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賢

王超賢,男,漢族,籍貫浙江省玉環縣,1961年生於中國台灣台北市。台灣清華大學學士,在校期間曾擔任黃正德教授助教。畢業、退役後調入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 師事丁邦新院士,龔煌城院士學習漢藏語言學。2004年經季羨林等先生推薦調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擔任講師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超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台灣台北
  • 出生日期:1961年
  • 職業:教授助教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主要成就:2008年10月帶領印歐小組參訪北京世界圖書公司
簡介,社會服務,重要著述,

簡介

王超賢,留學德國十三年,獲德國波恩大學印歐歷史比較語言學【注】碩士、博士;師承K. H. Schmidt, J. Knobloch, R. Stempel大師學習古印度語(梵語,吠陀梵語),古伊朗語(祆語,古波斯語),古希臘語,拉丁語,古凱爾特語(古愛爾蘭語),古日爾曼語(古低地德語,古英語,哥特語等),立陶宛語,古教會斯拉夫語,吐火羅語,西臺語等印歐語系各族支代表語言、語言史、文化史。以及歷史比較語言學核心理論(音論,詞論,句論等),原始語重建理論,語言變異理論,語言接觸理論,印歐語族故地理論,語言類型與共性等。
攻讀碩士、博士期間第一副修普通語言學,導師是法律語言學名家H. Kniffka,以及第二副修漢學,導師是著名德國漢學家W. Kubin(顧斌)。
研究興趣涉及漢藏語言學、阿爾泰語言學,套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病理語言學、法學語言學,語言教學,語言習得等)。

社會服務

2007年1月在北大中文系成立了“印歐小組”學術討論工作室,並在Google網上開設了相應的學術論壇:pku_iet論壇。活動宗旨主要是:從印歐語言學的研究學習出發,經過一般歷史語言學、類型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的提煉消化,來提高漢語語言學、漢藏語言學的水平。簡單的說就是為漢學多開一道“西窗”。活動內容有:學術發表討論、讀書心得討論、翻譯討論、圖書語料編輯討論、收集印歐語言學書籍文章資料、田野調查、體育活動、聯誼活動、協助尋找發表渠道。成立以來一直得到本系師長的支持和學生熱烈的參與。
2008年10月帶領印歐小組參訪北京世界圖書公司。
2008年12月帶領印歐小組在南開大學進行為期2日的學術交流和文康聯誼。

重要著述

著作:
1. Chao-Hsien Wang, Die Wiedergabe der griechischen Verbalkomposita in der altkirchenslavi-schen Bibeluebersetzung des Codex Suprasliensis, Dissertation, Uni. Bonn, Germany 2001 (“希臘文動詞複合詞在古教會斯拉夫文聖經翻譯之蘇普拉斯經卷中的對應形式”, 2001年德國波恩大學博士論文)【本論文已被英國牛津大學Taylor Institution Library (PG1005) 以及德國、瑞士、丹麥多所圖書館收藏,見谷歌學術搜尋】
2. 王超賢,試論譯借詞的判定標準,《語言學論叢》第33輯2006年
【註:德國波恩大學印歐歷史比較語言學19世紀大師雲集,像分別發表譜系樹理論、波浪理論而享有盛名的A. Schleicher, J. Schmidt。詳見University of Bonn Alumni德國波恩大學校友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