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軒

王紹軒

王紹軒(1900—1961),原名王述先,1900年2月18日(農曆正月十九日),王紹軒出生在遼寧省莊河市石城鄉三勝村來福溝屯一個普通漁民家裡。幼時家庭貧苦,父親勉強供他讀書寫字。由於學習刻苦,練得一手好算盤,並寫一手好毛筆字。三年級時因父親去世而退學。教書先生念其學習優良,免費挽留他繼續讀書,半年後,終因生活太苦而輟學。成年後當漁民,24歲時,王紹軒由母親作主,與當地的一個姑娘結婚,婚後他們生育了兩個兒子。

人物簡介,投身紅軍,回鄉生活,

人物簡介

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排長、連長、騎兵獨立營營長、副團長等職,1961年在莊河逝世。

投身紅軍

1931年秋天,王滲全紹軒因不甘受欺侮,痛打惡霸地主後,背井離鄉,連夜逃離了石城島。他一路乞討來到大連,在碼頭上當苦工維持生計。這期間,他聽到了許多關於江西、關於紅軍、關於打土豪分田地的事兒,江西、紅采槓檔束軍使他萌生了對新生活的憧憬。1932年,王紹軒輾轉來到江西。  他先是在雜貨店裡打雜,後來又到茶館裡當夥計,1933年夏天,他報名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正式改名為王紹軒。  在紅軍隊伍里,王紹軒逐漸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他與戰友們參加軍事訓練、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數次戰鬥中,他勇猛殺敵,衝鋒在前,屢立戰功。1934年8月,在一次反“圍剿”的戰鬥中,王紹軒身負重傷,住進了紅軍醫院。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決定撤離中央蘇區,王紹軒在醫院裡得知這一訊息後,沒有等到傷口痊癒就拄著拐杖晝夜追趕隊伍。這時,紅軍正在進行長征前的準備,王紹軒參加了學習整頓,並在此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紅軍長征的艱苦歲月里,王紹軒跟隨中央紅軍突破了敵人重重封鎖,渡赤水、爬雪山、過草地,參加大小戰鬥數百次。  在黨的教育和培養下,王紹軒從一個漁民的兒子成長為一名堅定的紅軍戰士。長征途中,由於他作戰勇敢,不怕犧牲,得到了組織的信任,由一名普通的士兵被提拔為炊事班長、排長、連長等職。  從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的一年時間裡,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縱橫11省,長途跋涉兩萬五千里,寫下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  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王紹軒被組織選送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結業後,立即奔赴抗日前線,在晉察冀軍區四分區任騎兵獨立營營長、教導團副團長。在艱協祖察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王紹軒指揮部隊與根據地人民同甘苦、共患難,多次粉碎了日軍的“鐵壁合圍”計畫,屢立戰功,多次受到了上級的嘉獎。  1943年,王紹軒所在的教導團進駐河北易縣,這一年,他已經與家鄉中斷了12年的聯繫,經組織批准,王紹軒與當地農村試翻榆姑娘劉筱萍結婚,重新組建家庭。  劉筱萍與王紹軒共同生活了18年,王紹軒去世後,劉筱萍領著兒女孤獨地度過了40多年的時光,她周身都浮蕩著歲月的陰影,丈夫王紹軒永遠珍藏在她的記憶深處。  解放戰爭時期,王紹軒率領所在部隊參加了中原大戰、魯南會戰、千里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等一系列戰鬥。在戰鬥中,王紹軒總是身先士卒,一馬當先。一次,他在指揮部隊攻打定興時,騎馬奔赴前沿陣地,被敵人的一顆炮彈連人帶馬炸翻,身負重傷。定興解放後,他未等身體痊癒,就指揮部隊參加了解放石家莊、張家口等戰鬥。

回鄉生活

 解放初期,王紹軒由於戰爭年代留下了累累創傷而不能參加正常的工作,為了不給組織添麻煩,他多次要求退役回鄉。1950年冬天,王紹軒夫婦帶著3個孩子及簡單行囊,拿著那張由六十三軍首長王宗槐、龍道權簽發的通行證離開了北京,回到了闊別18年的故鄉,享受國家供養。  鄉親們聽說失蹤多年的王述先回來了,而且是革命功臣,敲鑼打鼓歡迎他及全家。  王紹軒回到莊河後,不讓組織給他家安排房子,而是回到了石城島來福溝的故居開始了新的生活。在家鄉居住了一年後,搬到了微組照青堆鎮砬窯村。1959年12月,莊河烈屬光榮院在青堆鎮成立,經過組織反覆做工作,王紹軒才勉強同意全家搬到光榮院過集體生活。搬家的當天,莊河縣政府準備安排車輛幫助他們搬家,王紹軒堅決不同意,而是乘坐鄉親們的馬車來到了青堆鎮光榮院。  王紹軒回鄉後,從不以功臣自居,時時格勸鞏替組織著想,處處為民眾解憂。在砬窯村居住時,孩子很小,他自己又不能耕種,因此家裡的農田都是由政府安排人員代耕,但他閒不住,主動幹些力所能及的活,秋天,主動向國家交納公糧。  在青堆鎮光榮院期間,王紹軒為了不給國家添負擔,多次要求組織給他安排工作,靠自己的勞蘭妹婚戶動來養活全家,組織再三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最後才安排他到青堆鎮福利製鞋廠當車間主任。在製鞋廠,年近六旬的王紹軒以廠為家,對殘疾人關懷備至,贏得了職工的愛戴。  1960年冬天,國家經濟正處於暫時困難時期,民眾生活極度艱難,莊河縣領導考慮到王紹軒的身體狀況,特意為他家送來了一些糧食,王紹軒面對送來的糧食,深有感觸地說:“全國人民都在挨餓,我不能擺老資格,搞特殊化。”說完硬是讓人把糧食帶了回去,和妻兒一道以野菜充飢。  王紹軒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無論是前妻生育的兩個兒子,還是劉筱萍生育的四個子女,他都嚴格管教,使這六個同父異母的兄妹相處得十分融洽。  他經常給當時在石城島當生產隊長的大兒子和在丹東市糧食供應站當主任的二兒子寫信,告誡他們在困難時期要發揮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絕不能給黨丟臉。  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王紹軒多次給幹部民眾以及駐地官兵作革命傳統報告,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紅軍長征途中的感人事跡教育鄉親們,鼓勵大家戰勝困難。  1961年12月6日,廠里要去丹東拉煤,他不顧自己年紀已高,主動要去。領導因他年歲已大,不同意他去,他卻硬是跟隨廠里的汽車出發了。到丹東裝完煤後,在夜裡返回時,他主動將駕駛室內唯一的座位讓給了一位體質虛弱的裝卸工,自己則坐在車廂里。那是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氣溫降到零下十幾攝氏度,坐在車廂里的王紹軒凍得瑟瑟發抖,刺骨的寒風肆虐地吹打著老人滿是創傷的軀體,深夜,汽車終於到達了青堆鎮。回到家裡就病倒了。  1961年12月12日,王紹軒因病醫治無效,在青堆鎮醫院去世,享年62歲。  1961年12月15日,莊河縣委、縣人委及當地駐軍為王紹軒同志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沉痛悼念這位戎馬半生的老紅軍的豐功偉績。王紹軒的老戰友、老首長王宗槐中將也來信表示哀悼。老紅軍走了,他走得是那樣的平凡,但他的精神卻攀升到了無限的高度,令人敬仰和震撼。 根據王紹軒的遺願,他的靈柩被運回石城島,安葬在石城來福溝北山面海的山坡上。
王紹軒
如今,在石城島來福溝老網口北坡上,聳立著一座英雄的墓碑,老紅軍王紹軒仿佛微笑著挺立在老網口,俯瞰著家鄉的土地、家鄉的大海。  葉落歸根的老紅軍,永遠活在故鄉人民的心中。

回鄉生活

 解放初期,王紹軒由於戰爭年代留下了累累創傷而不能參加正常的工作,為了不給組織添麻煩,他多次要求退役回鄉。1950年冬天,王紹軒夫婦帶著3個孩子及簡單行囊,拿著那張由六十三軍首長王宗槐、龍道權簽發的通行證離開了北京,回到了闊別18年的故鄉,享受國家供養。  鄉親們聽說失蹤多年的王述先回來了,而且是革命功臣,敲鑼打鼓歡迎他及全家。  王紹軒回到莊河後,不讓組織給他家安排房子,而是回到了石城島來福溝的故居開始了新的生活。在家鄉居住了一年後,搬到了青堆鎮砬窯村。1959年12月,莊河烈屬光榮院在青堆鎮成立,經過組織反覆做工作,王紹軒才勉強同意全家搬到光榮院過集體生活。搬家的當天,莊河縣政府準備安排車輛幫助他們搬家,王紹軒堅決不同意,而是乘坐鄉親們的馬車來到了青堆鎮光榮院。  王紹軒回鄉後,從不以功臣自居,時時替組織著想,處處為民眾解憂。在砬窯村居住時,孩子很小,他自己又不能耕種,因此家裡的農田都是由政府安排人員代耕,但他閒不住,主動幹些力所能及的活,秋天,主動向國家交納公糧。  在青堆鎮光榮院期間,王紹軒為了不給國家添負擔,多次要求組織給他安排工作,靠自己的勞動來養活全家,組織再三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最後才安排他到青堆鎮福利製鞋廠當車間主任。在製鞋廠,年近六旬的王紹軒以廠為家,對殘疾人關懷備至,贏得了職工的愛戴。  1960年冬天,國家經濟正處於暫時困難時期,民眾生活極度艱難,莊河縣領導考慮到王紹軒的身體狀況,特意為他家送來了一些糧食,王紹軒面對送來的糧食,深有感觸地說:“全國人民都在挨餓,我不能擺老資格,搞特殊化。”說完硬是讓人把糧食帶了回去,和妻兒一道以野菜充飢。  王紹軒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無論是前妻生育的兩個兒子,還是劉筱萍生育的四個子女,他都嚴格管教,使這六個同父異母的兄妹相處得十分融洽。  他經常給當時在石城島當生產隊長的大兒子和在丹東市糧食供應站當主任的二兒子寫信,告誡他們在困難時期要發揮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絕不能給黨丟臉。  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王紹軒多次給幹部民眾以及駐地官兵作革命傳統報告,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紅軍長征途中的感人事跡教育鄉親們,鼓勵大家戰勝困難。  1961年12月6日,廠里要去丹東拉煤,他不顧自己年紀已高,主動要去。領導因他年歲已大,不同意他去,他卻硬是跟隨廠里的汽車出發了。到丹東裝完煤後,在夜裡返回時,他主動將駕駛室內唯一的座位讓給了一位體質虛弱的裝卸工,自己則坐在車廂里。那是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氣溫降到零下十幾攝氏度,坐在車廂里的王紹軒凍得瑟瑟發抖,刺骨的寒風肆虐地吹打著老人滿是創傷的軀體,深夜,汽車終於到達了青堆鎮。回到家裡就病倒了。  1961年12月12日,王紹軒因病醫治無效,在青堆鎮醫院去世,享年62歲。  1961年12月15日,莊河縣委、縣人委及當地駐軍為王紹軒同志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沉痛悼念這位戎馬半生的老紅軍的豐功偉績。王紹軒的老戰友、老首長王宗槐中將也來信表示哀悼。老紅軍走了,他走得是那樣的平凡,但他的精神卻攀升到了無限的高度,令人敬仰和震撼。 根據王紹軒的遺願,他的靈柩被運回石城島,安葬在石城來福溝北山面海的山坡上。
王紹軒
如今,在石城島來福溝老網口北坡上,聳立著一座英雄的墓碑,老紅軍王紹軒仿佛微笑著挺立在老網口,俯瞰著家鄉的土地、家鄉的大海。  葉落歸根的老紅軍,永遠活在故鄉人民的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