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邦(板曬法創始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金邦(1840年前後在世),定海廳(今舟山)岱山島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金邦
  • 逝世日期:1840年
  • 主要成就:“板曬法”
  • 出生地:定海廳(今舟山)岱山島
王金邦(1840年前後在世),定海廳(今舟山)岱山島人。從小跟祖輩製鹽。當時,製鹽結晶用煮法,成本高,勞動強度大。一天偶然見鹽籮、扁擔上的滷水珠子經太陽暴曬結成鹽粒,萌發用鹽籮(底糊海塗泥)、鍋蓋等盛滷水讓太陽猛曬,結晶成鹽的構想。後又用門板等反覆試驗,逐步定型為用長約2米、寬1米的杉木板作底,四周釘上4—5厘米見方的木條作“堤”的鹽板,並摸索出一套曬制工藝,稱為“板曬法”,代替煮法製鹽。板曬法工藝主要分攤板、收鹽、瀝鹵三步。以10塊鹽板為一組,稱一幢,開曬時將鹽板攤置於四角釘有小木樁的曬場,既平整又通風,板內注鹵,經日曬風吹結晶(鹽粒),推攏鏟入鹽籮,瀝乾滷水,即成鹽。一般早曬晚收,遇風雨或濃霧天,鹽板收攏時10塊一疊,最上面一塊反面覆蓋(俗稱蓋板)之,以免其餘板內的存鹵余鹽遭雨(露)水稀釋;並用繩索綑紮,防風颳倒損壞。待天晴,復攤板開曬。此法用力少而見效快,受到遠近效仿,至19世紀中葉,岱山鹽區全部推行,後又推廣至江南各鹽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