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衙前是杭州地名。南起二聖廟前,北至西橋直街。清順治間,太僕寺卿王益明居此,故名。建國後,著名中醫師葉熙春先生居南段東側。1966年曾名要武巷,1981年復稱王衙前,1999年建浙報公寓時拆除。
基本介紹
- 本名:王衙前
概述,歷史,
概述
杭州地名。南起二聖廟前,北至西橋直街。清順治間,太僕寺卿王益明居此,故名。建國後,著名中醫師葉熙春先生居南段東側。1966年曾名要武巷,1981年復稱王衙前,1999年建浙報公寓時拆除。
歷史
王衙前南起二聖廟前,北至西橋直街對社壇巷,長212米。清始名,因順治間太僕寺卿王益朋居此,故名。1966年曾名要武巷,1981年復稱王衙前。1999年建浙報公寓時拆除,地名消失。
王益朋,號鶴山,初名聘,領辛卯科鄉薦,尋改名益朋。清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時世祖順治帝臨軒策士,益朋對策符合順治之意,擢二甲第一人,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戶科給事中,遷兵科。密疏劾閩鎮馬俊寶逆狀,請檻車致闕下。後俊寶以叛伏誅,朝士皆稱其能有發奸宄。歷兵、吏兩科。益朋在諫垣最久,言論卓然,集有《黃門奏議》。轉京卿,會丁父喪,服闋,以病請告家居者數年。後再次入都,補太僕寺少卿。一夕與客談笑間,突然疾作而死。因其為官清廉,身後棺衾俱不能辦。府志入《名臣傳》。清丁丙按:“王太僕第在社壇巷,至今彩竿石猶存。平安橋堍黃上水孝廉世居之屋,內有池石之勝,即太僕余屋,門有‘玉殿傳臚’匾。社壇巷直通王衙前,豈因此得名歟?”
據《青貽堂存稿》附錄《公舉鄉賢事實》載王益朋入府志《名臣傳》業跡,今全錄之:(1)篤於孝友。未第時授經講學,以修脯娛甘旨。及通籍,歷官清要,給假家居,奉母盡歡,依依孺慕,寢膳日必躬親,愛兩弟如一己,教養諸侄篤勝己子,天倫備美。(2)飭躬勵行。諸生時足跡不履公庭,及貴顯後,居鄉愈恪,不通竿牘,治家以儉佐廉,子弟杜門讀書,僮僕悉皆循謹,人所素仰。(3)學擅文名,尤以功名為重。生平不欺衾影。筮仕之後,室無媵侍,中年失偶,不再娶。宦邸蕭然,宛若寒士,不愧清風。(4)賦性侃直。遇地方利弊,必公言之。有不義者,惟恐本宦聞知。宗戚有患難,必相周恤。有冤抑為之申剖,絕不為利動。並不敢以非理乾,耿介尤為可畏。(5)才堪經國。乙未殿試對策,條陳剿撫機宜,以聲罪正討為言,蒙世祖皇帝奇其對,傳臚二甲第一,選授庶吉士。復召對年庚家世,嗣後每見必呼名,將大用之,海內共欽其遇。(6)居諫垣中,直節讜論,歷歷在朝。初遷兵科,首劾鎮臣交通海寇,潛為腹心,疏入幾蹈不測。幸世祖皇帝諒其忠,得免。後鎮臣事露,伏誅,一如疏中先見,一歲三遷,歷官吏科都給事中,一時稱為朝陽鳴鳳。(7)建言靡不中要。如清鹽政以足軍需,酌漕運以裕國,外復衛所,內復五府,以保治安。修舉盛京,以重根本。懇發淮課,以奠岩疆。定直鼓官,以疏壅蔽。糾貪墨,以儆官邪。疏近百餘,皆關大典,有裨於世。刻有《黃門奏議集》可考。(8)督理大計,嚴絕饋遺,糾貪懲污,丰采卓異。(9)衡文韓、歐之鑑,丁酉典試江西,合計五科以來成進士者四十人。戊戌分考會試時,尚分房閱卷,本年狀元劉炎、榜眼張國彥,皆出其門。朝野推為得人。(10)假滿入都,舟過槜李,有童子鬻身給父,訪知乃父被捕所陷,至奉起解發配,需用甚迫,既給其資,復焚其卷,仍代白冤抑,而父子獲全。如是者,指不勝屈。第舉一端,以例其餘。(11)補太僕卿甫半載,因陪祀歸,中痰而逝,囊篋清苦,同鄉醵金襄事,舉朝益信其廉。(12)志在造就後進,樂以講學論文為事。如乞假在里,杜門不通賓客,僅與子侄並及門士朝夕講論,一如韋素設絳時。故及門皆系知名,子侄克成家學,士論鹹相推讓。迄今受業諸子,心喪之外,歲時祭奠,哀思不忘,足征教澤所被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