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贛俊,著名的物理學家,是世界上首次登上太空的美籍華人。祖籍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建湖縣沿河鄉塘南村,1950年隨父母去台灣,1976年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徵求太空科學實驗計畫,他提出的“旋轉中的液體平衡狀態”研究計畫在1980年獲得通過,成為500多個應徵的實驗方案中的14個入選者之一,並最終登上太空。1985年7月,一位美籍華人在北京受到我國政府領導人的接見。他就是世界上首次登上太空的美籍華人,著名的物理學家王贛俊博士,他還將帶上太空梭的一面五星紅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贛俊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建湖縣沿河鄉塘南村
- 主要成就:世界上首次登上太空的美籍華人
- 性別:男
家族人物,人物生平,台灣生活,赴美留學,航天之路,成功體會,個人榮譽,回家探親,
家族人物
王贛俊祖籍是建湖縣沿河鄉塘南村(王家舍)人。他的高祖王袖海,一生務農,死後葬於桑台寺塘河畔。曾祖王鏡,務農,1938年病故,葬於沿河鄉新南村祁陸莊。祖父王順生,務農兼治眼疾,1937年病故上海。其父王章,早年在上海鐵道部門任職。“七·七”抗戰爆發後,他出於強烈的愛國之情,毅然辭去舒適的工作,回到故鄉王家舍,以示抗議日軍的侵略暴行。他與鄰里相處親切,為人謙和好客,扶困濟危,深得鄉鄰尊敬。日寇投降後,他在鎮江市任招商總局鎮江分局局長,負責長江下遊輪船交通工作。任職期間,遇有鄉親路過鎮江時,都能熱忱相待,看到有困難的鄉鄰則安排吃住或資助。王章於1950年攜夫人俞潔虹、其子王贛俊去台灣,1968年病逝於台灣,終年61歲。
人物生平
王贛俊1940年生於江西省南昌市,故在名字中取一“贛”字,以志紀念。其屬相為龍,乳名即取諧音“隆隆”。王贛俊現年65歲。幼年在上海正志國小就讀。1950年隨父母去台灣,畢業於台北國立師範學院附中,後隨其母親赴美國就讀加州大學洛杉分校,獲得物理博士學位。
台灣生活
到台灣後,王贛駿上了高雄一所子弟學校。這所學校條件比較好,學生大多是從大陸來的在招商局、海關、要塞任職官員的子弟。國小畢業時,王贛駿成績是學校的前5名,學校發獎,得到了一支鋼筆。他正在高興時,同學家長議論,一個說:“過去發畢業獎發到前3名,這次怎么發到前5名呢?”另一個說:“這個第5名的爸爸是校董,所以才發到第5名。”聽到這話,王贛駿的心像被針扎似的,自尊受到極大傷害。他感到這個獎品不光彩,是被照顧沾父親的光。他跑出門外,把鋼筆摔碎了。
王贛駿小時候愛看武俠小說,特別佩服那些會“輕功”的人,還和小夥伴們到山上練功,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身輕如燕、飛檐走壁”,只要一抬腿,就能躍上高空。在台北師範大學附中學習時,他對數理科目有興趣,成績拔尖,他說“其它成績馬馬虎虎”。他不是一個死讀書的學生,老愛提問題。他高高的個子,理個平頭,樂於勞動服務之類的公益事情。課外活動也很活躍,曾是師大附中儀仗隊的靈魂人物。也曾與班友組織籃球隊,擔任前鋒。課餘時間,經常跑跑跳跳。在高中讀書時,他開始交女朋友了,後來成為他太太的女朋友馮雪平是他家的鄰居,出生在廣東。她父親是廣東人,抗日時被鬼子殺害了。王贛駿說:“我們談戀愛是長期作戰,認識很久才結婚。這樣很好,越是難得的喜歡的東西越寶貴。我們從高中交朋友,一直到現在,她依然是我的女朋友。”
赴美留學
王贛駿1963年從台灣赴美國留學。1967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系畢業,翌年獲碩士學位。後在該校研究院深造,攻讀固態物理、流體力學和聲學。1971年獲博士學位後在母校任助理教授一年,1972年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噴氣推動實驗室主任兼加利福尼亞大學客座教授。1976年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徵求太空科學實驗計畫,他提出的“旋轉中的液體平衡狀態”研究計畫在1980年獲得通過,成為500多個應徵的實驗方案中的14個入選者之一。
航天之路
同任何一位有建樹的科學家一樣,王贛駿為躋身於當今人類的科學上的尖端科研行列,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
他說今天夢想登上太空梭的科學家,已達數萬人之多,但挑選條件非常苛刻。既要有科學家的頭腦,又要有太空人的體質,一年半後被淘汰剩下4個人。經過反覆的口試、體檢、反應測試和觀察,最後只剩下他另外一位美國科學家。從1983年開始,他接受宇航飛行訓練。
成功體會
當談到事業成功的體會時,王贛駿說:“海外有些人總看不起我們這個民族,我從小就不服氣。正是這種壓力,逼著我去力爭乾一番事業,給他們看看。比如登太空,在美國有專門的太空人,一個科學家要把自己的科研項目帶上太空,要么交給專業太空人去做,要么自己艱苦訓練,親自上去做實驗。正是爭氣的決心,使我選擇了後者。當然,我的成功,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用中國話說,就是有個賢內助。”
王贛駿和馮雪平結婚後有了孩子後,馮雪平為了孩子的前途和丈夫的事業,放棄了她所熱愛的教育事業,在家相夫教子。王贛駿說:“有一階段我們家就靠我一個人的獎學金過日子,雖然窮困一些,但這樣對孩子好,我完全可以放心地去乾自己的事情。”
個人榮譽
1984年6月,王贛駿被選為第一位到太空操作自己設計實驗的“搭載專家”。1985年4月29至5月6日,他乘“挑戰者”號太空梭進入太空,主持“零地心引力的液體狀態”(又稱無重狀態下研究液滴狀態)實驗獲得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華人。
堅決不放棄實驗
1985年4月29日格林尼治時間16時02分,王贛駿與其他6名機組成員一道乘坐“挑戰者”號升入太空。王贛駿的任務是做自己的實驗,還要做別人的實驗。別人的實驗都一切很順利,第二天做自己的實驗,他按照規程一步步打開實驗開頭,當開到第5個電路時,電路卻自動關掉,如此試了幾次,結果都一樣。王贛駿不免開始發慌,身子竟有些發抖,“我眼中有淚,但沒有哭出聲來。”這台太空實驗儀器是用了王贛駿6年時間完成的,實驗設備占了整個實驗室的1/6空間,體積龐大,光儀器至少值5000萬美元,“要是這樣回去的話,無顏見江東父老”。他跟地面控制中心聯絡,要求準許維修儀器。地面控制中心回答不能這樣做,理由是沒有工具,機器又太複雜,沒有時間,要放棄這個實驗。王贛駿說:“那時我覺得,我絕對不能放棄這個實驗,因為難得一個機會上天了,空手回去,將來人們講起來,不會說王贛駿的實驗沒成功,而會說中國人沒有真東西,我絕不能讓自己給中國人丟臉。我又向地面控制中心要求一定給個機會把儀器修理好,繼續我的實驗。地面控制中心還是不同意,說你沒有時間,還有別的任務。我急了,我脾氣犟,在太空我跟地面控制中心說:‘假如你們不給我修理的時間,我就不回去了’。他們嚇了一跳,還沒有人說過不回來的。他們找了一位心理學家跟我交談。談完以後情況還好,心理學家跟太空地面控制中心說:‘王贛駿是個非常熱心的科學家,他對他的實驗非常願意做出犧牲,應該給他一個機會。’再加上我的同事都說,讓王贛駿有個機會把儀器修理好,我們幫助他去乾他應該幹的事情。最後,地面控制中心可能不願意看到我會做出什麼傻事,就同意給時間讓我修理儀器。我那時心裡感到很慶幸。因為我知道,如果他們不讓我修,我會堅決不回來。男子漢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但是,我當時確實不知道怎么不回來。在太空自殺沒有先例,也沒有辦法。在那裡用刀子吧,刀子不銳;想觸電,要去發電;用煤氣,沒有煤氣;上吊的話,飄在那裡,也死不了。祖上積德,我運氣好,他們讓我修了。”
在失重的狀態下維修儀器困難又多了一重。如果把儀器零件拆開來,就會一件件飄走,惟一的辦法是鑽到儀器裡面去修。足足兩天半時間,同事們只看到王贛駿露在儀器外面倒懸著的兩條腿。故障最終找到,原來是一根細小的電線短路了。將電線修好後,他逐一打開了開關,龐然大物終於恢復正常。王贛駿當時忍不住大喊一聲:“修好了!”同伴打趣說:“你的叫聲不必用無線電,地球也聽得到。”
地面準備工作
王贛駿花了多年時間,為太空實驗進行了緊張的地面準備工作。在太空梭上,他放了一個空箱子,從箱子的一邊伸進一根細管,液滴從這個管子的口中“吐”出,吐出進液滴的大小可以調節。從箱子的四壁發出聲波來驅動漂浮在空箱中的液滴,由攝像機和電子計算機記錄下液滴形狀變化和運動情況。航天員也可透過箱子的玻璃視窗觀看液滴的變形和運動。
王贛駿在太空所做的失重條件下的液滴動力實驗,即在失重狀態下的流體力學研究,不僅對研究液體在失重條件下的變形和運動具有理論意義,而且推動了醫學上細胞移植研究的發展。
回家探親
1987年7月,王贛駿偕夫人馮雪平女士回大陸探親訪友,去蘇州祭掃了外祖母的墓地,訪問了他三十多年前就讀的上海正志國小(現為常熟路國小)。離開大陸時,他還帶上了鹽城故鄉的一包泥土,在途經台灣的時候,贈送給了台灣鹽城同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