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序毛筆行書書法字帖:雙面水寫字帖

王羲之蘭亭序毛筆行書書法字帖:雙面水寫字帖

《王羲之蘭亭序毛筆行書書法字帖:雙面水寫字帖》是201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春龍、張國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羲之蘭亭序毛筆行書書法字帖:雙面水寫字帖
  • 作者:劉春龍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4855733
內容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後遷居山陰(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與兒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古代風俗,在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河邊沐浴,並在水濱引清流為曲水,流觴宴飲,祓除不祥,稱為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盛況,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乎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成為名篇佳作。
首段記敘蘭亭聚會盛況,並寫出與會者的深切感受。先點明聚會的時問、地點、緣由,後介紹與會的人數之多、範圍之廣,“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接著寫蘭亭周圍優美的環境。先寫高遠處:“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寫近低處“清流激湍”;然後總寫一筆:“映帶左右”。用語簡潔,富有詩情畫意。在寫景的基礎上,由此順筆引出臨流賦詩,點出盛會的內容為“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這是反襯表達賞心悅目之情。最後指出盛會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時,“天朗氣清”為下文的“仰觀”“俯察”提供了有利條件;“惠風和暢”又與“暮春之初”相呼應。此時此地良辰美景,使作者“仰觀”“俯察”“遊目騁懷”“視聽之娛”,完全可以擺脫世俗的苦惱,盡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發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與會者的感受歸結到“樂”‘字上面。筆勢疏朗簡淨,毫無斧鑿痕跡。
第二段,闡明作者對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暫,盛事不常,緊承上文的“樂”字,引發出種種感慨。先用兩個“或”字,從正反對比分別評說“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兩種不同的具體表現,一是“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一是“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然後指出這兩種表現儘管不同,但心情卻是一樣的。那就是“當其欣於所遇”時,都會“快然自足”,卻“不知老之將至”。這種感受,正是針對正文“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聚會之樂而發,側重寫出樂而忘悲。接著由“欣於其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憂,寫出樂而生憂,發出“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慨嘆、文章至此,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最後引用孔子所說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話來總結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後一段說明作序的緣由。文章緊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發議論,從親身感受談起,指出每每發現“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可是又說不清其中原因。接著把筆鋒轉向了對老莊關於“一生死”,“齊彭殤”論調的批判,認為那完全是“虛誕”和“妄作”。東晉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莊,喜好虛無主義的清談,莊子認為自然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且把長壽的彭祖和夭折的兒童等同看待,認為“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作者能與時風為悖,對老莊這種思想敢於大膽否定,是難能可貴的。然後作者從由古到今的事實中做了進一步的推斷:“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基於這種認識,所以才“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於後人去閱讀。儘管將來“世殊事異”,但“所以興懷,其一致也”。這就從理論上說清了所以要編《蘭亭詩集》的原因。最後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後人的感懷。文字收束得直截了當,開發的情思卻綿綿不絕。
《毛筆行書雙面水寫字帖:王羲之蘭亭序》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其書法更為天下一絕,歷來為學習者視為珍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