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花,女,河南省封丘縣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她自幼酷愛刺繡藝術,1957年進入開封汴繡廠從事刺繡製作,先後擔任刺繡車間主任、廠長等職務。她是恢復汴繡的代表人物之一。1959年被評為河南省先進工作者,1979年出席了全國工藝美術藝人創作設計人員代表大會。王素花在繼承、挖掘、整理宋代傳統刺繡的工藝基礎上,於1959年成功繡制首幅《清明上河圖》,並創新了汴繡十幾種針法,使繡卷充分表現了汴繡古樸典雅,工藝精細,層次分明,生動逼真,立體感強的風格。2002年繡制的《洛神賦圖》是汴繡史上的又一創舉,繡卷長572厘米,寬27.0厘米,以汴繡傳統工藝技巧繡制而成,繡卷針細線密,色彩沉著而艷麗,此繡卷問世後引起國內文學藝術界人士高度重視和行業讚譽。2003年繡製成沈銓的《百鳥朝鳳圖》,充分發揮了汴繡工藝的獨特風格,巧妙運用了宋代傳統針法和技巧,色彩明快,結構嚴謹,生動傳神,靈活剔透,和諧統一,有一種恢宏博大氣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素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35年4月
- 職業:刺繡職業
- 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圖》、《百駿圖》、《韓熙載夜宴圖》等
基本信息,百福村,
基本信息
王素花 生於1935年4月
從事專業:刺繡
從事專業年限:48年
職 稱: 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單位:開封市藝苑宋繡工藝廠
百福村
王素花是辛集市仁慈鄉百福村人,現住石家莊市新華區北合街。從十歲起學繡花,至今已有70年的歷史。
那是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人家的錢袋上繡有一隻壁虎,配線、形態都很好,就是頭緊貼在布上,有些死板,不太逼真。於是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自己用針線試著做,做了拆,拆了做,連吃飯睡覺都忘了,腦子裡裝的全是壁虎爬行、覓食、咬架等各種形態。後來終於成功了。她繡出的壁虎仰頭覓食、活靈活現,在別人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創新和發展。
王素花繡花的內容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繡荷包、香袋、繡信兜、小褡褳、圍腰。繡鞋,有緞面繡花鞋和小孩穿的貓頭、虎頭、豬頭鞋繡帽子,有小孩戴的獅子頭帽和相公帽。繡枕頭,有過去農村常見的“字里藏花”的方枕和城市普遍用的扁枕。總之,小到腳踏車座套、鞋墊,大到門帘、電視機罩、縫紉機罩等等,只要有空間,到處都有她的作品可見。尤其以動物的形象所做的作品獨具特色。如繡“五色蟲”,就是她的絕活。蠍子、蚰蜒、蜈蚣、青蛙、螞蟻、蛇、壁虎、蜘蛛、蜻蜓、螳螂、蜜蜂、馬蜂等等,將其中的五種同繡在一個畫面上。俗稱“五色蟲”。繡在小孩的兜肚或圍嘴上,據民間傳說,還有避邪祛災的作用。
王素花對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繡出的花瓣有深有淺,配上翠綠的葉子,色調柔和濃淡相宜,給人以美的享受;繡出的龍在飛舞,鳥在啼鳴,靜中有動,給人以奔騰向上的感覺;繡出的蜻蜒、蝴蝶,展翅欲飛;繡出的字,蒼勁有力、橫平豎直、拐彎抹角,從不走祥;繡出的花開富貴、竹報平安、丹鳳朝陽、喜鵲登梅、太子坐蓮……給人以美的遐思;繡出的“五色蟲”,更是令人拍案叫絕,巧妙的構思,逼真的造型,活潑的形態,簡直是仰首翹足、栩栩如生。這就是她是獨到之處。
王素花繡花工藝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遠在農村,近在城市,廣為流傳。年輕人結婚辦喜事兒,都請她繡枕頭做嫁妝,以點綴新房。誰家生小孩,都請她做小鞋、兜肚和圍嘴。所繡“五色蟲”繡品,通過親朋朋友傳到三里五鄉的小村鎮、周圍的縣城、石家莊、北京、蘭州等城市。不管是鄉下人,還是城裡人,都把它珍品收藏。
王素花為弘揚民俗文化,已傳幫帶百餘人。王素花對自己的刺繡技藝從不保守,相反,技藝的失傳恰恰是她最最擔心的,所以她的前來學藝的街坊鄰居、十里八村的姑娘媳婦們,總是笑臉相迎,百問不厭,有求必應,耐心地教,直到完全學會為止。學得最好的是她的外甥女趙曉敏,她在本地已小有名氣。
王素花還有種類繁多的其它工藝品。如她用荊條編笊籬,用高梁稈兒扎走馬燈,用麥秸穿成扇子,用蠶繭做成小雞兒,用紙漿打成各式小罐、小笸籮,用碎布扎繡球,用繩子挽牌子,用包裝兒編籃子,籃子形狀長圓不同,顏色各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她編的籃子系兒與眾不同,是有用兩色八根條兒擰成的獨特花紋,看上去美觀別致。她還編織各種花型的毛衣、座墊、剪窗花,鉤錢包,折風鈴……總之, 在她的眼裡,什麼都有用,什麼材料都能做成愛不釋手的小玩藝兒。她的座右銘是:“活到老,學到老,學到八十不算巧!”