洋線織布。過去邯鄲多是民家婦女使用老式舊機織布,系用舊法自制之線織成,俗名土布,亦曰家機布,土布做普通穿用,並無銷路。
王銘鼎推行新法織布,產品一度很暢銷。但由於當時工人技術不熟練,染料又不好,成本高,尤其是當時洋貨、洋布充斥市場,高陽一帶的紡織品又大量出現邯鄲市場。
廣濟織染廠生產的布,質量既不如洋布、高陽布,價格又高於高陽布,因此在競爭中失敗,很快停了產。這之後,王銘鼎已年老,沒有精力再管理企業,所有的都交給大兒子王紹軒管理。1926年,王銘鼎的兒子王丕緒派王用民到高陽學習織布技術,返回後又開業。機器是新式人力木機及鐵機,129餘張里鐵機占三分之一,皆王銘鼎創辦工廠時所遺留下來的機式,由本地的木工仿造。由於此項布匹僅供面袋或喪葬孝布之用,銷路甚狹,與市面上的高陽、濰縣等布還是無法抗衡。
20世紀30年代前期,企業走出困境,發展很快,並擴大到生產花布。王紹軒除了織布生產,還繼續進行商業活動。王紹軒特別善於抓住機會,他倒買倒賣小麥、棉花等物資,例如僅1937年民生廠就獲利近10萬元。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廠子先是因人員逃散而停產,繼而被日軍壓制,最後被迫關閉。

興修水利

1899年,王銘鼎“念環城之水涉之者眾,雨集川盈”,“欲引沁水東注溉傍城田,然以源弱不克就”。治理沁河,為邯鄲人民解憂謀福。
1920年春,河北省省里有擴充水利令下,於是王銘鼎,會同王安堡鄉紳李獻之等,共同商議擴充水利之事,擬由羅城頭閘向東開挖新溝十餘里,可灌田一百數十頃或一百頃。經與三閘紳耆多次磋商。遂繪圖具說,勘定溝線,定期興工,一年後竣工,計增加水田168多頃。工程開工期間,王銘鼎和其他鄉紳皆餐風宿露,奔走於灰塵烈日中。最後大功告成。沙東各村於王銘鼎逝世那年樹立《德政碑》,以作永久紀念。同時,王銘鼎的事跡被載入《邯鄲縣誌·德業》。
1923年,在王銘鼎具體實施下,邯鄲縣除西區少數岡地不易鑿井外,其餘各區不貸借井款,自行鑿井者日益增多。《邯鄲縣誌·井泉》記載,中區約七百眼,東區約六百眼,南區約九百眼,西區約四百眼,北區約六百眼,計三千二百眼井之多分布全縣各地,初步形成了農業井灌網。
井灌技術的推廣改善了農業的生產條件,提高了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了全縣的農業發展,同時也為農業的商品化發展創造了條件。數十年間,邯鄲縣人民“灑鹵為腴,贏入無算”。

熱心公益

1917年夏,邯鄲爆發山洪,王銘鼎個人出資修繕了被大雨沖壞的城牆二百餘丈,並繞城植柳栽蘆。
1922年,陸軍第十一混成旅旅參謀長侯官何遂撰,邑人王琴堂書《叢台集序》碑記載:“時統軍孫公禹行駐邯鄲,胡公立生駐邢台,岳公西峰駐洹上,爰相與集資,屬邑紳王君文山董其事。就台舊神祠改建武靈舊館於其側,新築三楹。名‘如意軒’,與斯台同其不朽!”可見,王銘鼎不僅修繕了“武靈王叢台”,而且“藺相如回車巷,君皆飾而新之”,“據明湖,宛在亭諸勝,花木明瑟,女士歡汴”。
1924年,王銘鼎等名紳捐款創建了邯鄲圖書館。館址設在叢台下縣議會內(即舊縣黨部),內為西塔寺故址。圖書館樓上為藏書室,樓下為圖書借閱處。這是邯鄲第一個公共圖書館,也是邯鄲近代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場所。

軼事典故

《邯鄲市檔案史料選編》記載:土改前在邯鄲市區所轄周圍53個村莊中,最大的地主北門裡冀國藩家族有地240畝,東門裡王銘鼎家族有地200畝。

後世紀念

墓地

王銘鼎去世後,安葬在邯鄲市“城西岡之原”(建設大街消防隊西側)祖塋。
2006年,在邯鄲後郝村,發現王銘鼎的墓志銘碑。保存較為完整,碑身上刻有其生前的主要事跡,講述了他開辦織工廠、建立麵粉公司、開發沙東水利、提倡築路的種種功績。

故居

王銘鼎故居在邯鄲東門裡,建於1918年,分東院和西院,解放後曾做“邯鄲行署”和“邯鄲行署招待所”。2011年3月31日,邯鄲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全市第一批歷史建築之一。

親屬成員

他的妻子郗氏,先後為他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
  1. 長子王丕緒,字紹軒,畢業於保定武備學堂,在家管理家務,是王銘鼎事業上的主要幫手;
  2. 次子王丕謨,字於九,畢業於法政大學,在三河縣任知事;
  3. 三子王丕基,又作王庵,畢業於交通大學,在津浦路天津段任段長。

人物評價

李景濂:里中傑士,赤手起家,造福閭井。
邯鄲博物館館長郝良真:王銘鼎是清末民初邯鄲本土非常有影響力的鄉紳,他們曾為邯鄲經濟建設立下汗馬功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