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遵義(1904-1981)河南省息縣城關人。1931年12月14日寧都暴動參加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後在紅五軍團、紅一軍團、紅軍步兵學校、中央黨校擔任排長、副指導員、副營長、軍事教員、管理科長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在延安中央黨校、抗大十分校、信南獨立團、鄂東指揮部、天漢地區總隊擔任大隊長、總隊長、作戰科長、參謀長、指揮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襄北軍分區、五師十三旅、十五旅、二軍分區、三軍分區擔任副參謀長、參謀長、副指揮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湖北省榮軍學校校長,湖北省百貨、土產、花紗公司經理,財政幹校副校長,湖北省商業廳副廳長等職。1981年12月病逝於武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遵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息縣城關北街人
- 出生日期:1931年12月14日
- 逝世日期:1981年
- 職業:軍人
人物簡介,個人履歷,
人物簡介
王遵義(1904-1981)河南省息縣城關人。1931年12月14日寧都暴動參加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後在紅五軍團、紅一軍團、紅軍步兵學校、中央黨校擔任排長、副指導員、副營長、軍事教員、管理科長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在延安中央黨校、抗大十分校、信南獨立團、鄂東指揮部、天漢地區總隊擔任大隊長、總隊長、作戰科長、參謀長、指揮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襄北軍分區、五師十三旅、十五旅、二軍分區、三軍分區擔任副參謀長、參謀長、副指揮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湖北省榮軍學校校長,湖北省百貨、土產、花紗公司經理,財政幹校副校長,湖北省商業廳副廳長等職。1981年12月病逝於武漢。
(材料出自《中共信陽黨史人物錄》)
個人履歷
碧血丹心照汗青
—追憶息縣籍老紅軍王遵義同志光輝戰鬥的一生
○徐澤林 吳世成
地處濮峰腳下、淮水之畔的息縣,自古以來就以鐘靈毓秀、人文薈萃著稱。革命戰爭年代,從這塊文化積澱厚重的土地上,走出了許多老紅軍、老八路。他們光輝戰鬥的傳奇人生、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一直為人們深深懷念和銘記。王遵義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傑出代表。
王遵義原名王大發,1904年生,息縣城關北街人。王大發姊妹三人,上面有兩個姐姐。王大發的父親王宏友沒有固定的家業營生,長年靠給地主老財、官宦商賈打短工謀生,嘗盡了沒文化的苦頭,於是將希望全部寄託到兒子身上,為兒子取名王大發,並發誓要讓王大發讀書,以能擺脫睜眼瞎、受人欺、吃人虧的現狀,改變家庭長期以來貧窮落魄的局面。從“人之初”念起,王大發陸續讀了三年私塾。9歲時母親突然去世,家庭經濟狀況不斷惡化,王大發不得不輟學,他拜縣城一位姓胡的師傅學習打鐵,掙錢餬口。自此,別人又給王大發取了一個綽號——王鐵匠。
1919年五四運動的浪潮席捲了整箇中國,也對王大發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大發開始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新青年》、《湘江評論》等富有時代特徵的進步革命理論刊物。從這些進步書刊中,王大發找到了窮人受苦、受剝削的根源,找到了武裝鬥爭這把砸碎舊世界的銳利武器。王大發性格耿直,對窮苦人懷有深深的同情之心,對看不慣的事情總愛仗義執言,抱打不平。對窮苦人的同情和對真理的嚮往,點燃了王大發投奔革命的理想之火,促使他萌發了參加革命為窮苦人打天下的念頭。可是父親堅決不同意,生怕這棵王家的獨苗在兵荒馬亂中有什麼閃失,對不起列祖列宗。同時想著年邁的父親需要照料,王大發也只得把參加革命的想法暫時埋藏在心底。
1924年春,20歲的王大發在送鐵貨的途中看到財主少爺劉二毛帶領一幫惡棍正在調戲同街的姑娘賈玉珍,他怒從心中起,掄起貨擔中的菜刀與劉二毛等一幫惡少廝打起來。菜刀砍斷了劉二毛頸部的主動脈,劉二毛當場斃命。闖下大禍的王大發深知家鄉是不能再呆下去了,家也沒回,便毅然就近參加了在信陽傾向於革命馮玉祥的西北軍。爾後,王大發考取了黃埔軍校。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西北軍舊部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工作,很快晉升為班長、排長。
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在共產黨員、參謀長趙博生和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領導下,在江西寧都暴動。王大發藉助這次暴動參加了他盼望已久的紅軍,並於1932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後在紅五軍團、紅一軍團、紅軍步兵學校、中央黨校、黨中央局工作, 擔任排長、副政治指導員、副營長、軍事教員、管理科長等職。在參加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中,王大發身體三次負傷,留下了五處彈片劃傷的痕跡。
1934年10月,王大發隨中央紅軍進行長征。1935年1月,紅軍抵達貴州遵義,在這裡黨中央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召開期間,王大發擔任紅一軍團紅四團三營副營長,當時團政治委員為楊成武。楊成武政委感慨於遵義會議的偉大歷史意義,建議王大發改名為王遵義。楊成武說:“我們參加革命隊伍,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為天下受苦人打江山,為了全人類的解放。”王大發欣然同意,此後便更名為王遵義。
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紅軍進行了整編。王遵義隨朱德、劉伯承編入左路軍,隨四方面軍主力長征。長征途中,張國燾野心膨脹,仗著兵多將廣的優勢欲另立中央,強行要求中央紅軍及左路軍南下,並威逼朱德、劉伯承等人表態。朱德、劉伯承以堅強的黨性和大無畏的革命氣概斷然拒絕了張國燾的無理要求。此時王遵義率領的部隊在保衛朱德、劉伯承等首長安全工作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王遵義被安排到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學習,後擔任軍事教員、管理科長等職。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頑固派對陝甘寧邊區進行了嚴重的經濟封鎖,王遵義參加了王震領導的三五九旅開發南泥灣活動,為陝甘寧邊區戰勝困難、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後來,王遵義又先後在延安中央黨校、抗大十分校、信南獨立團、鄂東指揮部、天漢地區總隊工作,並擔任大隊長、總隊長、作戰科長、參謀長、指揮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王遵義先後在襄北軍分區、南遠宜地區、五師十三旅、二軍分區、三軍分區擔任過副參謀長、參謀長、副指揮長等職。1945年9月,王遵義隨鄭位三、李先念率豫鄂邊區黨委、政府和新四軍五師領導機關到河南信陽四望山地帶開展游擊戰爭,運籌指揮數萬大軍,踞戰略要地阻敵北上,勝利地完成黨中央賦予的戰略堅持任務。四望山游擊戰爭期間,王遵義與李先念同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李先念特意將五師三團擔架隊隊長郭淑坤介紹給王遵義,幫助處於不惑之年的王遵義組建了家庭。
1946年6月,王遵義又隨李先念、王震帶領中原主力部隊,從信南柳林、李家寨突破敵人重兵把守的平漢鐵路封鎖線,勝利地舉行中原突圍,由此揭開人民解放戰爭的序幕。突圍途中,一發炮彈落在王遵義身邊,一名戰士眼明手快,迅速將王遵義摁倒在地,王遵義躲過了一劫,但強大的衝擊波震壞了他的耳膜,王遵義的聽力受到了很大的損傷。中原突圍後,組織上考慮到王遵義身體不好,安排他隱蔽等待我大軍南下。後因敵人“清鄉”、“掃蕩”,情況危急,王遵義及時化裝北上,脫離了險境。他積極尋找部隊,得知部隊打到哪裡他就趕到哪裡。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王遵義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在山西晉城到達五師師部,找到了自己的老部隊。隨後,王遵義隨中原解放軍參加了淮海戰役,參加了剿滅白崇禧集團的戰鬥,直至全國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王遵義先後擔任湖北省榮軍學校校長,百貨、土產、花紗布公司經理,財經幹校副校長、商業廳副廳長等職。1965年,王遵義感覺身體在戰爭年代負過的舊傷越來越為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向組織提出了離職休養的要求,獲得批准。“文革”期間,王遵義看不慣社會上的混亂現象,更不能理解放棄生產鬧革命的極“左”做法,說了幾句公道話,受到了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摧殘和迫害。但他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同林彪、“四人幫”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粉碎“四人幫”後,王遵義精神振奮。1977年,他當選為湖北省第四屆政協委員。他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時刻關心著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民眾的疾苦。王遵義同志在湖北工作期間,李先念副總理非常欣賞他的才幹和為人,幾次欲調他進中央工作,王遵義考慮到身體有傷多病婉言謝絕了李先念同志的好意,表現出一名共產黨人不計個人得失、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
王遵義有著深厚的故鄉情結,在湖北工作期間,他時刻關心著家鄉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建設工作。在計畫經濟物資奇缺的年代裡,他利用在湖北省擔任百貨、土產、花紗布公司經理的許可權,在不違反國家政策的前提下為家鄉息縣的父老鄉親特批了紅糖、白布等許多緊缺日用品,並為息縣建立了陶瓷廠、電機廠、微粉廠等企業廠礦。1981年12月18日,王遵義在武漢病逝,享年77歲。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原湖北省省長張體學以及息縣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特意送來花圈以示悼念。
青山長存埋忠骨,志士仁人化碧天。王遵義,這位掩映在息國故里的一代忠魂,在他去世後的二十餘年時光里,家鄉人民沒有忘記他,共和國的歷史沒有忘記他。他永遠活在家鄉百萬父老鄉親的心中。在紀念息縣解放60周年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我們撰寫此文,以表達對曾為共和國革命和建設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先賢英烈們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息縣縣委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