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愚(1890—1964) ,本名元寶,黃陂長軒嶺方家潭人。早先工旦,藝名小桂清;後工醜,更名若愚。是楚劇進漢口的早期藝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若愚
- 別名:王元寶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90年
- 逝世日期:1964年
- 職業:楚劇演員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幼讀私塾5年,後在漢口邱德茂衣莊當學徒,14歲回鄉務農,農閒時玩燈戲。16歲搭班在農村演黃孝花鼓。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拜師陳浩伢,到漢口美麗茶園入茶園班唱“掛衣”。1912年加入共和昇平樓。
1926年北伐軍進入武漢,他積極參與組建楚劇工會。楚劇進化社成立,當選為幹事。1928年,漢口公安局召開“禁演劇目會議”,王代表楚劇界出席會議。在會上,他據理力爭,逐一申辯《送香茶》《倒栽麻》《烏金記》等可以保留的社會價值,挽救了一批觀眾喜愛的傳統劇目。同年秋,王若愚依託楚劇進化社、湖北劇學總會的組織力量,帶領楚劇同仁,向戲院老闆提出改革工資的要求,將包銀改用銀元支付,使大批演員增加收入。事後,戲院老闆勾結當局誣陷王及李百川、章炳炎3人,王等以理抗辯,終以罰洋百元、冤獄1月了事。
1929年,漢口市政府開辦楚劇演員訓練班,主任李某貪污嫁禍學員,王帶頭鬧學潮,到教育局抗訴,迫使當局停學改組。
1933年,川劇雪艷秋旅滬演出失意,途經武漢,王以楚劇同學會名義,宴請川班全體同仁,並挽留賜教授藝,播下友誼的種子。武漢淪陷後,楚劇演員赴渝,川劇同仁則讓出賴以謀生的“一園”戲院,使楚劇得以立足於重慶。
抗日戰爭初期,全國劇界名流雲集武漢,王代表楚劇界熱情接待,擴大了楚劇的影響。他組織楚劇各班編演抗日救亡的新戲,參加各種勞軍募捐義演,促進了楚劇的改革與發展。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在漢成立,他當選為常務理事。武漢淪陷前夕,他組織楚劇宣傳第二隊,輾轉四川重慶、瀘州、內江等地,宣傳抗日救亡,同時也擴大了楚劇在四川的影響。
1947年,他寫出《楚劇奮鬥史》一書手稿,介紹楚劇40餘年艱苦創業的歷程,呼籲後來者,繼續為楚劇事業而奮鬥。他參與了楚劇界在20世紀初直至20世紀40年代的每一個重大活動,正如他自己所說:“陣陣不離穆桂英。”
1950年,出席全國第一次戲曲工作會議時,周恩來總理接見王若愚並詢問入川楚劇藝人返漢後的情況。同年任武漢市楚劇工作第二團團長,積極上演新戲《九件衣》《紅娘子》。
1951年任武漢市楚劇工作團副團長。1956年在湖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榮獲省人民委員會獎狀。
主要作品
拿手戲有《遊春》、《龍鳳環》等。
獲獎記錄
社會類
湖北省人民委員會獎狀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