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楣

王良楣

儀器儀表專家。我國儀器儀表事業主要創始人之一,我國自動化儀表研究開拓者。他長期致力於我國自動化儀表的研究開發,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光學高溫計和溫濕度自動控制儀。負責組建我國第一個工業儀器儀表科學研究所,主持研製開發工業檢測儀表、自動平衡顯示儀表、氣動電動單元組合調節儀表、數字式巡迴檢測裝置及執行器等系列產品。多次參與制定國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的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為中國自動化儀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介紹

人物介紹,學術貢獻,人物年表,

人物介紹

他的青少年時期是在硝煙瀰漫、槍林彈雨中闖過來的。15歲那年
國中畢業後他離家去北平,當時的華北大地,倍受外國欺侮,目睹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野蠻侵略和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憂國之情,救國之志,就在他胸中沸騰,尋找報國之路
清華大學清華大學
。高中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電機系。他在節衣縮食借錢讀書的艱苦環境中,懂得了許多人生道理。在畢業歡送會上,他作了題為“大學生要站在國家振興的前線”演講,感動了幾百名即將走入社會的同學們。1936年大學畢業後,他被安排去上海工作,時值日寇大肆侵華之際,上海淪陷,他隨工廠內遷重慶。在國民黨政府經濟部所屬中央工業試驗所當工務科長,晚上則要去中央工業專科學校執教。後來他兼職執教的中央工業專科學校遭到日寇飛機轟炸,已無法複課。
1945年春天,他參加重慶國民黨政府的考試,以全優的成績獲得去美國考察學習機會。在美期間,他不願到大學讀書,卻非常願意到儀表工廠實踐,掌握並積累實用技術知識。他潛心鑽研,力求深解,還想方設法進入不對華人開放的工廠,多方蒐集資料。他先後在美國福克斯波羅(Foxboro)、霍尼韋爾(Honeywell)、泰勒(Taylor)、里諾(LdN)、貝克曼(Beckman)等著名儀表公司考察實習,如饑似渴地勤奮學習美國先進的儀表設計、製造技術和專業知識,其刻苦學習的精神使許多美國同事深為感動。直到1947年底實習結束時,他已滿滿收集了8箱技術資料和手抄筆記。美國某儀表公司表示要他留下,晉升級別與待遇,他婉言謝絕了。他懷著滿腔愛國熱忱和發展中國儀表工業的決心回到了祖國。
當他載著豐收的喜悅踏上祖國大地時,等待他的卻是另一番情景。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很快使他的期望成為“泡影”。他仍被安置在從重慶遷到上海的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電工試驗室任主任。試驗室設在上海東北角的一座被戰火燒過的倉庫里,試驗室擁有的僅是“庚子賠款”的少數儀器。他帶領著10多名技術人員與技工,只能從事檢驗、修理一些電工儀器,慘澹經營。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人民革命運動正在全國蓬勃發展,祖國解放勝利在望。使他看到了祖國新生的曙光。解放前夕,解放軍橫渡長江,直驅上海。他拒絕了國民黨當局送給他到台灣的飛機票,並帶頭回響地下黨組織的號召,率領職工積極參加護所,迎接解放。
1952年,中央在接收原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的基礎上,成立輕工業部上海科學研究所,委任王良楣為工業儀器研究室主任。發展中國的儀表科學技術事業,正是王良楣夢寐以求的願望,強烈的責任感和對新中國的熱望驅使他毫不猶豫地承擔了這個任務。王良楣憑著艱苦創業的精神,在短短兩年內帶領科技人員研製成功我國儀表工業歷史上第一台光學高溫計,接著又研製出溫濕度自動控制儀。由於成績突出,他被評為1954年上海市勞動模範。之後又研製成功大型圓圖自動平衡式記錄儀、遙控溫度計、時間程式控制器等新產品,及時套用於工業現場,獲得用戶滿意的效果,為中國自動化儀表工業寫下了第一頁光輝篇章。

學術貢獻

1956年5月,第一機械工業部設立儀器儀表工業管理局,7月初由楊天放局長結合科學技術12年規劃中第
54項關於加強儀器儀表科技發展的精神,率領姚克文朱良漪等同志到上海做上海儀表基地調研規劃三個月期間,發現了王良楣這組人才力量。在爭取中央與地方各級組織的支持下,由王良楣所在的研究所分出來,並將上海的綜合儀器廠調整為科研所的中間生產基地,並將從國外回來的幾位熱工、光學和儀表材料方面的專家調到所的編制,於同年10月正式成立上海儀器儀表科學研究所。後來改名為上海熱工儀表科學研究所,王良楣首任技術副所長兼總工程師,這使王良楣感到大有用武之地。他說:現所里將要研製十多個儀表項目,這些項目的成功,將表明我國由單一參數儀表發展到組合式系列儀表。我作為技術所長應該以身作則帶頭工作。此後他把研製儀表的工作看成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他起早摸黑、夜以繼日地和同事及助手們一起解決技術難題。他曾勉勵兒女們:一個人沒有一點獻身精神,即使各方麵條件都具備了,也很難有所造就,期望你們將來能有出息。在我國自動化儀表工業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中,王良楣自1956年起參與我國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便以自動化儀表專家身份多次參加國家科委自動化組主持的長遠規劃編制和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發展規劃的制訂。
上海熱工儀表科學研究所上海熱工儀表科學研究所
1958年在國家科委儀器組組織領導下的工業儀表標準化工作會議上,王良楣與朱良漪等率先提出了工業儀表貫徹標準化、通用化、系列化的和單元組合化的重要建議(即5406課題):要積極組織工業儀表產品系列化設計和開發單元組合式儀表。隨後他指定研究所技術人員在做好技術準備的條件下,組織專業儀表製造廠參加開展工業自動化儀表系列產品及主要部件的統一命名編號、設計規範聯合設計工作,得到了儀表行業和用戶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他先後選擇了水錶玻璃轉子流量計、浮子式差壓計、電磁流量計、氣動執行機構與調節閥、自動平衡式顯示儀表、動圈指示調節儀表、數字式顯示儀表,以及氣動單元組合儀表(QDZ系列)、電動單元組合儀表(DDZ系列)等10類儀表的統一設計,促使我國工業自動化儀表發生了面貌改觀的迅速發展,技術水平也有顯著提高。
王良楣在組織引導科技人員攻關的同時,具有超前意識地提出了儀器儀表工業要走在工業和科研的前面。還提出儀表工業的發展要樹立一盤棋思想,確立儀表科研生產與儀表使用部門之間要緊密配合協調工作。1962年他倡議在上海熱工儀表科學研究所成立技術經濟研究室,集中了技術骨幹,發動了國內工業自動化和儀表需求的調查研究,按照主要大工業用戶(鋼、電、煤、化、油)為目標,深入生產實際分組調研。而後在掌握各工業部門生產過程的典型裝置控制系統及配套儀表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儀表產品綜合分析,按照縱坐標使用需求與橫坐標科研開發、生產相結合的原則,在王良楣主持下整理編制了我國第一套工業自動化儀表產品型譜系列及產品總體系,它對改變用戶多頭繁雜的儀表品種需要,促進儀表製造廠系列化生產,對我國自動化儀表的科學技術發展與新產品發展都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王良楣在技術上從不固步自封而勇於實踐,為了迅速發展我國儀器儀表工業,他曾先後出訪過蘇聯東歐西歐多國,同時也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來自許多國家的技術代表團。他廣泛接待各階層人士,收集資料,吸取外國先進技術,從而又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發展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的一套構想,博採眾長而自成一格。早在1958年籌劃研製我國的氣動單元組合(QDZ)系列儀表時,王良楣就決定改進外型設計具有國產儀表特色。60 年代以來,電子式儀表發展很快,王良楣認為電子儀表靈活方便,操作容易,可與電子計算機聯用。而氣動儀表具有穩定可靠、成本低廉、防火防爆等特點,應該兩者兼顧,相互補充。他經過工作實踐,很早就形成了機電儀一體化思路,認為是儀表發展的必由之路。80年代,正當儀器儀表工業大量引進國外技術的時候,王良楣認為技術引進要做好消化吸收和推廣工作,其關鍵是國產化問題。他對外國技術從不照搬照抄,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消化改進。他一再強調儀器儀表工業要靠技術進步取得發展,首先要抓專用儀表材料和儀表元器件,要抓儀表的製造技術,要抓儀表質量和可靠性。
第一機械工業部自動化研究所第一機械工業部自動化研究所
1966年初為支援“三線”建設,王良楣毅然帶領全家放棄了在上海的優越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帶領著一批技術骨幹創建了重慶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任所長兼總工程師(1966-1976 年),為在西南地區建立我國新的自動化儀表基地做出了貢獻。可是王良楣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待遇,遭受誣陷和迫害,身心受到極大摧殘。在逆境中他始終相信黨,堅信是非一定會澄清,表現出一位老知識分子對黨對人民的忠誠和堅定立場。
王良楣於1976年被調到第一機械工業部自動化研究所任副所長。1980年因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家儀器儀表工業總局需要,他被調任總局總工程師。在這期間他的工作性質改變,主要從事發展機械自動化事業和全國儀器儀表事業的發展規劃,實施改進儀器儀表工業的管理工作做籌劃和組織工作,盡了最大的努力。1982年因國家儀器儀表工業總局合併到機械工業部成為部屬儀器儀表工業局,他便任局的科技委主任及顧問之職。直至於1991年7月在北京病逝。
王良楣在長期從事儀表科技和管理工作中,他以自身的勤奮優良素質和科研道德,創導和培養了研究所良好的科研作風。他突出地表現 在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為人正派,實事求是,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他十分注重發現和培養優秀人才,使一批科技人員不斷成長為儀器儀表行業的骨幹力量。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了我國的儀表事業。1986年王良楣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30年的夙願。
王良楣是我國儀器儀表界的知名專家學者。早在1961年他就參加中國計量技術與儀器製造學會的籌建工作。此後他分別擔任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等職。王良楣先後當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屆、第四屆人民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屆、第五屆人民代表,全國政協第六屆、第七屆委員會委員;及國家科委發明獎勵評審委員會儀器分組委員等職。
良楣一生參加並主編過多種專業書籍,其中有《工業自動化儀表手冊》、《自動化儀表叢書》、《英日漢儀器儀表辭典》,撰寫過《對我國工業自動化儀表發展的探討》等重要著作,為我國儀表行業留下了許多寶貴科技工具資料。

人物年表

1914年9月 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
1932年9月 考入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
1936年7月 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獲學士學位。
1936年9月 任南京國民黨政府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工務科長。
1945-1947年 赴美國儀表公司學習考察。
1948-1949年 任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電工試驗室主任。
1950-1952年 任華東工業部工業試驗所室主任。
1952-1956年9月 任輕工業部上海科學研究所工業儀器研究室主任。
1956年10月-1966年3月 任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儀器儀表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後改稱上海熱工儀表研究所)。
1966-1976年 任重慶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
1976-1980年 任第一機械工業部機械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
1980-1982年 任國家儀器儀表工業總局總工程師。
1982-1991年7月 任機械部儀表局科技委員會主任、技術顧問。
1991年7月16日 在北京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