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福州
- 出生日期:1898年
- 逝世日期:1975年
- 職業:布道家
- 信仰:基督教
有關王載的故事,人物介紹,天天讀經,王載人生歷程,海軍軍官,福州基督徒聚會處,第一個中國差會,
有關王載的故事
人物介紹
王載博士幼年於福州的一個大家庭里,人口雖多,卻無一人是基督徒。九歲的時候,他把別人送給父親的一本漆布面的聖經,用作集郵簿,並不閱讀。十四歲去上海讀書時,跌斷左腿,在醫院療養期中思考人生問題,對於人的來源,是由猴子變成?抑或由六道輪迴?這些解答都不滿意,所以索性追求享樂。 後來他到山東煙臺海軍學校攻讀,待遇雖不錯,卻使他大膽揮霍,喝酒看戲,賭錢,有時還寫信回家索取金錢,他這樣的沉迷罪中竟不自知。煙臺海軍學校畢業以後,又去吳淞海軍學校深造,接著便在軍艦上服務。 這時他已經訂婚,未婚妻在美以美會的華南學校讀書,她聽美國安汝慈教士講道而信主,就寫信勸他去禮拜堂聽道,他心裡不高興,回信時只敷衍幾句。在他們舉行婚禮時,女方堅持用基督教的儀式,他雖不反對,心裡卻抱定不管牧師怎樣講,都以不聞的方法來應付。哪知神借著他妻子領他歸信耶穌。 婚後第一個禮拜日,他與妻子一同往禮拜堂聚會,牧師所講的,他全不明白,但對於散會前所唱的聖詩,卻深受感動。心想拜菩薩的人,沒有一個願與閻羅王相近,而基督徒則願與耶穌相親,相信這位神一定是十分和藹可親的。招待人員在散會後與他握手時,他的妻子請他們為王載禱告,說他還沒有信主。他心裡暗暗發笑,以為信不信在於自己,難道別人的禱告能使我相信嗎? 在路上他想起:自從一八零七年英國宣教士馬禮遜把福音傳到中國以後,基督教在中國創辦了學校、醫院、孤兒院等許多慈善事業。從果子認識樹,他想耶穌一定是一位好人。再進一步,他想到世界上偉人雖多,卻不揀其他英雄作歷史的紀元,反以耶穌的降生作時代的分隔線。王載相信他不只是一位好人,更是他切想認識的一位。 殊不知這正是神聽了別人(尤其是他妻子)的禱告。她介紹過去在學的一位教師領他查經,由新約開始。及至他讀到登山寶訓中“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的時候,頓悟到自己內心的不潔,而耶穌為他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又復活,他遂接受他作救主。從此他便愛讀聖經,一生的生活事業,都靠它指引。神開了他的眼睛,他便以“未讀經,不吃早飯”作座右銘。 一九二一年,他在江貞軍艦擔任大副工作的時候,讀到以賽亞書五十二章11、12兩節:“離開吧....要從其中出來....各要自潔。”他知道這正是神對他的呼召,他乃毅然放下海軍的前途,專門傳道。他既未受正式的神學訓練,又沒有任何差會支持,只憑一腔熱誠,與對神的信心,跟隨信心偉人的腳蹤,和一班比他年輕的人,手裡拿著鈴,背著一箱福音單張和小冊,身上穿著寫了“信耶穌得救”,“耶穌快再來”等類顯著字句的衣服,以吸引人注意。他們搖鈴,唱詩,走過熱鬧的街市,以淺顯的道理傳福音,收效頗大。 在這班人之中,有他的弟弟王峙(後來做“聖經報”的主筆,也是有名的傳道人)、倪柝聲(後來創辦了基督教聚會處),新加坡的陸中信,呂宋的繆紹訓,來到香港的魏光禧等人,皆蒙主重用,他們把福音從自己的家鄉福州向外傳開,真正是“自立”、“自養”、“自傳”。 神給他們在耶路撒冷訓練之後,王載在一九二八年應加拿大宣教士翟輔民牧師之邀,往南洋一帶傳道,也到過香港、廣州,主領培靈會,並北至蒙古、滿洲,西至西藏邊界傳福音。當時的印尼華僑只忙於生意打算盤,不明白真道。在王載到達時,因為有一位舞蹈明星也去聽道,報上居然刊登:“宗教與舞蹈”,他們說:“因為華僑生活孤單寂寞,現在有王先生來講天堂屬靈的事,又有一位舞蹈家來獻藝,也非常難得,所以對之都感歡迎。”這真令他啼笑皆非,這正是世人的寫照。 由於一方面南洋有極大的需要,另方面他看到中國教會不應當一直是受而不施,所以他把以前組織的“南洋布道團”改為“中華國外布道團”,他自己來往美國,澳洲,香港等地,為主宣勞。
天天讀經
王載沒有進過神學院,也沒有接受過傳統的神學訓練,他之所以能成為出色的布道家,是因為他一生研經不斷,數十年如一日。他的弟弟回憶說:「他(王載)一生得力之處,是在於他愛慕聖經,如渴鹿愛慕溪水!誦讀之餘,晝夜思想。」
讀經使王氏相信這裡有一位創天造地的真神,滿有慈愛、憐憫和公義;我們都是違反了神誡命律法的罪人,但透過主耶穌基督的降世,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作了我們的中保,我們才得與神和好。
他為自己立下了一個規矩,就是「未讀聖經,不進早餐」,因為他看神口中的言語重於他所需用的飲食,所以他決定先進靈糧,然後才飲食。此後,他以此標語為座右銘,後來葛培理、比爾斯等布道家也曾引用這句標語。
王載一生讀過舊約至少五十九遍,新約一百六十三遍,詩篇和箴言各五百一十三遍。
王載為中國教會的復興貢獻不少,因他而獻身的名牧很多,都是那時復興火炬的傳遞者。「主拯救他,主選召他,主使用他,主保守他。」這四句話可以說是對王載一生的寫照
王載人生歷程
海軍軍官
王載於1898年3月26日出生於中國福州南台島商埠區的一個非基督徒家庭[6]。1915年進入煙臺海軍學校就讀,畢業後成為一名海軍軍官,又去吳淞、南京等地深造。1916年,王載與基督徒潘少容結婚,婚後開始查考聖經,在南京參加名牧高師竹(貴格會)、賈玉銘(長老會)及孫喜聖等的查經班。1920年1月19日,王載於廈門鼓浪嶼海邊受浸。
福州基督徒聚會處
1921年,王載閱讀舊約《以賽亞書》52章11節,以此作為蒙呼召作傳道人的憑據[1],於是辭去江貞艦大副職務,專門傳道[3]。他回到家鄉福州,開始在南台“子園”住所內主持聚會[6],這個聚會沒有任何西方差會的背景。
當時,福州倉山公園路英國聖公會三一書院學生倪柝聲在校園內使許多年輕學生接受基督教,包括王峙(王載的弟弟)、繆紹訓、陸忠信和魏光禧等人[7]。時年23歲的王載和這些十七八歲的高中男學生常常仿效約翰·衛斯理,進行露天布道,並穿上寫有“信耶穌得救”、“人人都是罪人”的福音背心上街,造成轟動[6]。1922年暑假期間,王載夫婦和倪柝聲在南台王載臨時借住的女校內舉行第一次擘餅聚會,脫離原教派。
福州聚會處分裂後,倪柝聲離開福州,以上海為中心,在中國及南洋各地建立地方教會,王載多數時間出外布道,福州十二間排聚會所由王連俊(約翰)負責,以後遷至球場後以及馬廠街,即今日的馬廠街基督教堂。王峙於1930年代在城內(鼓樓區)津門路成立福州的第二個會所,1948年春節期間,津門路聚會所邀請李常受講《生命樹》信息,而帶進大規模復興,於是轉而接受倪柝聲、李常受的帶領。此後,福州的基督徒聚會處分為倪柝聲、王載兩派,倪派有津門路聚會所、中洲聚會所和12個分家,王派有球場後(馬廠街)以及後來增設的河西街、馬尾等聚會所[11]。
第一個中國差會
1920年代,王載在上海、香港等多處地方主領奮興大會。1925年6月,環球復興禱告運動在上海市中心的蘇州路新天安堂召開為期50多天的復興聚會,王載的講道頗有能力,會中有不少基督徒決志奉獻,其中包括後來成為教會領袖的計志文(中國布道會的創始人)和趙世光(靈糧堂的創始人)等人[6][12]。
1928年,王載在香港召開開第一屆培靈研經會期間[6],在宣道會加拿大傳教士,建道聖經學校校長翟輔民牧師的促成下[13],開始前往南洋進行宣教工作,先後到過安南、新加坡、爪哇等地,王載從南洋回國後,於1929年3月26日,與黃原素、趙柳塘等人 在廣西梧州成立“南洋布道團”,後來改名叫中華國外布道團[14] ,他擔任主席[15] 。這是中國向海外傳教的第一個基督教差會。此後四十多年他到過三十餘國,直到在世的最後數年,始定居於美國加州。1975年12月13日在加州去世,享年77歲。[1]
民國11年(1922年)福州基督徒聚會處王載先生主編有《復興布道詩》,由福州陽岐報社出版。中國音樂研究所圖書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