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遇鴻
- 出生日期:1910
- 職業:影雕刻藝人
人物經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民國十四年(1925),遇鴻15歲輟學,到閻各莊鎮拜聶春潮為師,學習皮影雕刻藝術。嗣後專攻金石和皮影鏤刻。到成年,家道中落,便以治印和雕影為業。抗日戰爭時期,遇鴻為冀東行署仿製了許多敵偽的鈐章印信,對共產黨深入敵後工作做出了一定貢獻。
1948年東北解放,遇鴻到遼寧省黑山縣以雕制皮影謀生。不久被聘到遼寧省民間藝術劇院,專事刻皮影工作,並在那裡教授了4個徒弟,對東北皮影發展作出了貢獻。
1952年應聘到樂亭縣皮影社從事雕刻工作,並著手皮影改革,把過去1尺的影人加大到1尺2寸。影人尺寸的加大,相應地場景擺設和砌末都要按比例擴大, 工作任務繁重,他日以繼夜地設計草圖1000多張。先是加工節目使用大影人,到1 958年,全堂影人都實現了1尺2寸化。遇鴻還著手影人和砌末的裝訂改革,把木偶提線方法引進影人中。通過一系列改革加工,他製作的馬匹、獸類足尾能自由 活動,特技影人能開口說話,走路邁步。操作起來得心應手,形象生動活潑,很受民眾歡迎。
1948年東北解放,遇鴻到遼寧省黑山縣以雕制皮影謀生。不久被聘到遼寧省民間藝術劇院,專事刻皮影工作,並在那裡教授了4個徒弟,對東北皮影發展作出了貢獻。
1952年應聘到樂亭縣皮影社從事雕刻工作,並著手皮影改革,把過去1尺的影人加大到1尺2寸。影人尺寸的加大,相應地場景擺設和砌末都要按比例擴大, 工作任務繁重,他日以繼夜地設計草圖1000多張。先是加工節目使用大影人,到1 958年,全堂影人都實現了1尺2寸化。遇鴻還著手影人和砌末的裝訂改革,把木偶提線方法引進影人中。通過一系列改革加工,他製作的馬匹、獸類足尾能自由 活動,特技影人能開口說話,走路邁步。操作起來得心應手,形象生動活潑,很受民眾歡迎。
1963年,遇鴻隨樂亭縣皮影團赴京匯報演出,郭沫 若同志對他的雕刻藝術給予“雕刻精工”四個字的評價,並接受了王遇鴻影件的禮贈。正當遇鴻藝術精進,漸趨高峰之際,病魔奪走了他的生命,於1966年病逝 于樂亭皮影團,時年56歲。不幸的是,王遇鴻的藝術珍品,在“文化大革命”中大多被付之一炬,只有幾件作品被他的弟子和好友收藏保存下來。1982年,這 幾件作品隨河北省民間美術作品在北京展出,並由河北省文化局推薦隨中國河北省民間美作到日本展出,均獲較高的評價。
人物評價
王遇鴻刀工深厚,技藝精湛,把金石之工滲入皮影雕鏤 之中,刀法犀利剔透、頓挫迴旋,以拙勝巧.法度金石,刀口粗細相濟,對比生輝疏密有致,條理清晰。尤其注重製作工藝,選皮從不將就,厚薄皮塊、用場合理, 不惜工、不惜料,本著匹遇良材,出奇制勝的規範,在他刀下的影人,個個生動逼真,件件好使耐用。他不抱殘守缺,師古不泥古,主張革新,力求再創造。他設計 和雕鏤的影人頭像,特別注意人物性格、身份和年齡特徵,個個生動逼真,生活氣息濃厚,同是一行人物,各得其體,各具性格。如淨行人物,李逵勇猛憨直,張飛 粗中有細;曹操既奸又詐,董卓奸而愚,窗上皆見分明,打破了千人一面的舊規範。額頭大小,帽傾帽揚都表示出粗細遇滑。白面書生、粉面小旦,臉線曲直,都有 分寸,直者年少,弓者年邁。額上彎曲示旦,額直示生。在服飾、場景設計上,裝飾相宜,誇張有度,刀口疏密得體,圓方相襯,虛實有致,圖案做到互余互補,組 織縝密,線條疏而不空,密而不亂,真謂“疏能走馬,密難插針”。特別是線條中的中鋒迴轉用刀,以圓破方,頗具匠心,前無古人,在影界為其獨長。在賦彩方 面,善於用大色塊與鏤空部分強烈對比,又間以細膩的分染,明暗互相映照,顯得明快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