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秋

王華秋

王華秋,寧德“晚晴”志願服務隊的隊長,全國百名優秀志願者、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華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務:寧德“晚晴”志願服務隊隊長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

人物經歷

晚晴老人王華秋,寧德“晚晴”志願服務隊的隊長
在孩子們口中叫著“阿爸”原先是福安家鄉話“伯伯”的意思,原先現在有的已經成家的都是叫“老爸”,但這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我們心裡早就當他是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
“我腦子裡沒有傳統意義的家,沒有 根本沒有,那家裡自己的孩子自己家的,別人的孩子別人家的。從我母親開始,教我們都沒有這種觀點,當年母親所給予自己的影響,那個時候(她的行為) 不被叫做志願者,但是本身她就是志願者。上海(“八一三”)抗戰 宋慶齡組織愛國救國婦女十人團,十個人一團,義務地去搶救傷員,去給傷員洗衣服,裹紗布等等。她最早報名當團長在上海,始終是穿全部是“南丁格爾”(護士)的那一套,不需要任何補貼工資,任何都沒有,她就那樣過的。所以從小薰陶 我們接受的都是一樣,幫助別人是應該的,實際上就是互相的,這不算什麼幫助。所以他們講,你收養了幾個孩子,我說我一個也沒有收養,包括小雪,收養了做什麼?”
從風華正茂的青年到兩鬢斑白的老人,王華秋先後擔任過二十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時間跨度半個多世紀,因為這一項一不占編制,二不拿工資的工作,他成為了很多學生心中的榜樣。
晚晴歌詠報告團,是一支關心青少年成長的志願服務隊,同樣也是王華秋老人倡議下建立起來的,隊里的老同志們都已年過七旬,年紀最大的廖順喜老人,甚至已經有87歲的高齡了,但是孩子們卻特別喜歡,這群有故事有才藝的老人給他們上課。
“付出的最多是經濟上的一點吧,還有傳授知識,愛護他們的一點愛心,但是他們反過來給我們(讓我們)收穫的更多,力量的源泉就是從這裡來。”
王華秋跟我們所提到的收穫,是他在2005年遭遇一場嚴重車禍後,所深刻體驗到的,當時,他正騎著腳踏車去給學生上課,一輛突然疾馳而來的麵包車,把他重重地撞倒在地上,事故發生後,躺在病床上的王華秋老人,一連數日昏迷不醒。
醫生鑑定,顱骨骨折,腦出血,一時間,各地曾受過他幫助的孩子,紛紛趕來探望王華秋老人,許多人甚至連續好幾天在病床前看著王老,呼喚著他們的阿爸醒來,上世紀70年代末,王華秋離異後就一直沒有再婚,身邊無親生骨肉,可是,床榻前那一聲聲親切的阿爸,讓他感到無比的欣慰,20多天后,他奇蹟般地甦醒了。
“他們說(我)身邊沒有孩子,(可我身邊)孩子最多,就是很親,都是很親,有人記得我,說明我還活著,有人還需要我,現在你看天天都有事,說明我活著沒白活著,還有用就行了,哪裡來的力量呢,孩子們帶來的,青春給我的力承熱祝量,孩子們帶來的力量,那這些力量就是我的收穫。”
過去,王華秋與孩子們之間,有著太多說不完的感人故事,而現在,老人和孩子之間的真情,依然鴉凶在不斷地傳遞著,特別是當這種真情有了良性互動,王華秋老放頸拒人臉上綻放的永遠是青春的笑容。
從80年代起,王華秋就開始關心和幫助貧困學子,2005年獲得感動寧德下一代十佳個人,2008年獲得全國志願服務貢獻獎。
記全國百名優秀志願者、妹己幾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 王華秋
(一)“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毛澤東
王華秋同志,北京西城區人、祖籍山東, 1934年8月8日出生在北京,1949年5月在蘇州市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青年幹部大隊;1950年5月入團,1960年5月入黨;恥樂主白“文革”後1972年復員任寧德地區少年體育學校校長;1991年10月10日離休後擔任過市老體協副秘書長、市關工委校工委主任、愛國主義報告團副團長、團市委少先隊顧問、市直學校志願輔導員、其事跡被收入2007年8月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開國將士風雲錄》一書中。在部隊立過二等功兩次,三四等功兩次,各類嘉獎24次。
2002年至2008年先後被評為省優秀志願輔導員,省、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省、市離休幹部先進個人,市優秀共產黨員,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省十佳少先隊志願輔導員,省青少年校外教育精槓店工作優秀輔導員,省體育文史工作先進個人。感動寧德下一代十佳個人;2008年後被評為全國志願服務貢獻獎、全國百名優秀志願者、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省關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貢獻獎、改革開放三十套翻淋殃年少先隊突出貢獻獎。
省電視台新聞頻道、綜合頻道“海西志願者”、公共頻道“金秋”和福州市電視台,分別專程來寧德攝製他的專題片《生日》、《老爸》、《晚晴老人》《用愛築造溫馨的家》;寧德電視台攝製《春泥護花》、《歡樂老伯》;《中國火炬》、《中國教育報》、《中國老年報》、《福建日報》、《福建老年報》、《僑鄉報》、《閩東日報》、《寧德晚報》、《東南秋色》、《寧德通訊》、《三都潮》等報刊雜誌多次報導過他 “孩子王”的事跡。
(二)“暮色蒼茫看勁松 亂雲飛渡仍從容”——毛澤東
王華秋從1954年5月擔任福建省福安縣城陽國小校外輔導員57年來先後擔任過二十所大、中、國小志願輔導員。
2004年3月11日在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活動途中遭遇嚴重車禍,顱骨骨折腦血管破裂,昏迷多日。來自海內外各地受他幫助過、輔導過、救濟過的老師和同學先後趕來護理,寧德師專的教授、同學,閩東高級技校、財校、工校和蕉城區職專的孩子們連續一個多月,每天24小時在病床前輪流值班,使他在面臨死亡挑戰最嚴重的時候,感到了最溫暖的愛。
到9月11日,他整整臥床半年,終於死裡逃生活了下來。他感動地說:“人間自有真情在,萬縷情絲系一身,我一定要盡餘生之力回報黨和孩子們對我的真愛。”傷愈後他又繼續參加市關工委宣講團和團市委青年志願者活動,並擔任了市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2005年1月,他發起組織了離退休老同志“晚晴”關心青少年服務隊、“晚晴”歌詠報告團和市、區各院校“同心圓志願服務隊”。
1992年至今,每年清明節,他都應邀在烈士墓前給大、中專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平時無論哪個市、縣、鄉、鎮的大、中、國小的班級或系科,有請必到、有邀即往。近二十年來多次進行了中共黨史、紅軍長征史、寧德革命史、一二九運動、南京大屠殺及理想信念、感恩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科學發展觀、弘揚奧運精神等專題歌詠報告會,他報告的特色是形式活潑、內容生動、講唱結合、效果特好。
多年來,他樂於奉獻、盡己所能、見縫插針、拾遺補缺,他是軍事體院畢業,是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會員、田徑協會會員,有體育專長,經常幫助社會和學校組織比賽,擔任運動會裁判和現場講解;他愛好文學,經常在報刊發表作品,多年來始終擔任寧德市各大、中專院校文學社顧問,不定期為開設中國文學史和寫作知識講座;他是音樂家協會會員、擅長多種樂器、常為學校和古典詩詞譜曲。十多年來無償為各校學生和在寧德工作的外國友人義務培訓口琴、手風琴、葫蘆絲、羌笛等樂器,並自付車費、自帶飲料。
(三)、“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毛澤東
他從1986年開始組織“愛我家鄉愛我福建老少腳踏車隊”活動,25年來他每年寒暑假帶領大、中學生騎行瞻仰了閩東各縣、市、區的革命遺址和風景勝地;2007年帶領青年志願者騎行到福州、福清、莆田、泉州、廈門參觀訪問。青少年們鍛鍊了意志,開拓了視野、增強了體質、接觸了社會,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薰陶,更增強了志願者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意識。
近幾年來,每逢周末或節假日他就帶著各大、中專院校及移動公司、中國銀行、中醫院的志願者們自備油漆、毛筆到各名勝古蹟遺址修補歷代的磨崖石刻,保護如陸游、戚繼光、李白等歷史名人的詩刻、題字,77歲的他身體力行,率先爬上石壁洗刷書寫,經常感動各地來閩東的遊客們也加入了志願行動的行列。
(四)“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毛澤東
04年車禍傷愈後七年來,他堅持多年來的傳統,每月工資除留下基本生活費之外,余錢傾囊而出資助孤兒、單親家庭、長期留守及家境貧寒孩子,並指導他們勤工儉學和堅持自學考試。先後為數百名貧困學生聯繫升學、介紹工作,多年來始終代交學費並免費提供他們在家吃住,至今仍有兩名孤兒上大學的學費、生活費由他全包。多年來他的家被社會各界稱為“青少年校外活動站”,是地地道道的“青春驛站”。每天早上他帶著孩子們鍛鍊活動,下午5點左右孩子們放學回來吃過晚飯輔導他們學習。來採訪的記者風趣地說:“王老是身兼數職:早上起床做家務“兩袋垃圾、三桶水、十扇窗戶、五扇門”當媽媽;平時負責交學費、生活費當爸爸;晚上指導孩子們讀書、背詩當輔導員等等。”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孩子們不斷吸取知識、增添力量,陸續踏上新的征程。蕉城青山島的小梅是漁排上的第一個大學生,讀大三時家裡魚排遭颱風吹毀,無法繼續供她上學,打電話向王華秋求援,他二話不說立即把準備給姐姐來寧德居住預付的定金4000元琴款寄給這位同學,現她已畢業在上海工作。
八都貧困學生醫士學校畢業的小蘭,技藝優良,由於童年肢體受傷,自己靠借貸開設了中醫推拿門診,很受病人歡迎。但一個人無法記錄病人資料;夏天室內酷熱推拿針灸病員難忍。他便將自己的電腦和立式空調借給她,生意很好。半年後因回鄉探親,歸來後發現電腦、空調被盜,無法償還。他笑著說:“算了,就當做支援貧困生吧。”
(五)“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毛澤東
2006年他被特約出席中國少先隊福建省第五次代表大會、再次被評為省市十佳志願輔導員,他所發起組織的“晚晴”老同志關心青少年服務隊被評為十佳志願者服務隊,他個人被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百名優秀志願者”和被中國關工委評為“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並被省有關部門提名為“奧運火炬接力”候選人。
有人說他是:“有福不享,自討苦吃。”
他笑著回答:“苦中作樂,樂在其中。”
他的座右銘“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他的宗旨“發揮自身優勢,竭盡所能,以關心青少年成長為己任。把前輩交給我手裡的紅旗交到下一代手中”。
他的人生格言“黨點燃了我心中的革命火種,我將用愛燃起下一代心中的火焰”。
他的人生理念“思想不老的人永遠年輕,為國家為人民奉獻赤誠的心——巴金”。
他的最大願望“人們記得我,說明我還活著;人們需要我,說明我沒白活著”。
他的目標“終身做‘用奉獻書寫崇高的人’——志願者”。
他的最大樂趣“永遠和青春作伴、當一輩子孩子王”。 、
他的最大安慰就是他寫在家門口上的自撰聯
“豈能盡如人意 知足長樂
但求無愧我心 奉獻餘生”

個人生活

王華秋老人的過去可不簡單,可以注意到,在王老家的牆上掛滿了許多他過去的照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出生的王老,原籍是北京西城區,之前在部隊,他當過文書,搞過宣傳,任過福州軍區體工大隊分隊長,1981年任寧德地區少年體校校長,1992年離休,在大多數人看來,離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應該是比較清閒的,但是王華秋卻總不閒著,哪裡家的孩子有困難,他就伸出援助之手,在王老家位置最為顯著的桌子上,桌面上玻璃下壓著十幾年來他和孩子們的合影,看的出來,在王老這間簡陋的三室一廳的家裡,溫暖了一批又一批在這裡住過的孩子,這些孩子有的家境貧寒,有的失去了父母,有的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到現在為此,自己家裡住過多少孩子了,就連王老自己也算不清楚了,
2002年至2008年先後被評為省優秀志願輔導員,省、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省、市離休幹部先進個人,市優秀共產黨員,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省十佳少先隊志願輔導員,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優秀輔導員,省體育文史工作先進個人。感動寧德下一代十佳個人;2008年後被評為全國志願服務貢獻獎、全國百名優秀志願者、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省關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貢獻獎、改革開放三十年少先隊突出貢獻獎。
省電視台新聞頻道、綜合頻道“海西志願者”、公共頻道“金秋”和福州市電視台,分別專程來寧德攝製他的專題片《生日》、《老爸》、《晚晴老人》《用愛築造溫馨的家》;寧德電視台攝製《春泥護花》、《歡樂老伯》;《中國火炬》、《中國教育報》、《中國老年報》、《福建日報》、《福建老年報》、《僑鄉報》、《閩東日報》、《寧德晚報》、《東南秋色》、《寧德通訊》、《三都潮》等報刊雜誌多次報導過他 “孩子王”的事跡。
(二)“暮色蒼茫看勁松 亂雲飛渡仍從容”——毛澤東
王華秋從1954年5月擔任福建省福安縣城陽國小校外輔導員57年來先後擔任過二十所大、中、國小志願輔導員。
2004年3月11日在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活動途中遭遇嚴重車禍,顱骨骨折腦血管破裂,昏迷多日。來自海內外各地受他幫助過、輔導過、救濟過的老師和同學先後趕來護理,寧德師專的教授、同學,閩東高級技校、財校、工校和蕉城區職專的孩子們連續一個多月,每天24小時在病床前輪流值班,使他在面臨死亡挑戰最嚴重的時候,感到了最溫暖的愛。
到9月11日,他整整臥床半年,終於死裡逃生活了下來。他感動地說:“人間自有真情在,萬縷情絲系一身,我一定要盡餘生之力回報黨和孩子們對我的真愛。”傷愈後他又繼續參加市關工委宣講團和團市委青年志願者活動,並擔任了市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2005年1月,他發起組織了離退休老同志“晚晴”關心青少年服務隊、“晚晴”歌詠報告團和市、區各院校“同心圓志願服務隊”。
1992年至今,每年清明節,他都應邀在烈士墓前給大、中專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平時無論哪個市、縣、鄉、鎮的大、中、國小的班級或系科,有請必到、有邀即往。近二十年來多次進行了中共黨史、紅軍長征史、寧德革命史、一二九運動、南京大屠殺及理想信念、感恩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科學發展觀、弘揚奧運精神等專題歌詠報告會,他報告的特色是形式活潑、內容生動、講唱結合、效果特好。
多年來,他樂於奉獻、盡己所能、見縫插針、拾遺補缺,他是軍事體院畢業,是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會員、田徑協會會員,有體育專長,經常幫助社會和學校組織比賽,擔任運動會裁判和現場講解;他愛好文學,經常在報刊發表作品,多年來始終擔任寧德市各大、中專院校文學社顧問,不定期為開設中國文學史和寫作知識講座;他是音樂家協會會員、擅長多種樂器、常為學校和古典詩詞譜曲。十多年來無償為各校學生和在寧德工作的外國友人義務培訓口琴、手風琴、葫蘆絲、羌笛等樂器,並自付車費、自帶飲料。
(三)、“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毛澤東
他從1986年開始組織“愛我家鄉愛我福建老少腳踏車隊”活動,25年來他每年寒暑假帶領大、中學生騎行瞻仰了閩東各縣、市、區的革命遺址和風景勝地;2007年帶領青年志願者騎行到福州、福清、莆田、泉州、廈門參觀訪問。青少年們鍛鍊了意志,開拓了視野、增強了體質、接觸了社會,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薰陶,更增強了志願者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意識。
近幾年來,每逢周末或節假日他就帶著各大、中專院校及移動公司、中國銀行、中醫院的志願者們自備油漆、毛筆到各名勝古蹟遺址修補歷代的磨崖石刻,保護如陸游、戚繼光、李白等歷史名人的詩刻、題字,77歲的他身體力行,率先爬上石壁洗刷書寫,經常感動各地來閩東的遊客們也加入了志願行動的行列。
(四)“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毛澤東
04年車禍傷愈後七年來,他堅持多年來的傳統,每月工資除留下基本生活費之外,余錢傾囊而出資助孤兒、單親家庭、長期留守及家境貧寒孩子,並指導他們勤工儉學和堅持自學考試。先後為數百名貧困學生聯繫升學、介紹工作,多年來始終代交學費並免費提供他們在家吃住,至今仍有兩名孤兒上大學的學費、生活費由他全包。多年來他的家被社會各界稱為“青少年校外活動站”,是地地道道的“青春驛站”。每天早上他帶著孩子們鍛鍊活動,下午5點左右孩子們放學回來吃過晚飯輔導他們學習。來採訪的記者風趣地說:“王老是身兼數職:早上起床做家務“兩袋垃圾、三桶水、十扇窗戶、五扇門”當媽媽;平時負責交學費、生活費當爸爸;晚上指導孩子們讀書、背詩當輔導員等等。”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孩子們不斷吸取知識、增添力量,陸續踏上新的征程。蕉城青山島的小梅是漁排上的第一個大學生,讀大三時家裡魚排遭颱風吹毀,無法繼續供她上學,打電話向王華秋求援,他二話不說立即把準備給姐姐來寧德居住預付的定金4000元琴款寄給這位同學,現她已畢業在上海工作。
八都貧困學生醫士學校畢業的小蘭,技藝優良,由於童年肢體受傷,自己靠借貸開設了中醫推拿門診,很受病人歡迎。但一個人無法記錄病人資料;夏天室內酷熱推拿針灸病員難忍。他便將自己的電腦和立式空調借給她,生意很好。半年後因回鄉探親,歸來後發現電腦、空調被盜,無法償還。他笑著說:“算了,就當做支援貧困生吧。”
(五)“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毛澤東
2006年他被特約出席中國少先隊福建省第五次代表大會、再次被評為省市十佳志願輔導員,他所發起組織的“晚晴”老同志關心青少年服務隊被評為十佳志願者服務隊,他個人被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百名優秀志願者”和被中國關工委評為“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並被省有關部門提名為“奧運火炬接力”候選人。
有人說他是:“有福不享,自討苦吃。”
他笑著回答:“苦中作樂,樂在其中。”
他的座右銘“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他的宗旨“發揮自身優勢,竭盡所能,以關心青少年成長為己任。把前輩交給我手裡的紅旗交到下一代手中”。
他的人生格言“黨點燃了我心中的革命火種,我將用愛燃起下一代心中的火焰”。
他的人生理念“思想不老的人永遠年輕,為國家為人民奉獻赤誠的心——巴金”。
他的最大願望“人們記得我,說明我還活著;人們需要我,說明我沒白活著”。
他的目標“終身做‘用奉獻書寫崇高的人’——志願者”。
他的最大樂趣“永遠和青春作伴、當一輩子孩子王”。 、
他的最大安慰就是他寫在家門口上的自撰聯
“豈能盡如人意 知足長樂
但求無愧我心 奉獻餘生”

個人生活

王華秋老人的過去可不簡單,可以注意到,在王老家的牆上掛滿了許多他過去的照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出生的王老,原籍是北京西城區,之前在部隊,他當過文書,搞過宣傳,任過福州軍區體工大隊分隊長,1981年任寧德地區少年體校校長,1992年離休,在大多數人看來,離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應該是比較清閒的,但是王華秋卻總不閒著,哪裡家的孩子有困難,他就伸出援助之手,在王老家位置最為顯著的桌子上,桌面上玻璃下壓著十幾年來他和孩子們的合影,看的出來,在王老這間簡陋的三室一廳的家裡,溫暖了一批又一批在這裡住過的孩子,這些孩子有的家境貧寒,有的失去了父母,有的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到現在為此,自己家裡住過多少孩子了,就連王老自己也算不清楚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